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一则生命的寓言修改版.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54443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_一则生命的寓言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_一则生命的寓言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_一则生命的寓言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_一则生命的寓言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_一则生命的寓言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_一则生命的寓言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_一则生命的寓言修改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则生命的寓言对庄子外篇秋水的文化解读学校:西安市西光中学 姓名:宋献普 电话:13379212169快递方式:西安市西光中学高中部身份证号:610424197910223210作者简介:宋献普,陕西合阳人。二四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二一九年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发表抱布贸丝之布辩春江花月夜、琵琶行、前赤壁赋之江月探微不可一知半解,在语文学习语文月刊中国体育报等全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或国家期刊发表回灯怎解字体端正为何有失颜面为什么要 “采芙蓉”为什么要“脱丝履”等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中华最美诗词三百六十首。论文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祝福的比较遗余褋、遗杜若的文化解读在全省优秀

2、教科研成果交流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省市优质课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六项。其中与冯有涛合作的自主管理探究课题获得陕西省教育厅优秀成果三等奖。【内容概要】秋水(节选)并非单纯简单地讲“谦虚”这个主题,而是通过叙述一条河的流淌讲述生命的步骤及道的运行规律,揭示万物齐一、万物归一的哲理。笔者依据文本中的“秋”“万川归之”“反其真”“门”“东行”“至于北海”及七次对话解析庄子的归真情结,依据“时至”“顺流”阐释道家“安时处顺”“顺其自然”的思想主张及“秋水”“河伯”“若”的人物称呼衍说天道之象,追寻生命永恒快乐的众妙之门。【关键词】秋水 生命 道通为一 复归为始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

3、颗明珠。书中,庄子和他的门徒严肃而认真地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宇宙的本质等一些“玄而又玄”的“形而上”的根本性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其辞难知”、玄妙深奥。老子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虽妙不可言,但此等大智慧可作解庄的法门道的特性就在于回环往复的运动。秋水篇当不例外。它并非简单而单纯地讲谦虚、说低调,而是一则衍说生命步骤、追求永恒而富有哲学意义的生命寓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文章实乃以水设喻,以水释道。水似乎格外被道家青睐,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言“水之性天德之象也”。智者乐水,因为水之不争、谦恭、忍耐、涵养、平静、就低位等特征而接近道的

4、本质。秋水中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至于子之门”“至于北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与其说是在叙述一条河的流淌,不如说是在讲述道的运动,尤其是其中的“时至”“顺流”“归之”绝非信笔而书,而是淋漓尽致地体现道家所崇尚的合乎时宜、顺其自然、返朴归真等思想主张。这样看来,秋水篇的开头都是在反复宣讲一种生命哲学:调试自身的精神状态,而达到死生一体的境界,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运行的同步。 秋水篇多处强调回归思想以表现庄子一书的“归真情结”。 第一,“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中的方位名词“东”“北”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意义较为特别。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与汉乐府东门行描写主人公投奔他国或者远游他方。本来四

5、方之门均可出行,为何言必东门呢?东方者,仁之方也,生之门也,象征着生命。北方则代表着死亡、黑暗、愚昧,如逍遥游中的“北溟”。傅道彬在烛光灯影里的中国诗里解释说“(庄书中)存在着一个由北至南,由昏暗走向光明的逻辑联系”:首篇逍遥游讲的鲲化为鹏,由北溟入南溟,象征着由蒙昧走向智慧;尾篇知北游鹏徙于北溟则象征“知”(智)重新返回原始蒙昧。秋水篇中的北海正是自然或道的写照。老子认为道“玄之又玄”,“玄”又为何物呢!庞朴先生在“人大国学论坛”说,玄代表天道、本体,取象于能旋转的、刻有漩涡纹的纺锤,是先民对水崇拜的表现,因为他们认为“万物都是从这个漩涡里出来,最后又归集到这个漩涡里去”。“玄”包含三层意思

6、:其一,黑色;其二,遥远;其三,高深莫测,奥妙。而秋水中的“北海”恰恰符合这些特点:北,黑暗之方,五行属水,配位之神名曰玄武或玄冥;“不见水端”“难穷也”正是形容北海之遥远;文中“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交,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不正是形容北海之高深莫测吗?所以,北海之幽深难明、广大无边、循环不已正是道的描述。 第二,四时之水皆有之,而原文缘何不言春水、夏洪而独言秋水!笔者以为“秋”是一个回归的季节,正所谓“落叶归根”“秋收冬藏”。而庄子一书多次提到“归”及与“归”意义相近的字眼:“归”33次,“反”88次。秋水便有“百川归之”“反要语极”“反其真”

7、等点题之语。叶舒宪先生认为“还”“旋”亦为道家所乐道的主题词。它们都在强调道的回环运行、复本归真。“秋水”由无到有,由有到“泾流之大”“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欣然自喜”“莫己若者”,再到“至子之门”而“望洋兴叹”,再到“至于北海”“归之”“殆矣”而“反其真”。由无到有,由有到无(反)正是在揭示人对人生和生命的认识,对道的体悟与追求,以及向自然本真的回归。 第三,秋水中有两个字不容忽视:“旋”“门”。“旋其面目”历来被人们解读为:河伯羞愧地改变了脸色,认识到自己并不伟大崇高。其实这只是故事层面的肤浅翻译,没有触及到这则寓言故事的哲学深度或宗教层面。笔者以为“旋其面目”相当于佛教之明心见性,也就

