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博伽梵歌第五章 行动瑜伽.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547097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E 博伽梵歌第五章 行动瑜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E 博伽梵歌第五章 行动瑜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E 博伽梵歌第五章 行动瑜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E 博伽梵歌第五章 行动瑜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E 博伽梵歌第五章 行动瑜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E 博伽梵歌第五章 行动瑜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 博伽梵歌第五章 行动瑜伽.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章 行动瑜伽在奎师那知觉中行动1.阿尔诸那问:奎师那呀!你先是要我弃绝工作,然后又让我以奉献精神去工作。现在我恳请你确切地告诉我,两者之中,哪一种更有益呢? 要旨:在博伽梵歌的这一章,主说在奉献服务中的工作比枯燥的心智思辨更好。奉献服务比心智思辨更为容易。因为其本质超然,能解除人的业报。第二章已初步说明了灵魂的知识及其在物质躯体中的束缚。也解说了如何以奉献服务冲出这个樊笼。第三章则指明,处于知识层面的人再无任何责任必须履行。在第四章,主告诉阿尔诸那所有献祭的最高峰就是知识。然而,在第四章的结尾,主又劝导己处于完美知识之中的阿尔诸那清醒过来去战斗。这样,奎师那一面强调在奉献服务中工作的重要

2、,一面又强调在知识中不活动的重要,便使得阿尔诸那大惑不解、迟疑不决。阿尔诸那明白,在知识中的弃绝包括停止一切感官活动,但若在奉献服务中进行工作,那工作又是如何停止的呢?换言之,在阿尔诸那看来,在知识中的弃绝应该完全脱离各种活动,因为,工作和弃绝对阿尔诸那来说该是互不相容的。他似乎不了解,在完全知识中的工作没有业报,因此这便与不活动是一回事。所以,他询问主,他是该停止工作,还是以完全的知识去工作。2.至尊人格神首答道:放弃工作和以奉献精神工作,对解脱均有好处。然而,两者之中,以奉献精神工作比放弃工作更好。 要旨:追求感官享乐的功利性活动是物质束缚的根源。若人的活动旨在改善躯体舒适的标准,就不可避

3、免地要流转于种种躯体之中,继续不停地为物质所捆绑。圣典博伽瓦谭(5.54-6)如是证实到:“人们疯狂地追求着感官享乐,他们却不知到现时这充满痛苦的躯体,乃是他们过去功利性活动的结果。这躯体虽然短暂易逝,却常常给人带来种种烦恼。因此,追求感官享乐实不足取。人若不探究自己真实的身份,这样的人生终是一场失败,不明白自己的真实身份,人就必然会为感官享乐而从事获利性工作;只要人仍沉缅于感官满足,他便会从一个躯体转生到另一个躯体。尽管心意可能会沉缅于功利性活动,而且受无知的影响,但仍须培养服务华苏兑瓦的奉爱精神,只有如此,人才有机会摆脱物质存在的束缚。”因此,Jnana或仅认识到自己不是这物质之躯而是灵魂

4、,这还不足以获得解脱。一个人须以灵魂的身份活动。否则,便无法逃避物质的束缚,然而,奎师那知觉中的活动并不是业报层面上的活动。在完全的知识中的活动,能巩固人在真正的知识方面的进步。仅仅是弃绝功利性活动,而没有奎师那知觉,实际上无法净化受条件限制的灵魂的心灵。只要心灵得不到净化,人就必然在业报的层面上工作。但奎师那知觉中的活动,能自动助人脱离活动的业报,使人不再堕落到物质层面。因此,奎师那知觉之中的活动,总是优越于弃绝,因弃绝之中往往隐藏着堕落的危险。不具备奎师那知觉的弃绝是不圆满的。圣茹帕哥斯瓦米在巴克提茹阿萨密瑞塔心都(1.2.258)中也这样证实说:“渴望获得解脱却弃绝跟至尊人格神首有关联的

5、东西,认为它们只是物质的东西,这种弃绝是不圆满的。”圆满的弃绝是了解存在着的一切本属于主,谁也不该自称拥有什么。人应该明白,事实上,什么东西都不属于任何人。这样又哪有弃绝可言呢?悉知一切皆属于奎师那的人,便湛然常处弃绝之中。因为一切皆属于奎师那,因此,一切都应用于为奎师那服务。这种在奎师那知觉中的活动,形式完美,远比假象宗萨尼亚西的任何人为的弃绝好得多。3.对活动的结果,即不厌恶,也不渴求,即是长处弃绝。臂力强大的阿尔诸那呀!这样的人远离双重性,能轻易克服物质束缚,达到彻底的解脱。 要旨:一个具有圆满的奎师那知觉的人总是一名弃绝者,因为他对活动的结果,既不厌憎也不渴求。这样的弃绝者,献身为主作

