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word版本.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610575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教育》word版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什么是教育》word版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什么是教育》word版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什么是教育》word版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什么是教育》word版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什么是教育》word版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教育》word版本.doc(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 么 是 教 育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德国文化丛书前言 自从耶稣会传教士开始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欧洲人便不断地为中国人及其文化所吸引。此后对中国事物的接受逐渐加强,就德国说,这一过程可以分四个主要阶段来说。第一次热潮是由欣赏中国哲学、伦理、艺术、文学和政治的耶稣会会士的充满激情的报告掀起的。兴趣各异、学科不同的人们,例如奥皮茨托马西乌斯、莱布尼茨、沃尔弗、勃兰登堡普鲁士的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大帝,以及其他许多人,从他们掌握的远东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灵感,而以前人们对它知之甚少。莱布尼茨与中国的耶稣会会士通信,由是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中国文明直言不讳的赞赏着。早在19

2、36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就采用了中国的文官制度。中国文学艺术的主题也开始影响这个时期德国洛可可风格的作品。第二次浪潮产生于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主要影响文学界。不但影响启蒙浪潮中的评论家和作家,还影响浪漫主义的评论家和作家。其中,维兰德、赫尔德、歌德、席勒、诺瓦利斯意识到他们自己的世界观接近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中国人对自然的爱。歌德、席勒和其他启蒙运动时期的诗人接过了中国的思想和文艺作品主题,便将它们融进德国文学。而浪漫主义诗人觉得中国人的自然观(自然神秘主义)和他们相似。虽然歌德只是通过翻译作品主要译自法语和英语来接近中国文字,但他却非常了解中国文学的三种类型。他多次尝试意译中国诗。他

3、是第一位欣赏中国小说的德国作家。在拿破仑一世战乱时期,他忙于写多西东合集,在这部著作中指出欧洲危机的解决办法也许来自东方。歌德转向东方一百年之后,另一次强劲的中国热潮激动了德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圈子。这起因于两国间许多政治、文化、经济和贸易联系,德国汉学家的著作他们为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史准备了条件(例如,通过严肃的译著、比较研究);还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沮丧和绝望的因素。然而,这次新东方热的主要原因是,年青一代因现代技术社会的堕落而感到幻灭。他们阅读了斯宾诺莎、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渴望和平、安宁、真正的人道,要求加强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希望在远东的,特别是中国的哲学和文学中需求这些生活

4、理想一次彻底的精神体验。道佛世界观和中世纪的神秘主义都吸引了年轻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主义作家(例如:德布林、克拉邦德、里尔克、艾伦施泰因、布莱希特)在受苦的人民中,在诸如老子、佛陀,甚至李白等人中寻求自我。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显示了社会的倾向。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作家是德布林、布莱希特和海塞。不过,更多的作家是通过把中国人的主题用于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或通过意译中国文学作品来显示他们对中国世界观的热情。作家克拉邦德、霍尔茨、贝特格、戴默尔、比尔鲍姆都以这类文学活动著名。本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向西方开放,德国重新掀起一个相当独特的中国热浪潮。以前只是社会某些圈子接近中国人及其文化,而现在一般德国人

5、也认识并欣赏中国人及其文化。旅游中国的业务惊人上升,官方和民间的交往加强,学习汉学的德国学生迅速增加,德国大学和科学研究院欢迎持续增加中国学生和学者,大量的文化、教育和技术交流项目,许多双边的教育、文化和科学任务,合资企业,以及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在德国的大量专题讨论会、展览、艺术表演,琳琅满目的出版物,中国语言中心和中国贸易和信息中西。这些都便显出富有成果的中国热。如果我们说在十年多点的时间内中国已经抓住了许多德国的心,并非言过其实。如果要问这个现象的原因,我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歌德已意识到的,而且对本世纪初的年轻作家意义重大的精神联系。我们也可以提到中国和德国在本世纪经历了类似的不安定并有许

6、多共同点这一事实。然后,我们必须考虑这一事实:由于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它们都面临了并仍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中国要现代化的决定是不可逆转的。德国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分享了这个大陆的文化遗产和现代发展。因此它能把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传给中国,尤其是那些和现代化现象过去有过关系,现在仍有关系的方面。但在我们谈现代化问题时,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现代化创造一种主要由科学技术思想支配的生活方式。它是一个国家物资集结的强有力工具。由于现代化,我们的境况看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但是,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并不十分安然自得。大量的问题看来已隐隐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终于成功的摆脱自然的束缚,但却感到被隔

