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系统构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62833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词汇系统构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汉语词汇系统构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汉语词汇系统构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汉语词汇系统构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汉语词汇系统构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词汇系统构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词汇系统构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三章 词汇一、 古汉语词汇系统构成(一) 汉语基本词汇及其流变词汇是语言中词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可以分成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部分。“语言的词汇中的主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其中就包括成为它的核心的全部根词。基本的词汇比语言的词汇少得多,可是它的生命却长久得多,它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生存着,并且为构成新词提供基础。”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基本词大多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事物,在词汇系统中地位至关重要,与一般词汇相比它具备全民常用性、稳固性(主要体现为基本义位的稳定)、构词能力强的重要特点。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发展的基

2、础。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就叫做一般词汇。一般词汇稳定性就差一些,构词能力比较弱,也不具备全民常用性。一般词汇与基本词汇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基本词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表示人们最熟悉的自然现象的一些词、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一些词、表示时令和方位概念的一些词、表示事物最基本的性质状态的一些词、表示最基本的动作变化的一些词、表示人体部位器官的一些词、表示数量的一些词以及表示人称和指代关系的一些词。甲骨文时代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的界限一般讲不太清晰。基本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里的一部分和代词、数词、联结词等。名词里的基本词包括自然现象的名称、肢体的名称、方位、时令的名称、亲属的名称、关于生产及物质文化的词

3、。1、 自然现象的名称自然现象的名称是上古基本词汇的一个主要部分。如“风”、“云”、“雨”、“露”、“水”、“火”、“山”、“土”等。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雨旁。”(诗经邶风北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履霜坚冰至。”(易经坤卦)“禹平水土。”(书经吕刑)JP2、 肢体名称肢体名称,例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这类词作为基本词其稳定性不如表示自然现象的词高,词义也与时流转,参差龃龉,沿用下来的多数做了双音词的词素,如“颈”与“项”、“面”与“脸”、“眼”与“目”、“牙”与“齿”、“肌”与“肉”、“皮”与“肤

4、”等。“颈”与“项”初不同义,广韵清韵云:“颈在前,项在后。”刎颈不可说刎项,望其项背也不可说望其颈背。汉代以后“颈”开始孳生“脖子”之义。上古脸用“面”一词,“脸”第六世纪才出现,而且意思也仅指颊。颊有二,因此可说“双脸”;颊以施粉,所以又多以“脸”代指妇女。陈后主紫骝马乐府:“红脸桃花色。”再看“眼”与“目”。说文云:“眼,目也。”“眼”字是战国以后出现的,最初仅指眼球,战国策、庄子中就有“抉眼”的用例。至于“牙”与“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肌”与“肉”最初也有分别:段注云:“人曰肌,鸟兽曰肉。”“肉”与“骨”相对时也可用

5、于人,但“肌”却始终未能进入“鸟兽”王国。“肤”与“皮”的用法也在人与兽之别,到了汉代“皮”开始也能指人的皮肤。3、方位和时令方位、时令概念的形成要晚于表示自然现象和肢体的概念。例如“年”,原始意义是“谷熟”。五谷每年一熟,“年”遂转为时令。诗经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岁”最初指木星,再表示一年中收获的季节,由此孳生出“谷熟”、“年成”,最后才转为表时令的年岁,“年龄”一义是汉代出现的。“秋”,说文:“禾谷熟也”,本义与年相近,后由谷物成熟发展为指收成的季节。“春”,指播种的季节。说文:“从日从?,春时生也。”古人最初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故春秋也可代表四时。“夏”初指作物

6、长大,遂称这个季节为“夏”。“冬”,说文:“四时尽也。”夏冬之分是春秋时产生的。从此一年开始分为四季。4、亲属称谓“父”与“爸爸”、“母”与“妈妈”上古音近,可能同源。“儿”在先秦意为孩子,汉代兼有“儿子”一义。广雅释亲:“儿,子也。”“祖”初指祖父及祖父以上的先辈。“伯”“叔”上古只用于排行,亦指长幼,并通用于男女。伯、仲、叔、季依次指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上古父亲的兄或弟称为“伯父”或“叔父”。释名释亲属:“父之兄曰世父,又曰伯父父之弟曰仲父仲父之弟曰叔父叔父之弟曰季父”。中古开始单用“伯”“叔”来代表父辈。如:“诸姑伯父,犹子比儿。”(梁周兴嗣千字文)5、关于生产及物质文化的词农业词汇

7、和渔猎词汇有历史联系。“畋猎”的“畋”上古作“田”,既指畋猎,又当耕田,还把所耕土地称“田”。畋猎、耕田本是当时主要的生产方式,反映在语言上也密不可分。畋猎所得称“获”,耕田所得称“”,二词语音无别。这种联系往往使得原始时期的名词和动词合而为一。“田”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鱼”亦相仿,除作名词外还可作动词:甲骨文里有“王其鱼”。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渔”“鱼”只是后来人们在字形上所作的分别。“兽”也一样,甲骨文“王弓弓渔其兽”,“兽”是动词。这个动词后作“狩”,反而掩盖了它和“兽”的联系。如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狩,巷无饮酒。”这一类基本词汇会发生历史流变。渔猎时代对鱼类、禽

8、类、兽类分得很细,指称这些小类的词后来却消失了。如“猪”的总称叫“豕”,小豕叫“豚”,豚生六月叫“?”,牝豕为“?”,牡豕称“瞫”。现代汉语中只留下“猪”一个基本词了。物质文化的基本词汇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宫”“室”与穴居相关,殷代有了版筑堂基上栋下宇的建造以后,“室”与“穴”就分流:诗经王风大车云:“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生前所居为室,死后所埋之处为穴。“屋”初指帐幕之类,同“幄”,诗经时代就逐渐用于指版筑房屋。说文:“房,室在旁也。”段注云:“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战国出现两层房,即“楼”。荀子敷篇:“志爱公利,重楼疏堂。”又如服饰方面的词。先秦人们穿“裳”

