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563099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 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 让学

2、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 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3、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此时气氛沉静而严肃) 二.引导学生通过此文独特的新闻视角认知其控诉价值(整体感悟新闻内容) 1.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师生间会明确为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探究而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

4、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让我们每个人都静静地想一想。 注意:此问题不要让学生回答,而是在静默中沉思。 三.对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的感悟 1.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 我们一起来读从P50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起至结束,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又写出了参观者内心

5、的感受呢?(各举一例) 2.请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请同学对该生的朗读作简要点评,既加深对新闻传达出的感情的感受,又利于学生间互动交流。 3.师生一起探究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 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如“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恐惧万分”等词直接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 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6、同学们,你们说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 (老师表情较为严肃,特意留下一点时间空白)这个问题我们想留在课外,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就算是表达对一个像鲜花一样生命的姑娘的追念吧。 5.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6.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

7、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 7.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记者的情感? 学生会找寻一些语句并加以探究罗森塔尔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预设:学生体味:“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对另外一

8、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预设: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四.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预设: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预设:“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

9、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教师组织提升: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五.引导学生思想深化。 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再次注观着自己搜集的图片,为在此不幸遇难的生命默哀。(沉默一分钟)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

10、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下面是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见附件1)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见附件2),你会有何感想。 六.作业(两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后,能领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打破新闻写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写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通过比较阅读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并深入查阅资料,又从理性上对纳粹和法西斯的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当今时代有了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