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区文化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72761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区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区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区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区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区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区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区文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企业文化课程作业题 目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年节文化 学生姓名 陈春花 院(系) 人文经管学院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 号 指导教师 曹希绅 二O一二年三 月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年节文化 广西人诚实、互助团结、淳朴、热情好客、包容。富川人也是勤奋、热情而又好客、淳朴的。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约40,是全国少数民族超过于万的3个省区之一。广两人口分布大致为东南、南部人口密,北部、西南人口少,城乡人口分布差异大,各地市人口分布及密度差别较大,少数民族人l5集中聚居于西部、西北部等山地、丘陵地区,汉族大多集中聚居于东北、东南等

2、地势较平坦的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还具有大分散、小集巾的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居住有壮、汉、苗、瑶、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等l2个民族。由于我本人是富川瑶族人,比较熟悉富川文化,所以下面我就着重介绍一下我们的富川年节的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东北边缘,湘、桂、粤边境五岭余脉山区。东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南距广东省广州市380公里,西距桂林市190公里,北与湖南省江永县相连。全县辖13个乡镇,总面积157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其中瑶族人口就占14万余人,是一个典型的瑶族人口聚居地,因此瑶族习俗浓厚。瑶族:隋唐时期相继出现“莫瑶”的名称,元以后被

3、称为“瑶”、 “蛮瑶”,明代广西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瑶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仅次于壮族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金秀、都安、大化、富川、恭城,在河池的南丹、龙胜和百色等地也有少量瑶族人口居住。瑶族根据服饰、居住环境又分为红瑶、白裤瑶、花瑶、过山瑶等分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南丹的白裤瑶有“开牛祭祖”的独特风俗,金秀的瑶族有“上刀山下火海”的习俗。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大都可以讲桂柳话,因为过去的桂柳话是官话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年节富川,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楚文化、瑶文化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融和变化,创造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节日习俗。而在众多的节日中,年节

4、更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富川瑶族的节日较多。大节日除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与其他民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盘王节、祭春节、元宵节、达努节、耍歌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各镇、乡、村还盛行着各自五花八门的带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民俗节庆。年节就是其中很重要的节日,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并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如今的年节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节日气氛更加喜庆、吉祥。我现且就年节(春节)介绍如下:一、扎龙 舞龙记得小时候,过年最兴奋的事就是在亲人的带领下,在人群里看舞龙,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跑龙套。寓意 富川春节有舞龙拜年的习惯,已延续了600多年。古人把龙看作

5、吉祥的化身,代表风调雨顺、人兴财旺、事业昌隆的愿望,因此用舞龙来祈求神龙保佑,以求四季丰收,万事胜意。起源和发展 听富川年长的人说,舞龙是沿古道传入富川的。约是在隋唐时,古富川(当时的冯乘)就有舞龙贺瑞的习俗了;唐宋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舞龙最初引进古富川是官府庆贺仪式的一种活动内容。官衙落成、官员到任、朝廷钦差到冯乘视察或路过,当地的士绅官吏便请来舞龙队敲锣打鼓、调龙舞狮、欢歌漫舞以欢庆或迎接,渐渐形成一种风气和必不可少的仪式。后来,一些官衙、富户为实用组成自己的龙狮队,大的40多人,小的20多人 ,并将舞龙的运用范围扩大到年节、婚寿、建厦立业等喜庆活动中

6、。 经民间艺人多年来不断的加工、改造,现在舞龙已发展成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世代相传。 扎龙 舞龙前要经过民间艺人历时一个月的数十套扎龙工序。据父亲的一位扎龙旧友介绍,龙身由许多单数的节组成,每节间距离约5尺 ,由龙骨、龙把及用金黄、翠绿、火红、玉白等色彩绘龙鳞花纹的长布匹拼连而成。扎龙既要美观实用又要轻巧牢固,是一项较深的学问。场面 富川瑶乡舞龙,不但要在本村本镇舞龙,还要到外村外乡的村镇、县城的宽阔街头、广场去表演、比赛、斗艺。龙队进村入镇前领队要发喜柬,将“大吉”、“恭贺”、“吉祥”等大红喜帖贴在村人的家门或街道门楼上,让主家作好准备。龙队进村后

