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665543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的本土化研究2009年12月12日 作者 杨莉莉 22:39 | 点击 (368) | 本文地址 | 最新回复 (9) | 我的学术文章 内容提要:Deadpan可译为无表情外观,最早出自于1920年代的名利场杂志,本意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流露的面孔或面部表情。作为一种摄影技术美学的研究,本文首先从西方摄影发展史的角度追溯无表情外观的源头;其次以西方无表情外观艺术家的作品为案例,分析其在当代艺术和摄影自身中的潜在内涵,以及与纪实摄影的本质区别;之后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析该技术美学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和摄影界的个案应用,提出该技术美学的两个内在要素:图像趋冷与

2、意义趋冷,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由于国情选择和商业利益而做出不同于西方无表情外观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处理手法。关键词:无表情外观;景观摄影;摄影的纪实性;当代艺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摄影已然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媒介。日益发展成熟的图像数字处理技术满足了照片以和架上绘画相抗衡的大尺寸进入博物馆的需求,这些照片可以给观者提供宏大的场景和足够的细节内容。很多艺术家和摄影家更热衷于以规整的透视,平衡的色彩,以及对被摄对象(无论是人像、景观还是静物)的冰冷梳理的控制,给作品赋予纯粹客观、纪实的面貌,将摄影的指涉特性发挥到极致,引发观者对拍摄内容本身的关注和思考。国外摄影评论界以Deadpan Ph

3、otography定义这种拍摄手法, 2006年的加拿大纪录片人造风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s)可以看作是Deadpan Photography在中国的一次东方主义式的推广(西方人用影像表达其对东方的解读和想象),很多人从中了解了当代艺术家爱德华伯丁斯基(Edward Burtynsky)的作品和拍摄理念,并对Deadpan Photography的技术美学有了普及性的认识。1(图1)笔者将Deadpan译为无表情外观,在本文中论述Deadpan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技术美学所呈现的可能性,分析这种技术美学在当代艺术的使用中潜藏的虚无和纪实假象。笔者认为无表情外观属于当代艺

4、术范畴,是一种艺术创作工具而非摄影的纪实语言,和摄影界一向推崇的摄影纪实性本体语言大相径庭,却又以一种极相似的面孔充斥其中(如国内一些摄影评论家将其解读为后纪实2)。本文的第一部分从西方摄影发展史的角度追溯无表情外观的源头;第二部分则以使用此技术美学的西方主流艺术家及其作品为案例,分析其在当代艺术和摄影自身中的潜在内涵,以及与纪实摄影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将视线转向中国当代艺术界和摄影界,观察该技术美学在本土的使用和转化,提出该技术美学的两个内在要素:图像趋冷与意义趋冷,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由于国情选择和商业利益而对此做出的不同反应。一、无表情外观的技术美学溯源Deadpan这个英文词

5、汇最早出自于1920年代的名利场杂志,本意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流露的面孔或面部表情,最早大量出现在评论家描述戏剧或电影的文章里。3有趣的是,摄影中的无表情外观面貌自1839年摄影术发明后的肖像摄影中即已出现,在长时间的曝光下,被摄者只能保持面无表情的状态。如果回顾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的建构历程的话,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摄影到德国摄影教师贝歇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的摄影实践,再到他们的学生所创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构成此美学的发展主线。新客观主义兴起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代表人物除了记录20世纪人类面孔的奥古斯特桑德(Aug

6、ust Sander,1876-1964),(图2)还有拍摄德国鲁尔区景观的Albert Renger-Patsch(1897-1966)和关注被放大后的植物细节的Erwin Blumenfeld(1897-1969)。他们的摄影方式是百科全书式的,采用类型学的方法。类型学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因为一个类型只需研究一种属性,所以类型学可以用于各种变量和转变中的各种情势的研究。 新客观主义摄影家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拍摄主题即类型上,以黑白胶片客观理性的记录自然、工业、建筑和人类社会。这种把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工具来做以社会学或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式,奠定了当代摄影的方法论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也是无表情外观