7、离。关于自然和自身我们又十分丰富的知识,却并不真正知道所有这一切的意义和如何好好地利用它。我们享有思考的极大自由和名目繁多的思想与见解,但今日谁能指出我们生活的实质?谁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此外,作为有责任感的当代人,我们必须思考这个事实:科学技术成就一把我们和这个星球带入前途暗淡、危机四伏的境地。而许多危机威胁地球文明的继续存在,也许还威胁地球自身的生命。其中,人口迅猛增长、自然资源极速耗尽、核战争对我们的明显危害,以及我们重医药社会的遗传退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类自我毁灭,如果我们未能解决这些问题;或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自由日益受到控制而衰竭,将导致一种心智活动停滞的状态。现代人对

8、自身所处的危机形势进行严肃反省,将使我们得出结论:谋求新的精神境界是当代一切有责任感的人首要的任务。所有这些,我想也证实正在谋求现代化的中国读者所切望了解的。这套丛书试图通过选择当代各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头等重要的问题。在这套丛书中,哲学家、科学家和宗教思想家长期发展而成的、蕴涵在文学、宗教、哲学和科学传统中的文化智慧。他们这样做不仅仅为了沟通人文传统和现代科学发展,还为了给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提供较好的答案。任何使人们意识到这些困难并引起个别讨论的企图,都一定会受到一个决心解决它的问题不管问题会有多严重的民族的欢迎。问题在没有觉察之前是不大会被人了解和解决的。这这套丛书力图不仅仅提出现代的问题。它

9、还希望通过提供著名德国专家学者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来为了解这个过的问题出力。而为了了解德国文化的渊源,我们也将提供一些历史悠久的德国文化名著的译本。这套丛书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宗教、交叉学科研究等领域著名德国作家的见解。着力于选择那些适合于受过教育的非专业人士的,有关各个领域的目标、可能性范围和局限、基础和先决条件、前途、内在的危险、方法问题的材料。这些作家是他们领域的权威,博学明智。他们试图指出他们学科的新发现是如何与临近的领域,特别是与当代人类社会相关。如上所述,这些材料都由各个领域公认的权威写成,但它们是以一种非技术的方式描述的,就是说,它们的描述方式使任何受过教育

10、和有兴趣的现代人都能明白并乐于阅读它们。因此,这套丛书不仅为研究院、大学和学校的教授、教师和学生,也为社会各界有责任感的人士,尤其为商业、工业和政府机构中居领导地位的人士提供极好的阅读材料。我们深知我们这一事业仅仅是一个开始,微不足道,但总算有了开始。第一章 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教育者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必然会以我为中心。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和素质差别区分),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的教育本身却

11、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如今似乎已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原所在。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毋庸置疑,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

12、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一、训练和交往的区别人在自我的生成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破的阻力:首先,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而只是在外观上有所变化;其次是内在的可塑性;第三重阻力则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ursprungliches selbstsein)。与这三重阻力相对应,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exitentielle kommunikation)。每个人在自身中都要与这三重阻力相遇,都需经过自我训练、自我教育、与自我进行敞亮交往的过程。如果要与他人交往,那么,在第一种方法(训练)中,人就成为纯

13、粹的客体;在第二种方法(教育)中,人便处在相对开放的交往中,更确切地说,是在有计划的教育环境中;在第三种方法(存在交往)中,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因此,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二、教育与照料、控制的区别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有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照料和培育,人们为了寻

14、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地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园丁的经验、知识和感觉是无法计算的,这些知识和感觉是从长期的经验中积累起来,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如果这种“经验”中的倾向在现代世界里已接近沦为机械的“做”,那么,这将意味着生命体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二)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

15、、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这样,手工课以劳作方式发展学生的灵巧性;体育课则以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健美来表现自我生命。哲理课发展思想和精神的敏锐和透明,培养说话的清晰何建明、表达的严格与简洁、把握事物的形式、特征,以及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通过接触伟大作品而对人类本真精神内涵进行把握(伟大作品包括:荷马史诗、圣经、希腊悲剧家的作品、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而历史课的教学则是发展学生对

16、古代文化的虔敬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自然科学课的开设,则是掌握自然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论(包括形态学、数学观和实验)。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是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如果人要想从感性生活转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须学习和获知,但就爱智慧和寻找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