7、要拜贴有红帖的人家或门楼, 表演单龙戏珠、双龙戏珠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主或村干部将早准备好的红包赠予龙队,并且好酒好菜款待一番。 意义 舞龙既丰富了富川城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对富川瑶乡的影响和作用。二、炸龙 “炸龙”闹元宵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延承千年。场面 从正月初十到十五元宵节,富川古明城中的4支龙队相邀到县城中心地段表演舞龙,围观的群众用鞭炮往布龙身上丢,以示热闹。我小时候也喜欢炸龙,买一捆鞭炮,拿一根香棍点燃,小心的往龙上丢。发展 以前“炸龙” 是自娱自乐。近年来,富川县街委为组织龙队提供经费,加强舞龙活动的组织、领

8、导,对外宣传,调配众多警力维持现场秩序保证安全,使得富川春节“炸龙”这项传统节目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县外,乃至省外。三、 放花炮 抢花炮抢花炮美称“东方的橄榄球”,一般在春节庙会正午砍牛祭祖之前举行。前 放花炮前,身着盛装的瑶家小伙子抬着披红挂彩的大花炮,敲锣打鼓,穿街游行,将花炮抬到庙前安放。 中 花炮声响,用红绸包扎、象征幸福的“炮心”冲上高空,早已有所准备的各寨青壮年看准它掉落的位置蜂拥而上抢夺,先将“炮心”送到花炮台者为胜。人们向胜者欢呼祝贺,并授予酒肉等奖励。后 抢完花炮后,各寨的小伙子、姑娘们相邀聚集。抢得“花炮”的幸运儿,将“花炮”当作定情信物赠给自己的心上人,缔结良缘。四、吃元宵

9、唱情歌 吃元宵 春节也是瑶族青年男女开展社交活动的好日子。富川瑶族自治县正月里吃元宵。正月初3起,富川开始一个村寨一个村寨地吃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白天吃节演戏宴请亲戚朋友。 唱情歌 晚上青年男女在村边山头或田野里对唱情歌,情歌唱到尽兴和遇到意中人时,一对对青年男女在一把把雨伞的遮掩下谈情说爱,趁这个机会寻找能够遮挡自己一生风雨的人。富川瑶胞爱唱山歌,蝴蝶歌是富川瑶族的标志性民歌,流传久远,其乐音是少数民族韵律、唱腔却是梧州白话本地方言。由富川古城莲山一种操广西梧州白话的本地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与当地瑶族人民共同创造,充分说明了瑶族在音乐领域中的聪明与智慧。五、跳芦笙长鼓舞 芦笙长鼓

10、舞是富川瑶族独有的为祭祀祖先而演跳的一种宗教性民族舞蹈,体现着富川瑶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保留着古老淳朴的艺术风格。传说 相传盘王一日携子上山打猎,捉羊不幸被羊踢倒,掀死于梓树下。王妃痛极,命众子四山搜寻,杀了那头山羊;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其子怒击长鼓为王追悼,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此后即被沿袭下来。起源和演变 富川瑶族的芦笙长鼓舞经历了最初的由无意识向有意识审美舞动的进化过程。据考证,富川的瑶族居民祖先是隋唐时由会稽山、千家峒、浙江一带沿潇贺古道搬迁到此,生活习俗保留着古道遗存的痕迹。因此,富川的芦笙长鼓舞,融入了湖广苗族的芦笙舞精华,同时它是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诞生

11、的,又集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土瑶的长鼓舞的特色,编创出自己瑶乡独有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动作72套又叫72变,经过长期的历史变革,至今仍在富川保留得比较完整的有十多套,经常表演的有9套:一、头拜上四拜(又名头拜鼓);二、美女双双;三、坐堂齐;四、竹鸡爬泥;五、左边七;六、五足尖;七、三人舞;八、堂堂上;九、东北鼓。场面 师公事先挑选出2到8个少女授予长鼓,寨中村民抬着用竹木、彩纸扎成的大花轿,抬着供品,系上象征瑶家圣地千家峒的特大稻谷、牛角,到庙前焚香烧纸,请神接福。在师公的引动下,身着五彩民族服装的少女,在芦笙、竹笛、小锣、长鼓的音乐伴奏下,跳着美女双双,先拜九州,将敬仰和祝福奉献给祖先,以求人兴