6、超然的爱心服务,在知识上已完全合格,因为他明了在与奎师那的关系中自己的法定地位。他深知奎师那是整体,而自己是奎师那的所属部分。这种认识圆满无缺,在质和量上都是正确的。与奎师那等同一致的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部分不等于整体。在质上一致而量上相异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超然知识,这样的知识令人充实完整,不渴求它物,也不为事物哀伤。只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奎师那,他的心中就不会有双重性。如此远离双重性,人即便是在这个物质世界,也已处在解脱之境。4.只有无知的人才认为,奉献服务(行动瑜伽)与物质世界的分析性研究(三可亚哲学)不同。真正有知识的人说,致力于其中之一,都会取得两者的结果。 要旨:分析研究物质世界

7、的目的,是要找出存在的灵魂。物质世界的灵魂是维施努或超灵。对主的奉献服务包含着对超灵的服务。一条途径是寻找树根,另一途径是给树根浇水。三可亚哲学的真正学生找寻到物质世界的根源维施努;然后,在圆满的知识中,为主服务。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两者之间并无不同,因为两者的目的都是维施努。不认识终极目标的人说,三可亚和行动瑜伽并不相同;但一个有学识的人则知道这些不同途径的目的是一致的。5.认识到分析研究所达到的境地也可通过奉献服务而达到,并因此视分析研究与奉献服务为同一层面,这样的人使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要旨:哲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找到生命的终极目标。生命的终极目标乃是自觉。因此,这两条途径所达到的

8、结论之间并无不同。通过三可亚哲学研究得到的结论是:生命并非物质世界的所属部分,而是至尊灵魂整体的所属部分。因此,灵魂与物质世界并无关系,他的活动必定跟至尊者有某种联系。当他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时,实际上他便是处于自己的原本地位之上了。在三可亚过程中,人必须不依附物质,而在奉爱瑜伽的过程中,人则要依附于奎师那知觉的工作。虽然表面上看来一种途径要依附,另一途径却不要依附,但实际上两条途径都是相同的。不依附物质和依附奎师那并无区别。若能看到这一点,便能看到事物的真相。6.仅仅弃绝所有活动,而不为主作奉献服务,不会令人快乐。但是,有思想的人从事奉献服务,却能够毫无迟延地到达至尊。 要旨:萨尼亚西在生命弃

9、绝阶段的人分为两类:假象宗萨尼亚西和外士那瓦萨尼亚西。前者研习三可亚哲学,后者研习对维丹塔苏陀作出了正确注释的博伽瓦谭哲学。假象宗萨尼亚西也研习维丹塔苏陀,但用的是自己的注解山卡尔查尔亚所撰的原子灵魂论(sariraka-bhasya)。博伽梵学派的学生,根据五礼典的规定,从事对主的奉献活动。因此,外士那瓦萨尼亚西与物质活动毫不相干,但在为主的奉献服务中,从事着各种活动。然而假象宗萨尼亚西,一面研习三可亚和维丹塔,一面心智推敲,不可能品味到对主的超然服务的甘美。由于他们的研习冗长乏味,他们有时便会厌倦于对梵(Brahman )的推测,而不求甚解地托庇于博伽瓦谭。因此,他们对圣典博伽瓦谭的研究令

10、人十分厌烦。枯燥的玄思和矫揉造作的非人格性释论,对这些假象宗萨尼亚西没有丝毫的益处。外士那瓦的萨尼亚西,勤于奉献服务,快乐地履行超然的职责,最终进入神的国度,他们也有保证。有时假象宗萨尼亚西会从自觉之途上堕落下来,跌回物质活动之中,这些活动可能出于博爱和利他的动机,但仍只是物质性的。因此,结论就是,从事奎师那知觉活动的人,比单纯推敲什么是梵,什么不是梵的萨尼亚西处境更佳,虽然后者经历许多生世以后,也可达到奎师那知觉。7.以奉献精神工作,灵魂纯净,控制自己的心意和感官,这样的人为众人所爱,亦爱众人。他虽恒常工作,却永不受束缚。 要旨:以奎师那知觉踏上解脱之途的人,深得众生之爱,也爱众生。这是由于

