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2.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525953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7.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2.doc(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教材。本书共有六章内容,因为时间有限,把它归纳为以下三个专题: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二、有效课堂教学的设计,三、有效课堂教学的修己及人。专题一 教学理念篇一、我先从第一方面进行讲解: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对此,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加以阐述,他就是指能否以一个较低的教学投入获得一个较高的教学产出,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教学目的,我们就认为教学是有效的。在此,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有效教学的公式:(幻灯)我们用一个大写字母E代表教学效能,教学效能是以下几个变量的函数,我们用W代表学习成绩,用U代表课堂上传输的教学信息量,用C代表教学成本,用S代表

2、学生的学习负担量,用T代表学习时间,假如我们能够以一个较低的教学成本,较少的学习负担量,较短的学习时间获得一个较高的学习成绩,传输一个较大的教学信息量,我们就认为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衡量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有一个评价标准,也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看看学生是否有明显的成长和进步,换句话说,(幻灯)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了多少。北大的教授孙东东曾经讲过一个中科院白春理院士的一个笑话,说是白春理院士在北大的一个老师过八十大寿,同学们前去祝贺,在酒桌上,白春理院士对他的老师说:“老师当年您教量子力学实在是太糟糕了,同学们没有一个能听明白,为了搞明白到

3、底是怎么回事儿,大家不得不到处去查资料,泡图书馆,结果一个班三十多个学生,出来三十几个院士。”我们大家可以考虑一下,白春理院士的这位老师实施的是否是有效教学呢?有位学者曾经把教师教学的情景分为四种境界(幻灯):一种是最好的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就是自己明白,学生们也学的明白;一种呢是最次的,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自己不清楚,学生也听不清楚;还有两种处于中间状态,一种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自己挺明白,但是学生们却学不明白;最后一种呢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是自己讲不清楚,但是学生们却能学得明白。我想,白春理教授那位老师就可以归为此类。那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到底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符合有效教学的标准,

4、还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好呢?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的学生却神情寡然、酣然入梦;另一组则截然相反,台上老师昏昏欲睡,而学生们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应当说这两种课堂教学都不是我们理想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情景,如果非要从中比个高低,优劣的话,我们说第二种更符合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我们倡导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一,让教学更有价值,什么是有价值呢?就是看能在多大程度上去满足学生的需求,二,让教学更有效果,是看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你的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而不是教书匠式的灌输与复制,二、鱼、渔、欲与相对应的教学观要

5、想达到理想的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在以下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幻灯):他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欲。什么是鱼呢,鱼就是固有的现成的知识与技能,渔指的则是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欲则是指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欲,则是指给人几条鱼,不如教给人钓鱼的方法,但是一个人如果学会了钓鱼的方法,但是却没有吃鱼的欲望,那也是于事无补的,但是话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不会钓鱼的方法,但是他对吃鱼却有旺盛的欲望,我想他也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得到鱼,甚至去学会钓鱼的方法。在这里我还想补充一句,千万不要为了多喂孩子几条死鱼而损伤了他一辈子对于吃鱼的欲望,目前我们的学生和孩子

6、们,很多情况下都出现了厌学的现象,这与一些老师和家长的急功近利的行为,所造成的学业负担过重,而造成的超限效应是有直接关系的。在传统的工业社会,知识总量和知识的更新率淘汰率比较低,因此定位于固有的现成的知识的“鱼”的传授,是一个比较适当的方法。在工业社会比较典型的方式是班级授课制,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呢,就是一个老师,一本教材,一个黑板,教一大群学生。它类似于工业社会的工业化的流水线,就是一种批量复制,模式化制造的一种过程。定位于固有的现成知识的鱼的传授,它建立在行为主义教学观基础之上。行为主义教学观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依托的,下面我们介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的一段论述(幻灯):“给我一打体形

7、健全的婴儿,让我用一个专门的环境培养他们,我保证他们之中的任意一个,都能被培训成为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种专家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当然还有乞丐和小偷,不论他们的才能、爱好、能力、秉性如何,也不管他们的祖先是什么种族。”通过这段表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在行为主义教学观的指导之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老师,学生的个性,他的个性化需求,个性特征,是被忽视的。所以说他所实施的一种灌输式的复制式的模式化教育。行为主义教学观强调的是学生的记忆、模仿、反复的训练,题海战术,他实际上是建立在神经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之上的。下面请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桑代克设计的一个实验装置,叫“迷箱”。(幻灯)通

8、过这个迷箱可以清楚的说明“授人以鱼”的那种教学方式发生作用的机理。迷箱的装置如图所示,迷箱里边有一个踏板,踏板通过绳子和笼门连在一起,只要按压下踏板,箱门就可以打开。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猫关进迷箱里,把鱼肉放在笼子外边。饿猫想吃鱼,于是在箱子里边乱跑、乱咬。后来误打误撞,爪子按压到了踏板,箱门被打开了,猫从迷箱里冲出来。桑代克不让猫吃到鱼,再次把猫放进箱子里,饿猫仍然在里边乱跑、乱咬,偶尔一次按压到踏板,再从箱子里边逃脱出来。实验者再一次把它关进迷箱。随着实验重复次数的增加,猫乱跑、乱咬等无效动作逐渐减少,打开笼门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最后,把饿猫一放进笼子里,它就学会了立刻按压踏板条件反射,打

