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资料收集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56463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敲资料收集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推敲资料收集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推敲资料收集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推敲资料收集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敲资料收集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敲资料收集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敲(资料收集)推敲这篇课文是一则“文学典故”,因此教学本课时,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推敲的故事,还有让他们懂得它现在的意思和用法。教学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了解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明白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算难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推敲,因为推敲是一种习惯,一种技能。他是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据说曾出了两次交通事故。一次是骑驴过街,没注意行人。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便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之句。寻思上联,忽以“秋风吹渭水”作对,喜不自胜,结果撞上“市长”大人车马,被拘一夕。贾岛一生,为诗艺洒尽心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出许多精品。就我的分析,鸟

2、在树上,基本画面上是一个小点,“僧推月下门”在画面上是一段弧线,弧线与点的对照就是绘画的形式。“鸟宿池边树”是安静的,“僧敲月下门”就有声音了,音乐中的对照就产生了。一个是音乐感,一个是绘画感,这就是我理解“推敲”所表达的不同。 新周刊:你在作画时会考虑这些技巧性的东西? 吴冠中:也会考虑到,但为了这个而画就是插图了,更多的是偶然的相遇,在脑子里很自然地结合起来。有些画也是从诗的意境感受来的,后来又看到了自然的某种景象,感觉就出来了。比方说,夏天外面很大片的树林,密密麻麻很多叶子,当我读到鲁迅在绍兴会馆里写的,“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

3、每冰冷的落在头顶上”,之后我再看那些树叶,就想到鲁迅当年的意境,要把鲁迅文字中那种苍凉的感觉画出来。 反对阳春白雪 邻居胡殷红说,吴冠中多年来习惯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剃头。吴冠中形容:“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 新周刊:“吴冠中走进798”曾经是2008年开年最大的艺术事件,当时为什么不放在中国美术馆? 吴冠中:我们开始学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神圣,艺术是神圣的,我们是神圣的,做个艺术家是了不起的。后来到巴黎学习,参观了蒙马特高地,很多画家在那里卖画,给你画个像,给多少法郎,我当时一看就觉得很羞愧,画家竟然做这样的事。 回到学校,看到同学们在画架面

4、前画画,想到我们最后还是要到蒙马特高地卖画去,绘画一下子不那么神圣了。回到中国以后,遇到极左思潮,艺术更是完全不要了,更是贱民了。 后来我感觉到,艺术要生存,还是要与人民结合在一起,我一直的想法是,“能够让专家鼓掌,让群众点头”,只希望他点一下头就可以了。 新周刊:最好的艺术都有一种普世的情怀。 吴冠中:对的。阳春白雪到后来就变成下里巴人了,永远不能变成下里巴人的艺术终究会被淘汰,最好的东西开始可能不被理解,但最后还是会理解的。就像梵高的作品一样,现在都成了下里巴人了。 知识分子是美盲 吴冠中现在愤怒的情绪还很多。他记得有个作品叫天光化日提灯觅人,写的是一个哲学家的故事。白天提个灯满街找,人问

5、“找什么呀”,他说“我找人啊”,意思是说人都是虚伪的。 新周刊:你提到美盲的问题,我还想与你探讨一下。 吴冠中:知识与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我在农村遇到的都是农民,画的都是庄稼地。住在老乡家里,画完之后就搁在老乡门口墙上,大娘大嫂都来看画,我那个时候的画是具象的,能看出来是什么东西,这是首要的。但是我在里面进行了美的加工,是重新组合过的。有一次题材是高粱,我画得很不好,心里很别扭,拿到老乡门口,老乡一看,说“很像”,但是我觉得我欺骗了他们,我画得不好。 另外一次,我觉得画得很满意,达到了我想象中的效果,老乡一看,就说“很美呀”,而没有说“很像”,这个区别很明显了。不美的他会觉得“很像”,他们没有文

