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答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739316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中考试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期中考试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期中考试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期中考试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期中考试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期中考试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中考试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考答案1C (该说法与题干无关。)2. D (“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只能让学生学习他的语言”这句话与文中“我们学的是鲁迅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不相符。)3. D(“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人,是发现并继承鲁迅“衣钵”的人”曲解原文。)4、C5、A(因为因为用而)6、B(不是开篇就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7、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8、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

2、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每答对一个角度并分析得2分)9、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2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2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3)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4)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

3、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6)”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7)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9)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0)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11、AE。解析:A.小说并未体现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意思。E.未能把握D的主要性格特征。12、共同的经历:海龟一次次为了香蕉把人驮过海;D一次次为了职称不断地苦干。共同的命运:海龟始终得不到应

4、该得到的香蕉;D也没有评上应该评上的职称。共同的性格:实干苦干,任劳任怨。13、:小说通过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反映出当代社会竞争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D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是他不想让不公平的现实伤害女儿心中美好的情感。14、示例1:小说明线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暗线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这样双线安排很好。明暗线交替进行,虚实结合使小说内容更丰富,不单调;D和海龟又有共同的地方,交替进行叙述描写,能互相映衬,更好地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能含蓄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主题。示例2:这样叙述内容混乱,一会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一会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使小说的内容混乱而松

5、散,线索不明晰,小说不停地变换叙述使人物的刻画不集中,主题不能在完整的情节和人物的刻画中清晰地表现出来。(观点要明确,论述要完整)15、D。【解析】A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望文生义。B项,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含贬义,形容演讲选手,不合语境。 C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出自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D、不刊之论,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16、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

6、种类型。A项“不但还”联结的内容无关联性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例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直接关系。B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应为“酝酿、出台、执行”。不合逻辑。D项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与就业压力无关联17、C。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确定首句,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解析: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句中的“后来”,照应前文的“本是”, 是对具体阐释,是总分结构,照应后文的“同追述的示现相反”,也可用派出发,根据“预言的示现,同

7、追述的示现相反”判定前面一句是,AD两项排除,句前是;句是总述句,后三句分别阐述“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故句应在后。排列的有BC选项,也可排除AD选项。例举杜甫诗句是为了说明“修辞手法”,根据语感,顺序应为,由此可选C。18、我们生活在广告的海洋里了。(2分,形成比喻,不改变愿意)打开报纸,广告!打开电视,广告!打开收意机,广告!走在街上,还是广告!作文:一、判断类型:新材料作文二、试题特点:多则材料(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三、审题步骤:1、认真读懂材料(是什么?)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

8、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2、分析材料(为什么?)这是两道性质完全不同的多则材料作文试题。其实,这次作文试题并非没有先例,它与2012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2012年高考题也是一道具有两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

9、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第一段材料谈的是“穿越”,第二段材料谈的是“活在当下”,两者的料意思是相反的,第二段材料是第一段材料的延伸,还是围绕“生活在什么时代,该用怎样的态度去生活,去创造价值”。因此,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方面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作用。根据多则材料的内涵情况,一般可分为相同型、相反型、相对型、递进型、综合型五种。相同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

10、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相反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相对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递进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综合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

11、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因为,这也是两道性质完全不同的,属于相反型多则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在审题时注意一个审题原则:逐则分析 、对比分析、综合分析。(1)逐则分析:做到:是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字,是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如,材料1:龙应台的质疑语言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其观点是主张中国人应该要生气,即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材料2: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其观点是:主张中国人不要随便生气 。(2)对比分析:做到:要明确多则材料之间关系是互补

12、关系还是对立关系。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对立关系。(3)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多则材料的观点,而采取以下分析方法审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辨异、互补叠加。同中求异: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异中求同: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异中辨异: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在以上两点分析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找出两则材料的相通之处,最

13、后确定自己的论点。互补叠加: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观点是对立的,一个主张人应该要生气。一个不赞成生气。我们可以采取的异中辨异方法来加以分析。然而,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第二则材料实际上是第一则材料的延伸与拓展。为什么中国人不敢生气呢?正是因为很多中国人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当自己遭遇不公平时,总是世俗地认为“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以至于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面前,都选择了明哲保身,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最终成麻木,最终失去了血性

14、,失去了骨气。3、正确立意(怎么办 :即我如何立意?)(1)立意指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下几方面立论:中国人,应该要生气。中国人,最好不要随便生气。中国人,该生气时就生气。据此,可确定如下立意: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正)。众所周知,当今一些中国人面对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自私、懦弱与不敢抗争。如面对钓鱼岛事情,“表叔”事件,“小悦悦”事件,黑心食物等,中国人要敢于生气,敢于反抗。中国人,不要随便生气(反)。这是从第二则材料引发出来的观点,即在个人情绪控制方面,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生气,影响自己于他人的和睦相处,这种审题是符合题意的,但在立意上就不够高雅。 中国人,该生气时

15、要生气(折中)。面对社会上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我们要敢于生气;当中国遭到列强侵犯时,中国人要敢于反抗。不过,如果面对个人生活上的小事,我们要顾全大局,不要轻易生气,要学会宽容,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中国人,该生气时就生气。(2)偏离题意现象预测:本次作文,很可能出现这样一些偏离题意的情况:作文时本来想写人有宽容之心才不至于容易生气,却通篇只写宽容,忘记写“生气”了;本来想写做一个品德高贵者,而不做随便生气的人,却通篇写高贵。这种另起炉灶的错误行为最容易发生。还有一种可能是:有的同学,指出了某种社会现象,却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论证的时候还缺乏深刻的挖掘,缺乏自己的思考和真情实感,作文质量不高。4、正确拟题。中国人,要学会生气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生气,表明了我们态度与愤慨生气,是强者的表现中国人,该生气时要生气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忍声吞气,并非弱者宽容与生气值得注意的是,文体不同,拟题也要有所讲究。如议论文的题目最好要表明文章的中心论点。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