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7635338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

2、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

3、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

4、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旧称“宜君砾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宜君县高楼坬老虎塔。地层厚度085米,从东北往西南变厚,主要以洪积相沉积为主,岩性为灰色、紫灰色砾岩夹砂、泥岩条带或砂岩凸镜体,与下伏芬芳河组呈不整合接触。芬芳河组: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千阳县芬芳河。鄂尔多斯盆地芬芳河组为一套山麓相和山前冲积相沉积,仅发育于盆地西缘和西南缘一带。地层厚1001200m,岩性以红色

5、砂砾岩为主,砾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岩及灰岩和砂岩块为主,与下伏安定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安定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陕西子长县安定镇。鄂尔多斯盆地安定期,水域扩大,水体加深,湖泊环境形成,气候仍然炎热干燥,主要发育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泊沉积。地层厚度40130米,其岩性在全盆地可分为两段,上部为泥灰岩夹泥页岩,下部主要是灰黄细砂岩及灰黑色页岩,与下伏直罗组呈整合接触。直罗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陕西富县直罗镇。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盆地西部局部地区为湖相沉积。地层厚度80140米,岩性一般分为两个沉积旋回,上部以曲流河、三角洲相砂泥岩

6、为主,下部以辫状河、曲流河砂岩沉积为主,与下伏延安组呈假整合接触。延安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位于陕西延安市。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沉积了一套冲积扇河流及河湖三角洲相含煤岩系。地层厚度100300米,根据区域煤层和岩性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延1延10共十个油层组。岩性为灰白色砾岩、中粗砂岩、灰绿色细粉砂岩与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碳质页岩及煤层不等厚互层,与下覆地层(富县组/延长组)呈不整合接触。延安组是马岭、元城等油田的主力含油层位。富县组:属侏罗系下统,命名地点在陕西富县。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末期逐步抬升,延长组遭受剥蚀,使上覆的富县组呈充

7、填式沉积,以残积相河流及河湖相沉积为主。地层厚度0156米,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按粒度有“粗富县”、“细富县”之分,按色调(泥岩)细富县有“红富县”、“黑富县”之别。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以及黄绿色、紫红色、灰紫色等杂色泥岩及含菱铁质鲕粒的铝土质泥岩(残积相沉积),与下伏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延长组:属上三叠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盆地为一大型淡水内陆湖泊,气候温湿,植物生长茂盛,经历了一个湖盆扩张-收缩的漫长过程,形成了一套自生自储的生油岩系,主要为一套以砂、泥岩为主,局部见煤(线)和油页岩(长7)的沉积建造。地层厚度8001500米,总体

8、北粗南细,厚度北薄南厚。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组合,其自下而上可分为五个岩性段及10个油层组(长1、长2、长3、长4+5、长6、长7、长8、长9和长10),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中厚层粉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延长组为鄂尔多斯内陆湖盆形成后发育的第一套生储油岩系,也是盆地中生界最主要的勘探层系。纸坊组:属三叠系中统,除在北部的柳沟缺失外,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地层厚300-1000米,上部主要为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绿色砂岩、砂砾岩。普遍含灰质结核,具虫迹,并从向南沉积变细,厚度增大。与下伏和尚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和尚沟组:属三叠系下统,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9、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和尚沟。地层厚度100-300米,岩性相对稳定,主要为一套橘红色、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的沉积,富含钙质结核,夹有少量的紫红色砂岩或砂砾岩,含北方雕饰叶肢介、锥顶叶肢介、小达尔文虫、古老陕西蚌、贺家畔府谷鳄等化石,与下伏刘家沟组呈整合接触。刘家沟组:属三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刘家沟。地层厚度40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紫灰、灰白色块状斜层理砂岩为主,夹灰紫、紫灰、灰白色泥岩、砂砾岩,与下伏石千峰组呈整合接触。石千峰组:属二叠系上统,广泛分布于华北各地,鄂尔多斯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北部等地,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以西25公里的石

10、千峰。石千峰期华北地台整体抬升,海水退出,鄂尔多斯盆地演变为内陆湖盆,以发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并且受气候干燥影响,形成了一套棕红色沉积建造。地层厚度150300米,岩性为棕红色含砾粗砂岩与棕红色泥岩灰绿色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与下伏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石千峰组千5段是神木-米脂地区主要含气层系之一。石盒子组:属二叠系中统,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及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东5公里的石盒子沟。鄂尔多斯盆地石盒子期沉积格局继承了山西期的特点,以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及浅湖沉积为主。地层厚度200350米,上部主要为紫红色、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白色块状砂岩、含粒