6、化,不懂啊,但他能感觉到美,他们不是美盲。相反有些高级知识分子,有自己的专长,但是美丑不是很清楚,我有亲戚是高级医生,但你到他家里一看,陈设的工艺品啊,很丑! 美是需要熏陶的,我们这方面的熏陶少,所以美盲就多。朱光潜讲美学,并不能提高大家的审美,必须要博物馆和各方面环境的熏陶。在国外,博物馆很多,学生经常到博物馆里去上课,他们的审美水平毫无疑问比我们要高。 新周刊:你说过一个作品的好坏一是看它情感的真伪,另一个是情感的素质。 吴冠中:虚张声势、装腔作势的不是好作品,你能看出它是真情还是假意,还是“鬼画桃符”。梵高的画,比如向日葵,他画的向日葵为什么不同,完全是激情在里面,那个激情不是学来的。在

7、我看来,他的向日葵是很多肖像,一群头像,他画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物,是他的情在里面。 国家不应养画家 新周刊:你的画以前是放在田间地头,现在是放在画廊里,这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 吴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 油画家 美术教育家)推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聆听了两位大诗人的故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2、他们俩人,一个是大官,一个是和尚,却因一句诗中的一个字结缘,成为互相赏识的朋友。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传诵千古的佳话。(板书课题,齐读)二、了解“推敲”来历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认真的你们知道了“推敲”一词的原意吗?2、那么它现在的意思又是什么呢?一个词语应运而生,可见这

8、个故事的影响深远啊!打开课本,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 再现“推敲”场景,感受贾岛的“投入”1,指名答生:月夜访友生:街头吟哦生:冲撞仪仗队师:相机板书:2, 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3, 出示贾岛吟哦图片及课文内容师:什么叫“吟哦” ?生:各抒己见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谁到前面来当一回贾岛?生:一人上台表演(披上袈裟 挂上佛珠,吟哦、做“推”、“敲”动作)师:看着他那么投入的样子,你们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呢?生:聚精会神生:全神贯注生:心无旁骛师:如果你是路人,你会说什么?生:疯子生:神经病师:此时的贾岛是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

9、完全沉浸其间,只有那句诗,只有那两个字-“推”、“敲”。4, 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四、 体会“推敲”意境,学会“推敲”1, 导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出示课文内容。2, 师:“闯”一般是什么意思?生:猛冲进去师:为什么不用“走”?生:表示不礼貌。 师:这已经不是贾岛第一次闯仪仗队了。(介绍贾岛的另一个故事)贾岛是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据说曾出了两次交通事故。一次是骑驴过街,没注意行人。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便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之句。寻思上联,忽以“秋风吹渭水”作对,喜不自胜,结果撞上“市长”大人车马,被拘一夕。 师:是贾岛胆大吗? 生:是他太投入了。3,

10、 请大家轻声读读贾岛和韩愈的对话,再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你是贾岛,你会怎么说?4, 师、生角色表演。5, 出示投影,创设情境,再现贾岛创作诗歌的意境,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就使用“推”好还是“敲”好发表自己的看法。6, 指导交流师:你觉得是用“推”好还是“敲”好?生:敲好,因为(用文中语句)师:为什么“敲”能显示出夜晚的宁静?生:各抒己见7, 师:韩愈是怎么说的?生:朗读韩愈的话。8, 指导角色朗读(男生韩愈,女生贾岛)9、(出示)就我的分析,鸟在树上,基本画面上是一个小点,“僧推月下门”在画面上是一段弧线,弧线与点的对照就是绘画的形式。“鸟宿池边树”是安静的,“僧敲月下

11、门”就有声音了,音乐中的对照就产生了。一个是音乐感,一个是绘画感,这就是我理解“推敲”所表达的不同。 新周刊:你在作画时会考虑这些技巧性的东西? 吴冠中:也会考虑到,但为了这个而画就是插图了,更多的是偶然的相遇,在脑子里很自然地结合起来。有些画也是从诗的意境感受来的,后来又看到了自然的某种景象,感觉就出来了。比方说,夏天外面很大片的树林,密密麻麻很多叶子,当我读到鲁迅在绍兴会馆里写的,“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顶上”,之后我再看那些树叶,就想到鲁迅当年的意境,要把鲁迅文字中那种苍凉的感觉画出来。 反对阳春白雪 邻居胡殷红说