9、。说文:“常(裳),下(裙)也。”诗经魏风葛屦:“可以缝裳”,笺:“男子之下服。”另外可顺便看一下表示家具的词。古人很早就有床,坐卧两用,床前有几,另有上食用的案。南北朝出现坐具,叫“坐”(座),宋代还出现了桌子。杨亿谈苑:“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一副。”“桌”本作“卓”。(二)对于古汉语词汇系统的考察1、 义位的有无和结合关系“义位”是属于语言的深层结构的,反映人们思想中对客观事物的分类。词可以视为词义系统的“分子”,义位相当于词义系统的“原子”。研究词义,应该以义位为基本单位。词汇系统的流转变迁实际主要体现为义位“原子”的生灭有无和义位结合为“分子”结构的差异。基本词汇的稳定性也主要体

10、现在其基本义位的稳固上。2、 词的聚合关系词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关联的词组成一个动态分布的语义场。例如,古代汉语中“婴儿”、“童子”两个词(“少年”指“青年男子”,不在此语义场),构成表示未成年人的语义场。这个语义场的组合分布古今多有变化。秦汉时“婴儿”既可指刚出生的小孩,如: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也可指七八岁十几岁的童子。可见“婴儿”、“童子”两个词的义域是交叉的。到了唐代这种交叉状态结束: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云:“婴孩渐长作童儿。”现代汉语中则用“婴儿”、“儿童”、“少年”来分别表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是词汇聚合关系中重要的两类,它们也相互关联,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当

11、中。3、词的组合关系词的组合关系即搭配关系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主要体现为两方面:第一,词义基本不变的同一个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组合关系不同。例如“拔”,上古时主要有两个义位:攻下。这个义位后来消失。拔擢。这个义位古今没有什么变化。但五代时期的祖堂集中却有“以手拔帽带”这样的搭配形式。这是当时特有的,现代汉语中“拔”就要改为“抽”了。第二,在某一时期的语言平面中,既有前一时期的旧词和旧语法成分,又有新产生的新词和新语法成分,新旧的组合关系往往有所不同。例如,据蒋绍愚先生研究,祖堂集中“木”、“树”二词并用,前者算是旧词,后者算是新词。二词中只有“树”能和词尾“子”组合,如“树子”、“枯树子”、“柏

12、树子”,“木”就不能。4、词的亲属关系词汇系统中新旧词之间可能会存在三种亲属关系:1)同源关系,即由语义引申或语音变化而从旧词产生新词。由于语音、词义的变化,同源关系也处在动态变化中。2)由原有的词加上词尾而构成新词。3)由原有的词作为语素而构成新词。上古由孳生而形成新词这种方式非常能产,中古以后由合成而产生新词这一方式越来越重要。由两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复合而凝成的合成词在中古产生得很快。二、 词义分类、义位、义素这里所谓的词义指的是词的词汇意义。词的意义指的是用语音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体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一) 词汇意义的语义学分类1、 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又称概念意义,它反映人们对

13、客观对象的基本认识,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如说文对“相”、“川”的释义:“相,省视也。”“川,贯穿通流水也。”2、联想意义联想意义又称隐含意义,指因词的基本特征而联想生成的意义。例如,“女”,说文:“妇人也。”“女性”一义是其理性意义。女性是弱势群体,于是具备了“柔弱”、“幼小”的联想义。唐代孔颖达释诗经豳风七月中“猗彼女桑”云:“女是人之弱者,故知女桑柔桑。”朱熹诗集传亦训“女”为“小桑”。又,古诗文称城上小墙为女墙、女垣,也是取其“小”的联想意义。3、社会意义社会意义指由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思想观念、职业阶层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意义。如“朕”,最初为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自称,屈原在离骚中就说

14、:“朕皇考曰伯庸”。但后来秦始皇将这个词掠为己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天子自称曰朕”,他人再也不能使用。这种意义的形成与社会变化密切相关。4、色彩意义色彩意义主要指词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和风格色彩(语体义)。进行词义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种关系:(1)词义与概念(指逻辑上的概念。下同)的关系;(2)词义与所指事物的关系;(3)词义与语音的关系;(4)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5)词义与汉字的关系。(二) 词汇意义的几对关系1、 词义和概念的关系词义属于语言范畴,是语言系统中词这一级语言单位的内容部分,具有确定的语音形式;概念则属于逻辑范畴。概念有真假之别,词义本身却并没有正误之分。2、词义与所

15、指的关系词义与所指虽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相同。例如“车”、“船”古今制造工艺和用材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词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又如“侄”,颜氏家训风操云:“按尔雅、丧服经、左传经,侄名虽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侄”的含义是在与“姑”的对立中确立的。可见词义是个词与其它相关的词构成的对立关系中确立的涵义。有时候所指对象虽然不同,但词义互有差异。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朱熹诗集传云:“以其先日而出,故谓之启明;以其后日而出,故谓之长庚。”其实二者所指没有变化。另外,从言语和语言的角度来区分,词义以及后面将要论及的义位、义素均系语言义。古人训释典籍有随文释义的情形。例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毛传训“瞿瞿”为无守之貌;而释诗经唐风蟋蟀“良士瞿瞿”一句中的“瞿瞿”为“瞿瞿然顾礼仪也。”段玉裁云:“(毛传)各依文立义,(瞿瞿)而为惊遽之状则一。”随文释义实际上解释词语的言语义。而段玉裁“惊遽之状”则是对词义的概括。语言义是对言语义的抽象和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