12、财旺,安康于世,其中仍可见瑶民族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子。除师公、伴舞少女外,一般由2人执芦笙、2人执小皮鼓、2人执小锣。人不论多少,必须成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如阳光普照瑶乡,瑶民翻身做主,富川的芦笙长鼓舞也获得了新生,多次赴邕晋京参加全国、全区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奖并得到各级领导的赞誉。这不但使富川的芦笙长鼓舞响誉海内外,为富川县瑶族人民争了光,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潇贺古道对瑶乡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及推动、传播作用,成为富川瑶族世代流传并引以为自豪的民族艺术瑰宝。 六、耍春牛曾听爷爷在世的时候说过“耍春牛”这一古代吏民同乐的春节习俗,虽然现在这一习俗已淡出富川瑶城人的生活

13、,但在元明清等朝代前,确是非常隆重、连贯地流传过,并在富川的春节节庆文化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唐宋时大年初一“耍春牛”习俗有2种形式:1、“春牛游春”,俗称“春牛踏青”,是过去富川吏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政通人和、吏民同乐的一项春节活动内容。清朝前的历代知县,大年初一早晨皆不坐轿骑马,不出县衙向早就等候在门前的吏民招手致意互贺新年。随即在鞭炮、锣鼓的喜庆中走入人群,向吏卒牵着的披红戴绿的春牛边连打三鞭边念念有词:1鞭“风调雨顺”,2鞭“国泰民安”,3鞭“五谷丰登”。然后与前来观看、参与“耍春牛”活动的瑶汉吏民游城一周后走向郊外踏青。 2、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以纸扎或人扮的“春牛”作道

14、具欢度春节。春牛由2位扎黑绑腿,穿紧身衣的青年男子扮演,一装牛头一装牛身。还有一支鼓乐队在前、一支农耕队殿后、一支歌舞队拥簇“春牛”居中。迎春牛:全村男女老少列队在村前地坪上,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迎春牛,领头的高声诵念迎牛词:“ 春牛春牛,黑耳黑头,耕田耙地,越山过沟,四季劳苦,五谷丰收” 众人随之边唱边诵,歌舞队的后生妹子们亦歌亦舞象征性地朝春牛的身上抛撒杂有谷黍的五色彩纸剪成的青草鲜花, 耍春牛:将春牛队拥进表演场后,大家争着去摸“牛”的眉心,讨个开年的吉利。 “牛”很机灵,且有歌舞队的掩护,不费一番功夫是摸不到的。除非是扮牛郎的后生所喜欢的姑娘,他才温顺地让她抚摸它的眉心。嬉闹一阵之后,是“

15、做农活”的表演:农耕队手执农具,“春牛”套上牛轭犁田,歌舞队起唱山歌:“赶起春牛唱春歌,深耕细耙插香禾;十月酿坛香米酒,郎妹交杯结公婆!”向观众传授农活技巧。唱完山歌,一位农耕队员背着竹篓进场,将背篓里的彩谷壳、花纸屑撒向“春牛”和围观的群众。一位男扮女装的“农妇”背着娃娃提着饭篮挤进表演场中,送午饭给耕种的“丈夫”吃,与挡道的农耕队、歌舞队、春牛扮演者插科打诨逗乐。送春牛:表演结束,全村列队将春牛队送出村,交到前来迎接的下一个演出村寨的代表的手里。唱起送牛词“ 送牛送牛,送过岭头过年初一,再来春游 ”七、挂花灯 赏花灯元宵挂花灯、玩花灯、赏花灯,是富川世代沿袭的传统习俗。上花灯 以前,只有一年来生了男孩的人家才可以挂上一盏花灯。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深入,头年谁家生了孩子,无论男女都要到其街道中心的坊表神楼挂上一只灯笼,一是告诉老祖宗,街道里又添丁了;二是祈盼孩子快快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