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537795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1:溶液(这是重点)详解: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1)在一种溶剂中同时溶解几种不同的溶质;如在水中可同时溶解食盐、蔗糖等可溶物。(2)溶液是一种混合物,透明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也可能是像蓝色透明的硫酸铜主、黄色透明的氯化铁溶液等。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与稳定性。溶液是均一的,指的是溶液形成后各部分的性质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一样;所谓溶液是稳定的,是指外界条件不变化时,长时间放置,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既不会有沉淀析出也不会分层。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决定。3、溶液是混合物

2、。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故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与;但由于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状态被分散到溶剂分子中形成溶液,故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与。警示:理解溶液概念及特征时应注意几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液概念中的“另一种物质”是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溶液概念未对溶质、溶质的状态作规定。因此,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状态,可理解为任意状态。判断某物质是否溶液,一般从:a.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b.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两方面来判断。溶液

3、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为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KMnO4溶液为紫色。水均一、稳定,但它不是溶液,因为它不是混合物。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这是重难点)详解: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的,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1)溶质:可能是固体,如食盐、蔗糖等;可能是液体,如硫酸、酒精等;也可能是气体,如氯化氢、二氧化碳等。(2)溶剂:水能溶解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3)溶

4、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由于物质混合后粒子间存在着间隔,所以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4)溶质与溶剂的确定: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判断溶质与溶剂的依据,加入的物质未必是溶质,有些物质能与水等溶剂发生反应如CaO+H2O=Ca(OH)2。拓展:溶质溶剂的判断依据:通常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果是固体、气体分散到液体里,总是把固体、气体看成溶质,液体看成溶剂。如果是两种液体互相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不管量的多少,人们都习惯把水看作溶剂。知识点3:乳浊液及乳化现象(这是难点)详解: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

5、浊液。乳浊液一般不透明,其特征是不均一、不稳定的,表现在振荡后浑浊,静置后分层。为了增强它的稳定性,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有一类物质有特殊的功能,它们一端亲水,一端亲油,把它们加到油与水的混合物中,能将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常用的乳化剂有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等。拓展:常见混合物有溶液与浊液两大体系,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浊液分悬浊液与乳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悬浊液与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浑浊状态,

6、静置后都分为两层。溶解与乳化是两种不同原理的现象。乳化作用的应用有:洗涤:用洗涤剂可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清洗试管内的油污。配制农药:喷洒农药时,要将农药原溶液稀释成一定体积比的乳浊液。知识点4:溶液的作用详解:(1)在化学实验中,物质间的反应往往在溶液中进行,主要原因是溶液中粒子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的速率加快。(2)在工农业生产中,如配制无土栽培液等,需要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浓度过大、过小都不利等。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用浓盐酸所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浓度过小,则反应速率太慢。(3)溶液对动植物与人的生理活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都必须是溶液,医学上的各种注射液也都是

7、溶液。警示:溶液的浓度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知识点5:溶解速率及其影响的因素详解:物质溶解在溶剂里,在溶解的过程中速率不同,溶解的能力不同。物质溶解速率的决定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可溶物的表面积,是否搅拌等。升高温度、表面积增大、搅拌都有利于加快溶解的速率。警示:(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溶解能力大小,与温度的高低有关。(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其溶解能力也不同,与溶剂的性质有关。知识点6:溶解时的热现象(这是难点)详解:物质溶解包含了两个阶段: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水中扩散过程;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生成不合分子或水合

8、离子的过程。第一过程属物理变化,是吸热过程,第二过程属化学变化,是放热过程,综合起来总过程的热量变化Q总=Q1吸+Q2放(Q1与Q2的符号相反)。Q总就会出现三种情况:(1)当Q1吸Q2放时,Q总很小,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NaCl溶于水。(2)当Q1吸Q2放时,Q总为负值,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如NH4NO3溶于水的过程。(3)当Q1吸Q2放时,Q总为正值,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如NaOH溶于水的过程。警示:大多数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温度变化不大,使温度明显升高的固体物质有NaOH、浓硫酸等。使温度明显下降的固体物质是NH4NO3。易错点: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

