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757330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加强对我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指导,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改貌,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编制合肥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纲要(2001一2010年)。 一、内涵特征与环境背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提高我市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为较快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力量,必须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实施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合肥要尽

2、快建成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决策,是结合合肥农业实际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创新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内涵特征 城郊型农业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宗旨,提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首先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县实施。当时,提出和实施城郊型农业的主要背景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粮食问题基本过关,城市蔬菜副食品供给相对紧缺,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农产品市场流通较为封闭。十多年来,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能力的整体提升,全国统一市场的加快形成,交通运输的方便快捷,信息网络的日益发达,特别是在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我国已经加入WTO、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3、新背景下,城郊型农业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拓展和丰富。新形势下,城郊型农业一般是指依托城市、以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经营鲜活、优质、安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的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的农业。 城郊型农业区别其它农业形态的主要特点有:(1)在区位上,主要处于城乡结合部和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依托城市发展;(2)在结构上,以生产经营鲜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以“菜篮子”产品为主;(3)在功能上,以服务城市为主,是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有机统一的复合产业;(4)在形态上,具有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工厂农业、餐桌农业等多样性;(5)在主体上,以农民经营为主,多种经营主体

4、并存;(6)在演化过程中,它从传统乡村型农业进化而来,并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高级阶段发展。除此之外,城郊型农业还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特征: 1、市场化特征。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对城市市场的反应比较灵敏,农产品满足优质化、多样化的城市需求的能力较强,有较高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2、产业化特征。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龙头组织与基地农户的联系比较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生产要素科学配置、优化组合,产业链条较长,加工增值能力较强,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 3、标准化特征。按照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加工转化、市场流通、检验监测

5、形成体系,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满足市场准入要求。 4、科技型特征。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增强,主要依赖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及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设施农业、集约生产比重较大,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 5、效益型特征。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较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农业可持续发展。 6、开放型特征。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水平较高,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比较明显,适应农业领域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加剧态势的能力较强。 (二)发展基础 “九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

6、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统揽城乡各项工作,坚持城乡一体、共同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为发展城郊型农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正常年景,全市粮食、油料、菜瓜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70万吨、25万吨、150万吨、23万吨、8万吨、10万吨以上;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进程加快,满足市场要求能力增强。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调整到48.7:2.2:38.9:10.2,种植业内部粮

7、经饲面积比调整到50:42:8,农业区域布局特色逐步显现。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农民就业结构有了新变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占农村劳动力三分之一以上。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初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多种所有制成份的市、县(区)两级龙头企业群体;种子、优质粮油、菜瓜果、畜禽、水产、特色经济等6大产业链建设初具规模;农业标准化建设启动实施,已建立1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品牌经营初见成效,洽洽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6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5个农产品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41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农民合作经济组

8、织、专业协会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较快。四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农作物良种的研发、繁育、推广体系初步形成,优质畜禽、水产种苗的引进、繁育迈出了较大步伐,农业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有较大发展;发挥合肥科教优势,产学研结合,协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建成市级农网信息中心和县级农网分中心,所有乡镇开通了农网信息服务站。五是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巢湖大堤综合整治、“三水”沟通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江淮分水岭地区“把水留住”工程效果明显,农村交通、供电、电信条件大为改善,农机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优势劣势 比较优势: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地处江淮之间,居皖

9、之中,位于长三角腹地,发展城郊型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市场优势。随着我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同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合肥与周边主要城市时空局限的突破,运输距离的缩短,也标志着我市优质农产品具有较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资源优势。合肥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品养殖,农业生产的综合性特征明显,更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三是科技优势。合肥市分别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和三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拥有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这为农业品种改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四是区位优势。

10、合肥地处东西结合部,承东启西,对外交通便捷,便于农业资源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双向交流。五是环境优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十五”期间加快合肥省会城市建设,适当集中力量,把合肥市培育成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根据合肥总体规划,到201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300万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8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招商引资环境的优化,城市必将在产品、技术、人才、资金、市场和信息等各方面,对郊县农村产生日益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城郊型农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比较劣势:从我市农业发展现状和生产条件看,还存在诸多矛盾、问题和不利因素,在发展城郊型农业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因势利

11、导,扬长避短,克难而进。一是在地理位置上,3县主体座落在江淮分水岭,地势高低起伏、岗冲交错,缺水易旱、旱涝频发,土壤板结、肥力较差。二是在产业结构上,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区域特色不够明显,农业规模化、区域化水平较低;农产品档次低,大路货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少,满足本地消费的多、参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少。三是在生产方式上,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经营规模狭小,以传统的耕作方式、种养模式为主;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尚处于初始阶段,农业一体化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在资金人才上,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农村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大量流向城镇;县、乡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12、农民资本积累率低;农业专业人才短缺,农村致富带头人较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五是在装备水平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水利建设欠帐较多,设施农业、标准化农田比重较小,现代生产、加工、流通方式的采用程度较低。 (四)实施背景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审视合肥农业,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经营合肥农业,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发展合肥农业,着力提升合肥农业的档次和水平,加快推进合肥农业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主要是基于以下认识: 1、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是主动适应

13、市场经济发展、积极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关系从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资源约束向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农业领域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围绕市场需求,立足合肥实际,通过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我市农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及农产品的品牌、质量、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是顺应形势,争取主动,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素

14、质和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2、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是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与省会城市的地位极不适应。现代化大城市的郊县,应该是现代的农业、富裕的农民、繁荣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三农”,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通过重点发展城需型农产品生产,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不仅

15、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且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农村面貌的尽快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才能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相协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才能如期或提前实现。 3、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是发挥省会城市比较优势、树立省会农业新形象、实施省委、省政府“抓合肥、带全省”战略的需要。我市3县都是省会城市的“市带县”和“城郊县”,4个区的农业乡镇都是近郊乡镇,这一包含诸多优势的区位条件是我省其他县、市难以相比的。充分挖掘和发挥好这一优势,营造我市农业的后发优势,加快发展城郊型农业是一条现实途径。同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抓合肥、带全省”的战略决策,实现合肥农业在全省率先垂范、有所作为,

16、必须对合肥农业重新定位,树立省会农业的崭新形象,这就是通过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在全省起到率先突破、创造经验、提供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合肥农业由目前处于全省中游水平向全省领先位次转变。 二、建设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基本思路 新世纪的头十年、是我市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关键时期。总体发展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以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融入大城市、连接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农业,推行品种优质化、技术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加工精深化、经营产业化,力争5年初步建成、10年基本建成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为早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