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746695 上传时间:2024-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3.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4.学习编写阅读提纲。5.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难点: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学习编写阅读提纲三、 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计划: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1、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格物致知就是要探究事物获取真知,并知道亲身的实践是格物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且还了解到自然科学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亲身的实验,

2、有没有同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明白了自然科学中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谛呢?学生明确:要实验;对外界的探讨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师图表明确: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对比)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3、 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可以看出作者选用的论证方法是:学生明确:讲道理、摆事实。教师提问:那么大家还知道哪些论证的方法吗?学生明确: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教师明确:同学们可以从中找出议论文的三要素吗?其实不知

4、大家注意没有,近些年,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5)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色教师举例:“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5)文章延伸、升华大家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例子来吗?6) 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作业:大家知道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并写成一篇小的议论文。很多诗歌都是通过作者对客观生活的具体探察才有诸多的神来之笔。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比如苏东坡格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板书: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讲道理,摆事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揭示其真谛(提出问题) 科学上要重视实验精神 (解决问题)议论特色:逻辑严密,语言精准。漫谈式议论。多种议论方式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