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物H1.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516582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组胺药物H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抗组胺药物H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抗组胺药物H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抗组胺药物H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抗组胺药物H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组胺药物H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组胺药物H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

2、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

3、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意见建议:在特异性治疗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和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咳嗽时并不同等有效.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及一些非过敏性原因引起的PNDS并非由组胺介导,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很可能无效.与第二代抗组胺药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除阻断组胺外还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这种神经药理学作用可能是其镇咳的独特原因.一项在健康志愿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者的咳嗽均无效,甚至会引发轻微的肺功能损伤.因此,在采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时有必要对咳嗽的病因进行甄

4、别2、抗组胺药物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而这两类中又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H1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皮肤过敏效果不错,对鼻黏膜过敏效果较差,对过敏性哮喘几乎无效.副作用是中枢神精抑制,服后噬睡.有明显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可用于晕车及呕吐.H1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主要代表有: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赛庚啶,西替利嗪,甲喹酚嗪,阿伐斯丁等.这一类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无中枢抑制作用,除对外皮肤过敏有较好的作用外,对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个别也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美可洛嗪.H2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是甲氰咪胍;H2受体阻

5、断剂的第二代药物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受体阻断剂是胃酸分泌抑制药.以上可以看出,无论第一代或是第二代,都各具特色,有时副作用非常讨厌,但有时却可加以利用,如白加黑的黑片中含有扑尔敏,晚上服,睡的香,而白片中不含扑尔敏,白天服就不噬睡.3、如何评价扑尔敏?第一代抗组胺药为代表的是扑尔敏。扑尔敏可以治疗不同类型的过敏症状,但不良反应多,如有轻微口干、眩晕、恶心、嗜睡、心悸或皮肤淤斑,不适宜老年患者及高空作业者使用,该药易致中枢兴奋,诱发癫痫。当第二代抗过敏药涌入市场,扑尔敏的销量已处于下降趋势。现在人们的意识已不仅仅放在低廉的价格上,而更趋向安全、可靠的药物。息斯敏存在什么问题?息

6、斯敏1988年在中国上市,这是抗过敏用药史上极具意义的一个里程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没有抑制作用,副作用较第一代抗组胺药小。息斯敏进军中国,并迅速占领了市场,在抗过敏用药市场上称雄了十年之久。息斯敏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慢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在中国上市后一直处于龙头地位。但近几年来,有许多关于服用息斯敏不良反应的报道,长期服用可致心律失常、过敏性休克、转氨酶上升、引起皮疹等,长期使用还导致体重增加,与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抗真菌药等药物合用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并且,息斯敏与葡萄柚汁同服时也易发生副作用。众多的不良反应报道后,息斯敏的销售额正在

7、下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在关注息斯敏的安全性问题,并“提醒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该药,医生应权衡临床用药的利弊后用药,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如何评价西替利嗪?西替利嗪是无中枢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在1987年由比利时UCB公司首次上市,辉瑞公司拥有它在美国的销售权,1995年其产量已达18.6吨。现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应用,我国卫生部1991年批准该药进口,商品名为“仙特敏”,2000年列入国家基本药物。该药为羟嗪的活性代谢物,可有效抑制引起过敏性炎症的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其生物利用度高,而对中枢、心脏的副作用极小,具有很强的抗组胺药效和明显的防止组胺诱

8、发支气管痉挛的作用。西替利嗪是全球抗组胺药物市场份额中居第二位的药品。如何评价氯雷他定?氯雷他定是一种长效抗组胺药,有选择性对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无镇静、抗胆碱能副作用。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是新一代的抗组胺药。1994年,上海先灵葆雅获得该药的专利保护期,商品名为开瑞坦。氯雷他定具有选择性对抗外周H1受体作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以自身优异性能带动了市场销售,上市后在全球市场的销售额增长很快,现已在89个国家上市,在15个国家以非处方药形式销售,目前已成为最畅销的药品之一。近年来,氯雷他定释药系统发展较快,其控释、速释、缓释和口内速释剂

9、开发上市后,本品的整个声誉引人注目。如何评价咪唑斯汀?咪唑斯汀是新型非镇静抗组胺药物(NSA),同属于H1受体拮抗剂,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性炎症的双重作用机制。2002年2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作为二类新药在国内生产上市,是取代息斯敏的又一个新产品。咪唑斯汀由法国塞诺菲圣德拉堡公司与日本三菱化学合作研制成功。1996年率先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季节性和长年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急性荨麻疹等疾患。1997年4月,该药已在包括英国、瑞士在内的欧盟15国注册上市。1998年1月在德国以商品名Mizollen上市,法国塞诺菲圣德拉堡为世界上主