8、是河伯为代表的人类恍然大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理性地反省“我是谁”,思考“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到哪里去呢?要“至于子之门”!此“门”绝非简单地指大多解读者所说的“入海口”“北海边”。倒是有人翻译为“家门口”颇有意味,不过仍未一纸戳破、彰明其义。笔者以为,此门应指“天门”(庄子)、“玄牝之门”(老子)、“不二法门”(维摩诘经)等意义的众妙之门或天地真理之门。此“门”包含两层含义:万物生于一又归于一,生于无又归于无,门是回归之门;万物本为一,只不过人们有了分别心,以二元对立的观点看万物于是生烦恼,如果泯灭分别心,以通而为一之心看万物便会心生菩提,门又是解脱之门、智慧之门。首先,秋水

9、之河伯遁入回归之门。世间本无秋水,只是秋天雨水充沛,百川汇集而成,顺时节而至,最后又归于北海,正如一滴水会蒸发,若归入大海便化为永恒。其次,河伯又入了解脱之门。从道的观点看,秋水和北海无所谓孰大孰小,孰美孰丑。黄河与百川相比,乃大也,与北海相比乃小也;北海与黄河相比,乃大也,与天地相比乃小也,如“礨空之在大泽”。大与小,只是相对而言,是本来无有的,人为区分的。所以当河伯“至于子之门”时,他便洞悟此生命哲学或人生哲学了,盲目乐观,“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是很可笑的。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道无形而大道不言,道在自己身上只是有所蒙蔽,才有了美与丑、大于小的区分。另外,河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

10、正是人从生到死,从死到再复活的譬喻。庄子认为生死齐一,生如脊,死如尻。生死本为一体,乐生厌死就如同“见其脊而不忍见其尻”一样可笑! 庄子为了将万有归一和万物齐一的道理说得更透彻,用了两个名字,七次对话。 庄子是古代思想家中最善于运用神话和寓言来启发认识、揭示哲理的少数人之一。笔者以为秋水之“河伯”与海神“若”大有玄机。 说文:“伯,长也。”伯有排行第一、老大之义。伯又通“霸”,如荀子儒效:“一朝而伯。”伯又通“百”,如老子:“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大”“霸”照应文本中的“泾流之大”“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百”照应文本中“百川灌河”“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自大之人往往鄙陋短浅,所以河伯前后形

11、成自大与自卑的对比,同时百川与河伯,河伯与海神若又形成小与大,大与更大的对比。总之,河伯之“伯”暗示人产生大与小的分别心。尔雅释名:“若,顺也。”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之“若”乃相同义。“若”兼有“顺”与“同”两层意义,暗示顺乎大道、顺其自然、“安时处顺”(庄子大宗师)、“顺始无穷”(庄子人间世)与“玄同”(老子)、“道通为一”“复通为一”、“同乎大顺”(庄子天地)等奥义。所以伯与若的会面,实则是通过神话故事或寓言情节衍说道家齐一、归一的哲学思想。 除了两个人名,还有七次对话,亦别有深义。 “秋水时至不似尔问之自于水乎?”为一也,“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又何以知天地之

12、足以穷至大之域”为二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不期精粗焉”为三也,“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女恶知贵贱之门,大小之家”为四也,“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夫固将自化”为五也,“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反要而语极”为六也,“河伯曰:何为天?何为人?是谓反其真”为七也。 作者展示河伯与海神的七次对话,实则匠心独运!因为庄子非常明白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对于思维所具有的重要制约作用。为了使读者体悟回环运行的道,就要诱导人们进入回旋式的思路;诱导人们进入回旋式思路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借用轮转无端的语言表达形式。整部庄子以逍遥游始,

13、以知北游终即是一个大回环或莫得其伦的大卮言;整篇秋水七次对话构成一种浑然一体的小回环,何以见得呢?这就不得不解析“七”这个神秘数字背后的文化涵义了。 “七”并非只表达数量意义的普通数字,叶舒宪先生认为它是“创世神话中象征时空限度的宇宙数和模式数”,如应帝王篇描述的中国创世神话忽与倏为混沌开凿七窍,混沌七日后而死。七又可作为表达周期循环的基数,如周易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秋水开篇之“时至”与篇尾之“反其真”前后呼应,且主体部分分为七个对话单元,都是让形式成为内容的语言象征手法之妙用。 第一个对话单元,河伯不仅有了对万物存在的明确意识,而且还有对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认识对象与认识对象之间的种

14、种差别与划分:先认为自己大,后认为自己小;先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然后“乃知尔丑”;先认为百川小,后认为北海大。在庄子看来,河伯尚可以“与语大理矣”。海神告诉他人类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及人类认识宇宙的有限性:“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人与万物在宇宙中就像马身上的毫毛,正如苏子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所以有人“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是不必大惊小怪的。因为人类认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对于宇宙来说只是扯住了其一个衣角,正像犹太谚语所说“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第

15、二个对话单元,河伯发问“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海神告诉他“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智观于远近证曏今故察乎盛虚明乎坦途”。在智者看来,真正的“大”者既包括大者,又包括小者。真大者不但能从大化为小,又能返回大。 第三个对话单元河伯发问“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海神告诉他“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不期精粗焉”,也就是说大道无形,大方无隅,对于不可言传、不可意会的东西,就不必区分什么精与粗、小与大了。 第四个对话单元,河伯发问“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海神告诉他“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因为“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这就如同商品,供不应求就贵,供过于求则贱。又告诉他“知天地之为稊米,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在宇宙面前,天地就像一粒米,在微生物面前,毫毛犹似一座山。所以贵贱、大小、是非、治乱、天地、阴阳、顺逆等本来无有,不过因为“殊器”“殊技”“殊性”而导致世俗人为的“贵贱之门,大小之家”。 第五个对话单元,河伯发问“何为乎,何不为乎?辞受趣舍,吾终奈何?”海神告诉他“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何少何多,是谓谢施”。要求其“无私德”“无私福”,又告诉他“消、息、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