9、开箱门,从箱子里逃脱出来获得食物无条件反射。通过一次又一次练习,神经反射建立了,猫学会了按压踏板打开箱门的技能。在这里,我们可以发挥想象,踩压踏板就是我们希望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外面放的鱼肉可以当做老师和家长的笑脸,红艳艳的对勾,和一系列的可以引起激励作用的外部效果,那么通过这个反反复复的训练和记忆,我们就可以使学生建立一种神经条件反射,即学会了某种知识和技能。这种行为主义的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虽然可以在非常短暂时间内,让学生学会某种固有的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定势(幻灯),什么是定势呢,定势是指重复操作引起的,对外部活动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所产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

10、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就是不用思考就能做事情,比如我们在早晨的洗漱可以在半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我们在吃饭,喝水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不用再去关注如何去喝水,如何去吃饭。那么消极的一面则是对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一个是路径依赖,一个是功能固着,路径依赖指的是这种事情只能按照这一种方式去做,功能固着则是指某个物体只能用于某种功能。因此限制了创造力的生成,约束了想象力的发展。(如:牙膏的用途)在工业社会,知识总量偏低,因此定位于以传授固有知识的这种教学方式是能够应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但是到了信息社会,人类的知识总量激增,知识的淘汰率更新率不断提升,因此人们经过一次

11、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获得应对一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不得不去教给人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定位于传授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教学,是建立在认知主义教学观基础之上的,在这里我介绍一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理论(幻灯)。奥苏贝尔把人类的学习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接受学习维度和发现学习维度,在接受学习维这一端所代表的是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一种被动的成长和接受。发现学习维主体则变成了学生,强调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是机械学习维度和有意义的学习维度,机械学习维度强调的是学生的记忆、模仿,反复的训练,有意义的学习则是致力于构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一种普遍的联系。 比如小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有边和

12、角的概念,我们让他学习平行四边形,那么平行四边形就很难和他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先给他一个四边形的概念,让他知道什么是四边形以后,再学习平行四边形就容易一些。四边形就可以使平行四边形和小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去寻找与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相联系又能帮助学习新知识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奥苏贝尔把学习分成的这两个维度,可以把人类的学习分成四个象限,在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这个象限就是我们行为教学观所存在的维度,强调的是被动的承载、反复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在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个象限则是建构主义教学观所存在的区域,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

13、观呢?他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他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强调人类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建立在自己的亲身的体验经历基础之上,下面我们介绍一个建构主义的著名的童话:(幻灯)“鱼就是鱼”。 童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条鱼,他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里呼吸而无法实现。小科蚪是鱼的好朋友。小科蚪长成青蛙之后,就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了池塘,向鱼讲述了它所看到的情景和陆地上的各种东西,有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各种东西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图画,只不过每一样东西都有鱼的形状,都有鱼的尾巴、鱼的鳞、还有鱼的鳍。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鱼人),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鱼牛),鸟是长着翅

14、膀的鱼(鱼鸟)。童话中的鱼是重新组装自已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这个童话就显示人类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自己固有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之上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有如下特征:(幻灯)一、 以学生为中心;二、强调学习资源利用的多元性;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我们以前,经常讲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这里实际上得到了颠覆性的改变,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指导之下,信息的来源是多维的,不再是由老师、由课本、由课堂这种单一的由上至下的传输渠道,而是强调的是对各种学习资源的广泛的多渠道的一种利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促进者的作

15、用。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欲,他是指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什么是内在驱动力呢,它和外驱力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我们都知道有关外驱力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界定,一种是稍微高尚一点的,我们都知道周恩来总理当时学习的目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比较高尚的一种外驱力,另一种就显得比较俗,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好好学习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挣钱,那么这种驱动力就是典型的外驱力。那么什么是内在的驱动呢,内驱力实际上是对学习的兴趣。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什么是欲呢,欲是一种内在的驱动,是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机,内在的驱动和外驱力是相对的概念。在这儿

16、我们介绍一点生理学常识:我们在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脑部神经元在做信息传输的过程,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就好像两个小岛,这两个小岛之间没有直接相连,他需要一类物质来帮助传输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输到另外一个神经元。那么这个传输的物质,我们称为神经传输递质,多巴胺就是这样一种神经传输递质,我们每个人大脑当中都存在这种物质,有的时候我们反映灵敏,语言表达流利,思维敏捷,但有的时候状态就没有那么好,大脑处于一片空白之中,这背后有着一个非常深刻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外表的现象和脑部的多巴胺的分泌有直接关系,当我们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传输递质多了,也就是说多巴胺分泌的多了,我们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传输就多,信号传输也就很迅速。这时我们的状态就好。那么什么时候多巴胺的分泌才能提升呢?人在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峰体验的时候,解决一个久而未决的难题的时候,成就动机非常强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