7、技术美学兴起的源头。德国的贝歇夫妇延续了新客观主义的摄影理念,他们拍摄正在被拆毁或改造中的德国重工业建筑,不使用全景或鸟瞰的取景方式,而是把采矿塔、鼓风炉、粮食升降输送机和水塔等工业建筑物按不同类型分类,作为画面中单一的主体,并把相同类型的建筑物照片以网格的形式拼接在一起展示。(图3)从1976年到1996年,贝歇夫妇作为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摄影系的教师,培养了一批为世界熟知的艺术家和摄影家,杜塞尔多夫学派由此而形成。代表摄影家有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1955-),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1958-)和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1954-)等人

8、。在德国摄影对无表情外观的技术美学构建做出贡献的同时,美国摄影的发展也促进了这种技术美学的形成。在德国新客观主义盛行时期,美国出现了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风潮,倡导使用简明直接、不加修饰的摄影语言拍摄照片;而1930年代名声鹊起的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1903-1975)则用纯粹摄影的手法关注美国乡镇的景观和人们。4(图4)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1937-)、刘易斯巴尔兹(Lewis Balts,1945-)和理查德密斯拉克(Richard Misrach,1949-)等为代表的美国摄影家进行新地形学(

9、New Topographics)摄影,采取中性客观的观看态度,呈现美国大地上被现代化进程改变的自然和城市景观。二、无表情外观摄影技术美学的当代艺术内涵无表情外观艺术家和纪实摄影或新闻摄影工作者相比,不论从工作方式还是思维理念上来看,都有很大的差异。尽管纪实性作为摄影自身一个无法绕开的本体语言,但摄影和真实之间的关系仍旧存在极大的争议。即便如此,摄影至少能够复制了真实事物或现场的表面,从而传达给公众量级不等的真实信息,并且大多数公众习惯性的相信这些图像所透露的真实是一种全盘真实。同时,纪实摄影工作者不但力求再现他所看到的事实,并且在图像呈现方式本身,或摄影技术语言方面自然透露出他对现场所持有的

10、情绪或观点。典型的一个案例是美国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的作品登录诺曼底。(图5)这张照片呈现给观者的是未经控制的图像,最显著的是照片中的现场人物-全幅武装的士兵-在前进中的状态下,因为自身的运动和拍摄者相机把持不稳而造成的虚焦效果,使观者能够体会到战争现场从被摄人物到记录者本人所承受的紧张危急的气氛,给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增添了有力的证据。5而无表情外观的摄影美学则强调要极力去除拍摄对象或现场的情绪化因素,同时也除掉拍摄者对拍摄对象所持有的态度或观点。这个问题可以就德国艺术家托马斯鲁夫的肖像(Portraits)系列进行分析。(图6)这个系列从1980

11、年开始,被摄者穿着普通衣饰坐在摄影棚白色背景下的椅子上,被要求以平静、自信、严肃的表情面对相机。和桑德以类型学方法对社会各阶层人物做分类记录的方式完全不同,这些肖像没有透露有关国籍、种族、社会身份等信息,是消解了身份的普遍人类的肖像。鲁夫对摄影本身的看法似乎能成为无表情外观美学的一个注解,他坚信摄影唯一能做的事只是复制,而且仅仅复制了客观事物的表面。这些冷冰冰的肖像强调了成像机器能呈现给人的原本状态,这和大多人对摄影的看法完全相悖。现代主义摄影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摄影的纪实性是摄影最优秀的品质,而20世纪数字图像和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逐步破灭了人们对摄影真实性的确定,同时又热衷于将摄影作为制造假象的

