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从黑火药到酸雨第2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高中化学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596137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从黑火药到酸雨第2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高中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5.1从黑火药到酸雨第2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高中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5.1从黑火药到酸雨第2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高中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5.1从黑火药到酸雨第2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高中化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5.1从黑火药到酸雨第2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高中化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1从黑火药到酸雨第2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高中化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从黑火药到酸雨第2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高中化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信息表标 题:从黑火药到酸雨(教学设计)关键词:二氧化硫、酸雨描述:本节课重点介绍二氧化硫的性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突出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主线。通过实验比较、分析比较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全面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进行酸雨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酸雨的原理,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科:化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科版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作者:余方喜单 位:上海市松江二中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东路250号ma:Diz-1从黑

2、火药到酸雨(共两课时)第2课时 从黑火药到酸雨设计思想本节继续学习硫的化合物知识,重点介绍二氧化硫的性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本节内容有实验,与生活、环境联系广泛,学生学习兴趣高。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突出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主线。教学中注意通过实验比较、分析比较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全面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进行酸雨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像资料、课件、实地察看、采集样本分析、查阅相关资料等帮助学生认识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酸雨的原理,加深学生印象,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B)(2)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化学原理(B)(3)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及亚硫酸的弱酸性()(4)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实验技能().过程与方法()认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探讨物质性质的化学思维习惯。(2)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经历化学实验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酸雨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的学习,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感悟人类与自然友好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雨与环境保护三教学用品多媒体、实验用品(二氧化硫气体、针筒、水、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硫化氢气体、碘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4、、品红试液)四.教学流程1流程图1引入2SO2的溶解性黑火药3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4酸雨氧化还原性应漂白性2.流程图说明引入1:可从每日空气质量日报或酸雨造成的危害入手,也可从不法商贩用二氧化硫熏制桂圆、粉丝等坑害百姓的典型事件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氧化硫溶解性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研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其酸性氧化物性质通过溶解后水溶液呈酸性,可使石蕊试液变色得出,在学生回忆旧知识基础上,归纳出相关反应并引出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引发冲突,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在学生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出二氧化硫氧化还原性的基础上,教师演示一些重要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体会性质。漂白性在实验基础上

5、引导学生从漂白原理、漂白对象等角度与氯水的漂白作用比较。酸雨4: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式可多样。五.教学案例1.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引入人们用二氧化硫漂白纸张,为什么过了几年就会变黄?酸雨已成为人类的 公害,它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治理措施?这些问题都与硫的氧化物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硫的氧化物,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吧。讲述硫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板书四、二氧化硫板书1、物理性质讲解物理性质一般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描述。展示一瓶二氧化硫,请同学观察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提问怎样通过实验证明O2的溶解性?归纳 O的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

6、气味的有毒气体。讨论将充满O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高度;或在针筒中收集50mL SO2,吸入1 L的水。观察现象。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程序。学习研究物质溶解性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能力。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板书、化学性质引导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推测2可能是何种氧化物?板书(1)酸性氧化物提问 既然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那它有哪些通性呢?讨论请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演示教师演示S2两个实验。学生写有关反应方程式。 过渡此外,从S2中硫的化合价角度分析,推测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演示取一瓶二氧化硫和一瓶硫化氢气体,把两瓶气体混合。观察瓶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7、。提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二氧化硫体现了什么性质?板书()氧化性演示将SO2分别通入碘水和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提问 SO2 分别通入碘水和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颜色褪去,以及S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SO3,体现了SO2的什么性质?板书(3)还原性板书(4)漂白性演示在试管中加入.1%的品红溶液,通入SO2,观察现象。当试管中液体发生变化时,再给试管加热,观察现象。提问 S2和HCO均有漂白作用,其漂白原理是否相同?录象或课件S2在食品加工领域中的使用情况。提问在食品加工领域中的使用体现了它的什么性质?引导小结S2的化学性质思考你能用哪些方法区分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

8、气体CO和SO2?回答酸性氧化物。回答1.与水反应2.跟碱反应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回答O2 + H2OH2S (亚硫酸)SO2+ aOSO3H2O SO2+C(OH)CaO+O回答SO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回答屏壁上有淡黄色固体和水珠。SO2+ 2HS3SH2O体现了SO2的氧化性。回答碘水和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褪去。回答还原性回答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恢复红色。讨论 O的漂白作用在于它与某些有机色素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反应可逆。而HCO的漂白在于其氧化性,将某些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过程不可逆。回答体现了SO的还原性、漂白性等。归纳酸性氧化物性质,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认识SO为

9、酸性氧化物, 理解二氧化硫氧化还原性。理解O2的漂白性。酸雨过渡大量散发到大气中,被雨水吸收就会成为对自然界危害极大的酸雨。播放有关酸雨危害的影视录象环保系列:酸雨。板书五、酸雨展示图片世界和中国酸雨分布。提问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气体所导致。你想知道酸雨的成因吗?板书1、酸雨的成因板书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的途径:SO2SO3H2SO3H2SO4解说大量SO2是通过途径转化成酸雨的,少量SO是通过途径转化成酸雨的,所以途径2为主要形成原因。酸雨的形成实质上也是不同价态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转化。板书、酸雨的防治请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讨论防止或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措施。小结我国酸雨及其治理

10、现状。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们可以为减少酸雨的形成做点什么?学生观看专题片和图片阅读课本了解酸雨概念、成因。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途径1:SO3+H2H2S4途径2:2 + 2 H2SO22O+2H2SO4学生发言使用低硫煤或原煤脱硫;燃烧脱硫或烟气脱硫(利用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制取硫酸;利用其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用氨水、石灰乳等碱性物质吸收等)。感受酸雨问题的严峻性。从化学学科角度对重点知识加以总结。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充满希望。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2板书记录四、二氧化硫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O2 +HO2SO3;SO2+ 2NaOHNSO

11、3 +HO,S2+C(OH)2a3+HO(2)氧化性:O2 H2S3+2O(3)还原性:()漂白性五、酸雨1.酸雨的成因: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的途径: S+H2H2SO4SO+H2O H2SO 2HSO+22H2SO2.酸雨的防治:控制空气中气体的含量:原煤脱硫,使用低硫煤原料,燃烧脱硫或烟气脱硫等。.相关链接林用,二氧化硫的探究性教学(一),化学教学,2X(6):4142。兰宁静,二氧化硫的探究性教学(二),化学教学,2X(6):43。黄鹂,二氧化硫研究性教学实践,化学教学,02X(4):33。刘广宏,“酸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化学教学,202(1):435。中国科普博览http:/ 六教学反思对于学生整体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可充分开展探究性教学,可先在教师指导下从理论上探讨二氧化硫的性质,然后进行实验验证,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索、交流互动学习。对酸雨的教学,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根据进度安排,作出如下调整:课前布置一些有关酸雨成因、分布、危害与防止的小课题,请同学们查找有关如“酸雨之旅”、“酸雨博物馆”等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模拟酸雨形成过程和表现酸雨危害的实验,还可以就上海地区的雨水的酸度进行测定,实地了解上海地区酸雨问题。条件许可时可将酸雨教学设计成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师生共同归纳”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