11、他有奎师那知觉的缘故。这样的人不把任何生物看作是与奎师那分离的,就象树枝和树叶不是跟树分离的一样。他深知,给树根浇水,水便可分布到枝枝叶叶上去;食物进到胃里,能量自然便扩散到全身。以奎师那知觉工作的人,是众生的仆人,因此他深为众生所爱。他的工作令众生满意,所以他的知觉变得纯粹。知觉纯粹,他便能完全控制住心意。控制了心意,感官也就控制住了,因为心意常专注于奎师那,便不会背离奎师那。也没有机会把感官用于服务于主之外的事务上,不听非奎师那的话题,不接受未供奉过奎师那的食物,不参与与奎师那无关的活动。因此, 他的感官受到控制。一个能控制住感官的人不会冒犯任何人。或有人问: “为什么阿尔诸那在战场上进犯

12、他人呢?难道他不在奎师那知觉中吗?”其实,阿尔诸那是表面上与人为敌,因为(如第二章已解释清楚的)灵魂不能被杀,集结在战场上的人会各自继续活下去。因此从灵性的角度上来看,库茹之野无人被杀。他们不过是在亲临战场的奎师那的命令下,更换了外衣罢了。因此,阿尔诸那虽在库茹之野征杀,其实根本就未作战,他只是在全然的奎师那知觉中执行奎师那的命令罢了。这样的人永不受工作业报的束缚。8-9.身处神圣知觉中的人,虽然看、听、触、嗅、食、走动、睡觉、呼吸,其内心却总是知道,实际上自己什么也没做。因为他恒知,说话、排泄、收受、睁眼、闭眼时只是物质感官与感官的对象搅在一起,而他自己则是远离它们的。 要旨:在奎师那知觉中

13、的人处世纯洁,因而,任何有赖于五种近因和远因的活动,跟他全无关系。这五种远近动因为:活动者、活动、处境、努力和运气。这是因为他从事对奎师那的超然爱心服务。虽然他似乎也是以躯体和感官活动,但他常能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地位乃是从事灵性服务。在物质知觉中,感官忙于感官享乐之中;但在奎师那知觉中,感官则到处致力于满足奎师那的感官。因此,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是永远自由的,虽然表面看上去,他似乎也忙于感官事务之中。视听之类的感官活动,为的是接受知识;至于走动、说话、排泄等感官活动,为的则是工作。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永不受感官活动的影响。除了为主服务之外,他不会做任何事情,因为他知道,他是主的永恒仆人。10.履行责

14、任而无所依附,将结果奉献给至尊主,人便不受罪业影响,就象莲叶不沾水一样。 要旨:这里的brahmani是指在奎师那知觉中的意思。物质世界是物质自然三形态的展示之总和,就专用名词来说,叫做pradhana (未展示的物质)。在一些韦达赞美诗中,比如曼都克亚乌帕尼沙德(2)中咏到“sarvam hy etad brahma”曼都克亚乌帕尼沙德(1.2.10) 咏到“tasmad etad brahma nama-rupam annam ca jayate”,在博伽梵歌(14.3)中亦咏到“mama yonir mahad brahma”,这些诗句都指明,物质世界的一切全是梵的展示;虽然展示出来的结

15、果有差异,但展示的动因却无区别。伊首帕尼沙德说,一切都跟至尊梵或奎师那相关联,一切也都只属于他。一个人完全知道了,一切都属于奎师那,他是一切的拥有主,因此,一切都该用以服务主,自然就与善恶好坏活动的结果没有关系。即便是主恩赐于人的用于完成某种活动的物质之躯,也可从事于奎师那知觉活动中。这样,便不受罪业报应的污染。正如莲叶居于水中却不被浸湿一样。主在博伽梵歌(3.30)中也说:“把一切活动交托给我(奎师那)。”结论是:没有奎师那知觉的人,按照物质躯体和感官的概念活动;但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则根据知识活动,认识到躯体本是奎师那的,因此,便该从事对奎师那的服务。11.瑜伽师放弃依附,以躯体、心意、智性

16、,甚至以感官而活动,为的只是净化自己。 要旨:在奎师那知觉中,为满足奎师那的感官所进行的任何活动,无论是躯体、心意、智性,抑或是感官的活动,都是对物质污染的净化。以奎师那知觉活动的人,其活动不会招致物质上的业报。因此,净化的活动(sad-acara)在奎师那知觉中简直易如反掌。圣茹帕哥斯瓦米在巴克提茹阿萨密瑞塔心都中这样说:“用躯体、心意、智性和语言,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的人(换句话说,服务于奎师那),即使在物质世界,也是解脱了的人,尽管他可能从事许多所谓的物质活动。”这样的人摒弃了假我,相信他不是这具物质躯体,也不拥有它。他深知自己是属于奎师那的,这具躯体也是。当他把躯体、心意、智性、言语、生命、财富等,所带来的一切无论他拥有什么都用来服务奎师那时,他立即便与奎师那契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