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配套教学教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741376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配套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配套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配套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配套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配套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配套教学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努力!加油!1邓稼先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3.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一、导入新课点击播放视频(PPT呈现内容)明确: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如下: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法国1960年2月13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

2、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伟大祖国国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二、 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文体知识传记文学明确: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按传主对象的不同,传记文学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的传主是作者自己,它记述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他传,就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经历的传记。按写作手法的不同,可分一般传记和评传。一般传记,不论是自传还是他传,以客观的传人记事为主,以评为辅

3、,对所传对象可以不评或少评;而评传则既重写传主的生平事迹,又重对其事迹经历、言行思想、是非功过作分析和评价。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温馨提示:1.文中的小标题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明确:第一部分:(19)在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第二部分:(1018)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1929)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第四部分:(3033)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和骄傲。第五部分:(3439)邓稼先始终战斗在艰苦卓绝的第一

4、线戈壁沙滩。 第六部分:(4044)引述电报书信评价赞扬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质,流露对朋友的深情。目标导学三:细节探究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这一百年的历史是怎样的?明确:只举1898年为例:“租借”99年,“租借”25年可见,这一百年是被侵略和压迫的一百年,是屈辱的一百年。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直到第一部分结束时才点出“邓稼先”的名字?明确:内容上:从任人宰割倍感屈辱,到站起来了扬眉吐气,在

5、读者已经有强烈的心理预期中,适时地点出“邓稼先”的名字,达到醒目有力,震撼人心的效果。结构上: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做出巨大贡献默默奉献的邓稼先。阅读第二部分,思考:1.第10段中“立即”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立即”指立刻,表明邓稼先没有停留就马上回国了,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思想。2.从本部分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明确:由文中语句可以看出邓稼先具有热爱祖国、贡献巨大、极度负责、坚持不懈等精神。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从国籍、职务、功劳、学术水平、文化背景、性格为人方面比较奥本海默和邓稼异同之处。明确:国籍不同,奥本海默是美国,邓稼先是中

6、国;职务相同,都是原子弹设计领导人;功劳相同,都是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学术水平相当;文化背景不同,奥本海默是美国文化,邓稼先是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为人不同,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邓稼先是中国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纯”、朴实。2.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明确: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阅读第四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小标题?明确:看似两方都没有肯定,但是在阅读本段之后,可以发

7、现:作者为同学的成功而骄傲,更为祖国的崛起而自豪。以此为小标题,一方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极精炼地概括了自己为朋友为祖国而骄傲自豪的情感。2.从本部分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明确:如第31自然段“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表现出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谨慎的态度,即便是对挚友也绝不违反规定,可见其为人忠正。阅读第五部分诵读吊古战场文并翻译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译文:广大呀

8、,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思考: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明确: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猛烈的战争,衬托出他为国家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2.“我不能走”体现了邓稼先哪

9、些品质?明确:在危难面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工作极其负责、身先士卒的优秀品质。阅读第六部分思考:1.“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目标。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等于是个帽子。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

10、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其他科研人员研发原子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目标导学四:写法探究明确:1.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2.句式多变(1)有时句式十分整齐,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

11、,句式也相对整齐。(2)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课堂小结: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 目标导学五:随堂训练 拓展延伸1.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邓稼先不愧为 “两弹元勋” 的称号,现在,请你书写100字左右的颁奖词,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示例:当大

12、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2.听歌中国男儿(PPT呈现内容)三、板书设计邓稼先历史背景杰出的历史性人物生平经历和贡献“两弹”元勋 崇高的爱国情怀气质品质真诚坦白 朴实奉献 创造奇迹自己制造 自豪骄傲 伟大的人格魅力工作情况身先士卒 不怕牺牲赤子情怀信念坚定 永恒价值可取之处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不足之处文章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在记叙基础上有抒情有议论,学生体会还不够深刻,在朗读时还要给予引导。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