10、要生产厂商,2002年后由西安杨森公司进口分装在我国销售,商品名为皿治林。咪唑斯汀具有抗组胺和抗炎症双重作用,是速效、长效和强效H1受体拮抗剂,在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塞方面优于其他抗组胺药物,并有稳定肥大细胞和抑制炎症细胞趋化作用。咪唑斯汀与同类H1受体拮抗剂相比,具有潜在的优势,其药理学活性高于氯雷他定和特非那定,能较好地与组胺竞争细胞上的H1受体,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减少渗出,抑制过敏反应迅速,在减缓病痛方面比西替利嗪迅速。治疗过敏性鼻炎比氯雷他定功能更强,每日治疗剂量与费用对比分析,咪唑斯汀比开瑞坦节省支出28.85。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特点及注意事项抗组胺药又称为H1受体拮抗剂(习惯

11、上称抗组胺药)。人们根据是否具有镇静、嗜睡等不良反应及应用时间的先后把H1受体拮抗剂分为两代,第一代常用的有扑尔敏(又称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去氯羟嗪、异丙嗓(又称非那根)等药;第二代常用的有氯雷他定(开瑞坦)、西替利嗪(赛特赞)、咪唑斯汀、依巴斯汀(开思亭)、阿司咪唑、特非那定(敏迪)、美喹他嗪(玻丽玛朗)等药。最近又有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和地氯雷他定开始应用于临床。且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两代抗组胺药各有什么特点?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止痒效果,也有一定的止吐、局部麻醉作用,由于具有明显的嗜睡、镇静等不良反应,影响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但因其

12、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疗效可靠,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无明显毒副作用,在广大老百姓当中仍然使用相当广泛。第二代抗组胺药大多数半衰期延长,且作用时间较长,可维持24小时,一日只需口服1次,吸收迅速,药物较难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不产生或仅有轻微嗜睡作用,对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影响较少,因而广受医患双方的欢迎,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对一些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特殊人员及慢性病例较为适用。临床研究表明,该类药一日仅服1次,一次1片,即可有效防止荨麻疹风团发生,控制瘙痒。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有:镇静、嗜睡、全身乏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少数药物还可导

13、致心动过速、瞳孔散大、黏膜干燥、排尿困难、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贫血等。应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应注意: 1、高空作业者、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禁用或慎用。 2、应用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否则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尽可能避免与复方感冒制剂同时使用,因为许多复方感冒制剂中含有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3、避免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饮料(如酒)、镇静催眠抗惊厥药(如安定)、抗精神失常药(如氯丙嗪)同用,否则有可能引起头昏、全身乏力、运动失调、视力模糊、复视等中枢神经过度抑制症状。儿童、老年人、体弱者更易发生。 4、避免与抗胆碱类(如阿托品)、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同用,否则可出现口渴、便秘

14、、排尿困难、心动过缓、青光眼症状加重、记忆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5、青光眼患者禁用苯海拉明、赛庚啶、异丙嗪、多虑平等药。 6、前列腺肥大、幽门梗阻患者慎用赛庚啶、苯海拉明;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异丙嗪。 7、孕妇和儿童禁用去氯羟嗪等。 8、新生儿、早产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苯海拉明。 9、老年人及合并有心脏疾患者慎用异丙嗪。儿童患者可选用较安全的扑尔敏和苯海拉明。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 1、心脏毒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本类药物自上市至1996年,心脏方面不良作用的发生情况分别为:心源性死亡及猝死13例;心脏并发症106例;心律及心律失常286例。在心率及心律失常中,常见的有

15、心律不齐、心搏突停、室性纤颤、QT间期延长、室上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心律不齐和心房纤颤。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阻断心肌复极化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钾离子通道。1989年,一例应用特非那丁的妇女,同时应用酮康唑,发生了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此后,发现另一些同类药物也可以发生这种并发症。1997年4月,美国政府药监局决定停止特非那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临床上可引起上述并发症常见的该类药物还有息斯敏、氯雷他定及仙替利嗪。另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低血压、晕厥、眩晕等不良作用。 2、体重增加该类药物在抑制皮肤黏膜内H1受体的同时,亦可抑制幽门部的H1受体,导致胃排空时间缩短,致使食量增多而体重增加。这种作用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有较大的差异。第二代非镇静性抗组胺药此种作用比较明显的有息斯敏(阿斯咪唑)、克敏能(氯雷他定)、敏迪(特非那丁)和仙特敏(西替利嗪)。由于增加体重的根本原因在于进食量增多,所以对于需要长期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应该告知本类药品有此种副作用,并注意在服药期间适当控制进食量,以避免此类不良作用的发生。 3、嗜睡第二代抗组胺H1受体类药物多不具有亲脂性,因而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无中枢抑制作用,多不引起嗜睡。这是第二代抗组胺药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