12、工具(如作为当代艺术的摆拍或经过后期修改的新闻图片)。6鲁夫的贝歇班同学安德烈古斯基则用另外的方式强化了无表情外观所谓的客观性。(图7)古斯基来自商业摄影师世家,强调细节和肌理的商业摄影语言对他影响甚深。古斯基的关注点是有关全球化中的生产、服务、贸易和消费的城市景观,如公司办公场所、股票交易大厅、商品卖场和城市公共空间。他的作品尺寸最长边可达到五米,近距离观看又能发现丰富的细节和信息,前期分区域取景拍摄,然后在数字后期制作中拼接起来。这些图像将资本社会的镜像以裸露的姿态呈现,超越了肉眼甚至超广角镜头所能涉及到的透视范围,在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上,秉承无表情外观的技术美学拍摄者似乎克服了新

13、闻纪实摄影中的对其入侵或偷窥的拍摄关系,达到平等冷静的态度。坦率地说,笔者认为秉持无表情外观技术美学的艺术家具有某种过度的高傲性,这体现在他对影像的超验立场,他认为自己已经尽量抽离了那些过度热烈的传递渠道(罗兰巴特语),用一种全能的、不带偏见的上帝之眼来塑造影像的构成。7实际上,这是无法做到的。道理很简单,只要存在着一种确定的和计划式的拍摄欲望,那么就一定存在着对这种欲望的认知或者经验的调动,而这些被调动的部分对于拍摄者当时的意识系统来说,是有先后序列关系的,这意味着必然形成某种立场(立场即当时存在的意识上的先后序列关系)。也就是说,立场形成于相机被举起的那一刹那。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无表情外观

14、的作品大都为了美术馆或画廊的宽敞墙面而作,以数平方米的大尺寸展示,这个用途则和新闻纪实类照片发表在传媒或作为科研文本的配图等用途截然不同。笔者独创性地认为,这显示它的最重要功能不是讯息(景观)带来的人们理解力上的变化,而是追求单纯的视觉神经上的变化,它试图借助博物馆或美术馆这些权利空间,来消除和掐断视觉神经-感知-脑中枢的确定性意义理解这一正常的人类视觉认知机制,而是将这个机制模糊化,从这个角度说,Deadpan是由dead和pan组成的,dead是对无表情外观图像冷静乏味的摄影语言的描述;而pan则指涉图像的内容或意义。由此可见,无表情外观的技术美学和意识不是传统意义的纪实摄影的表达方式,因

15、其和纪实摄影本质差异,也谈不上是所谓的后纪实。这种技术美学是当代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当代艺术利用摄影对客观事物的记录特性,通过全景式构图、色彩还原平衡的色温处理,视觉中心的刻意展示,来试图给观者以冷静客观,平板乏味的面貌,成为一种让观者相信这就是人事物的常态的技法或者说创造一种人事物常态的被摄神话。三、图像趋冷的中国当代摄影面貌中国的无表情外观摄影和西方相比,明显存在一定的滞后。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观念摄影兴盛使得艺术界关注多元的观念和创作方式。2006年至今,除了艺术家,艺术策展人、美术馆和画廊也开始认识到无表情外观的技术美学潮流已经作为一种强势的创作手段存在,这几年不断出现了相关

16、的展览,比较代表性的有始乱终弃2006中国当代的社会学图像,策展人叶永青;2007年走向后纪实陈家刚、渠岩、何崇岳摄影作品展,策展人高明潞;2008年空间生产考察报告北京-曾力摄影展,策展人顾铮。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无表情外观的摄影技术美学,目前国内还存在争议和不够明确的认识。一些评论家认为这种冷静客观的拍摄是一种无为,事实恰好相反,是刻意为之而又力求不着痕迹。一些评论家则把这种手法称之为后纪实。实际上,无表情外观美学作品本质上不是纪实摄影,艺术家使用此种方法制作作品时,不排除摆拍、闪光灯照明等现场技术调度,及其精确的后期数字处理,同时尽力排除拍摄者的情绪反应,达成一种刻意的主观的冷静面貌。笔者认为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