11、砂岩夹泥岩,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接触。石盒子组盒8段是苏里格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山西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山西、河北以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一带。山西期海水从鄂尔多斯地区退出,盆地由陆表海盆转变为近海湖盆,沉积环境由海相逐渐转变为陆相,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地层厚度50120米,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山西组是榆林、子洲等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太原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西山月门沟。鄂尔多斯盆地太原期,受地壳下沉影响,中央古隆起沦于水下,东西两侧形成统

12、一的海域,表现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潮坪-浅水陆棚碳酸盐岩等海陆沉积体系共存。地层厚度4070米,为灰色、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与下伏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太原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本溪组:属石炭系上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辽宁本溪以西6公里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的牛毛岭。鄂尔多斯盆地本溪期,受中央古隆起影响,自西向东以潮坪-泻湖-障壁岛-浅水陆盆环境为特征。地层厚度1050米,为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部为铁铝岩,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本溪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背锅山组:属奥陶系上统,分布于宁夏固原、陕西陇

13、县和泾阳一带,命名地点在陕西陇县背锅山。鄂尔多斯盆地背锅山期,中奥陶世海退继续,仅在盆地南缘局部地区接受了一套浅海灰岩相沉积,含丰富珊瑚、腕足类、头足类、腹足类化石,地层厚度150-300米,岩性为块状灰岩、砾状灰岩及瘤状灰岩,与下伏平凉组呈假整合接触。平凉组:属奥陶系中统,分布于宁夏贺兰山、固原,甘肃平凉,陕西陇县一带,命名地点在平凉官庄。鄂尔多斯盆地平凉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台地及整个华北台地全部抬升为陆,仅在盆地西缘沉积了一套碎屑岩和南缘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厚度150米左右,岩性为灰绿色泥(页)岩夹灰岩及中细砂岩。马家沟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

14、名地点在河北唐山开平盆地冶里附近的马家沟。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期沉积环境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地层厚900米左右,根据旋回和岩性特征划分为马一马六共六段,马五又分马五1马五10十个亚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块状白云岩、灰岩夹泥质云岩及膏盐岩。受奥陶世末加里东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马家沟组上部地层经受了长期的风化侵蚀,顶部风化壳白云岩岩溶孔洞型储层发育,是靖边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亮甲山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秦皇岛北石门寨北1公里的亮甲山。鄂尔多斯盆地亮甲山期,海水继续海侵,鄂尔多斯盆地古陆依然存在,沉积区域分布在鄂尔多斯古陆的东、南缘及贺兰山地区,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

15、沉积,地层厚度50-150米,岩性为富含燧石条带及团块的中厚层白云岩,与下伏冶里组呈整合接触。冶里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冶里。晚寒武世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为陆,遭受风化剥蚀,直到早奥陶世冶里期,海水从盆地南、东及西南地区入侵,仅在盆地东、南和西部边缘地带沉积了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地层厚度50-110米,岩性为灰、黄灰色薄-中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与下伏凤山组呈整合接触。凤山组:属寒武系上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开平盆地冶里附近马家沟的凤山。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地层厚110米左右,岩性为深灰、浅橘黄色块状白云质竹叶状灰岩

16、,与下伏长山组呈整合接触。长山组:属寒武系上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北的长山沟。为浅海相沉积,地层厚40米左右,岩性为深灰色块状白云质灰岩及竹叶状灰岩,与下伏崮山组呈整合接触。崮山组:属寒武系上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崮山。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地层厚度25-50米,岩性为浅黄、灰色块状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张夏组呈假整合接触。张夏组:属寒武系中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鄂尔多斯盆地张夏期,中奥陶世海侵达到鼎盛时期,发育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地层厚170米左右,岩性为深灰色颗粒灰岩、鲕状灰(云)岩夹泥灰岩薄层,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接触。徐庄组:属寒武系中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南馒头山北麓的徐庄。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地层厚度50-100米,岩性为暗紫红色砂质泥(页)岩夹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