12、,吴冠中多年来习惯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剃头。吴冠中形容:“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 新周刊:“吴冠中走进798”曾经是2008年开年最大的艺术事件,当时为什么不放在中国美术馆? 吴冠中:我们开始学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神圣,艺术是神圣的,我们是神圣的,做个艺术家是了不起的。后来到巴黎学习,参观了蒙马特高地,很多画家在那里卖画,给你画个像,给多少法郎,我当时一看就觉得很羞愧,画家竟然做这样的事。 回到学校,看到同学们在画架面前画画,想到我们最后还是要到蒙马特高地卖画去,绘画一下子不那么神圣了。回到中国以后,遇到极左思潮,艺术更是完全不要了,更是贱民了

13、。 后来我感觉到,艺术要生存,还是要与人民结合在一起,我一直的想法是,“能够让专家鼓掌,让群众点头”,只希望他点一下头就可以了。 新周刊:最好的艺术都有一种普世的情怀。 吴冠中:对的。阳春白雪到后来就变成下里巴人了,永远不能变成下里巴人的艺术终究会被淘汰,最好的东西开始可能不被理解,但最后还是会理解的。就像梵高的作品一样,现在都成了下里巴人了。 知识分子是美盲 吴冠中现在愤怒的情绪还很多。他记得有个作品叫天光化日提灯觅人,写的是一个哲学家的故事。白天提个灯满街找,人问“找什么呀”,他说“我找人啊”,意思是说人都是虚伪的。 新周刊:你提到美盲的问题,我还想与你探讨一下。 吴冠中:知识与文化没有直

14、接关系,我在农村遇到的都是农民,画的都是庄稼地。住在老乡家里,画完之后就搁在老乡门口墙上,大娘大嫂都来看画,我那个时候的画是具象的,能看出来是什么东西,这是首要的。但是我在里面进行了美的加工,是重新组合过的。有一次题材是高粱,我画得很不好,心里很别扭,拿到老乡门口,老乡一看,说“很像”,但是我觉得我欺骗了他们,我画得不好。 另外一次,我觉得画得很满意,达到了我想象中的效果,老乡一看,就说“很美呀”,而没有说“很像”,这个区别很明显了。不美的他会觉得“很像”,他们没有文化,不懂啊,但他能感觉到美,他们不是美盲。相反有些高级知识分子,有自己的专长,但是美丑不是很清楚,我有亲戚是高级医生,但你到他家

15、里一看,陈设的工艺品啊,很丑! 美是需要熏陶的,我们这方面的熏陶少,所以美盲就多。朱光潜讲美学,并不能提高大家的审美,必须要博物馆和各方面环境的熏陶。在国外,博物馆很多,学生经常到博物馆里去上课,他们的审美水平毫无疑问比我们要高。 新周刊:你说过一个作品的好坏一是看它情感的真伪,另一个是情感的素质。 吴冠中:虚张声势、装腔作势的不是好作品,你能看出它是真情还是假意,还是“鬼画桃符”。梵高的画,比如向日葵,他画的向日葵为什么不同,完全是激情在里面,那个激情不是学来的。在我看来,他的向日葵是很多肖像,一群头像,他画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物,是他的情在里面。 国家不应养画家 新周刊:你的画以前是放在田间地头,现在是放在画廊里,这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 吴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 油画家 美术教育家) 其实,古今中外对于“推敲”的争论不休,从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观点。五、 补充诗句,尝试推敲1, 出示一组诗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随风潜入夜;春色满园关不住;拂堤杨柳醉春烟)生:评价用字的精当。2, 出示画面和文字,引导学生推敲: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生:抚、献生:飘、折生:翠、映生:碎、衬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