9、判断易错点导析:对此部分内容的误区有:(1)溶液中溶质的判断,不能正确理解概念中的重点词语,或对形成溶液的条件考虑不周。(2)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只有一种。(3)错误的认为溶液都是液体。(4)对于化学反应后的溶质的判断,误认为加入的就是溶质。所以要正确地判断溶质、溶剂。首先要明确:(1)只有溶液中才有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中不存在溶质、溶剂的说法。(2)液体并非都是溶液。(3)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多种。(4)反应后溶质发生了变化。(5)溶液中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与溶剂质量之与,而体积不等二者与。判断溶质、溶剂通常分为如下几种情况:如果是固体、气体溶解在液体里,通常把固体、气体作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10、;如果是两种液体相互溶解,通常把量少的作为溶质;如果有水,则水是溶剂,其他的为溶质;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应为反应后的生成物。如:CO2+H2O=H2CO3,SO2+H2O=H2SO3,CaO+H2O=Ca(OH)2,Na2O+H2O=2NaOH。溶质不是反应前的物质,而是反应后的H2CO3、H2SO3、Ca(OH)2、NaOH等。像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溶质也发生变化。如:CuSO45H2O溶于水后溶质是CuSO4,而其中H2O是溶剂。易忽略点:溶解的两个过程易忽略点导析:物质的溶解都有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吸收热量;另一过程是溶质

11、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放出热量。形成溶液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这两个过程放出与吸收热量的多少。如果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则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反之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基本相等,溶液的温度就几乎不变(如氯化钠)。实验题目(一):物质的溶解性实验导析:(1)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蒸馏水、碘、高锰酸钾、汽油。(2)实验的步骤:分别取两支试管倒入适量的蒸馏水,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碘,观察溶解现象。分别取另两支试管倒入适量的汽油,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碘,观察溶解现象。(3)实验结论:高锰

12、酸钾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汽油中。拓展: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实验题目(二):验证水与乙醇互溶实验导析:利用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的颜色来判断水与乙醇是否互溶(1)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胶头滴管、水、乙醇、高锰酸钾。(2)实验步骤:在试管中加2mL水,再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振荡得到紫色溶液。用胶管缓缓加入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振荡后再观察。(3)实验现象:不振荡时分层,振荡后互溶。(4)实验结论:水与乙醇能够互相溶解,且能以任意比互溶。拓展:对于一些无现象的变化,人们很难来判定是否发生了变化,所

13、以我们可以采用加入有颜色的物质,通过颜色的变化来确定。实验题目(三):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实验导析:(1)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药匙、固体NaCl、NH4NO3、NaOH。(2)实验步骤:装置如图所示。向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测出水的温度。向烧杯中加10g固体NaCl,并用玻璃棒小心搅拌,至NaCl完全溶解。测出NaCl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比较前后两次温度的变化。按上述操作测定NH4NO3、NaOH溶解前后水与溶液的温度,并比较温度的变化。(3)记录: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NH4NO3N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固体溶解固体溶解固体溶解溶质溶解后溶液

14、的温度/结 论NaCl溶解时温度不改变NH4NO3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放出热量注意:读温度计读数时,一定不要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课题2 溶解度知识点1: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详解:饱与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与溶液。不饱与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与溶液。警示:(1)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与“在一定温度下”,讲溶液的“饱与”与“不饱与”才有确定的意义。当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时,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可以相互转化。(2)在一定温度与一定量溶剂中形成的某种溶质的

15、饱与溶液,不能溶解该溶质,但在此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如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与溶液中,不能溶解氯化钠,但可继续溶解蔗糖等其他物质。(3)确定溶液是否饱与的方法是:加入同种溶质,若溶液的质量增加,原溶液为不饱与溶液;若原溶液质量不变,原溶液为饱与溶液。知识点2: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的转化(这是重点)详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的转化条件:溶液存在的状态是有条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液的状态将发生变化,一般说来有如下规律:不饱与溶液饱与溶液警示:对于不同溶质而言,改变溶质、溶剂的量都可以实现上述转变,但改变温度要视具体物质而定,如硝酸钾等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特殊的是熟石灰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因此若将熟石灰的不饱与溶液转化为饱与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升高温度,反之,若将熟石灰的饱与溶液转化为不饱与溶液则应为降低温度。知识点3:固体的溶解度(这是重点)详解: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一般是指水)中达到饱与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指明一定温度。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不指明一定温度,讲物质的溶解度没有意义。(2)溶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