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桥小学郁秀萍最后的玉米教后反思.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51556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桥小学郁秀萍最后的玉米教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祝桥小学郁秀萍最后的玉米教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祝桥小学郁秀萍最后的玉米教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祝桥小学郁秀萍最后的玉米教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桥小学郁秀萍最后的玉米教后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后的玉米教后反思祝桥小学 郁秀萍开学初,我接受任务,要在三月底为张玉琴老师培训工作室和新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第八组的老师们上两堂实践研讨课。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接受这样的开课任务,心里是比较忐忑的,因为来听课的都是浦东新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一群在语文教学上有着深刻思考和犀利目光的老师。但我也明白,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进步的机会,我必须把握好这次机会。经过反复的斟酌及教研组内的讨论,我最终选择了最后的玉米一课。最后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在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等待他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

2、被老婆婆摘走,而自己已经心灰意冷时,他听到了老婆婆由衷的夸奖,终于明白了自己迟迟未被摘走的原因被留作明年做种子,也重新恢复了自信。在设计本课时,我在张玉琴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主要是作了一下几点考虑:一、紧扣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质疑考虑到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为“读课文,提出问题”,我在课上安排了两处质疑的环节:第一处,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提问题,学生的主要问题多为“为什么叫他最后的玉米?”、“最后的玉米长得什么样?”,用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语文能力,也由学生的问题直接引出了文本语言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第二处:在对这个玉米的自信进行了充分理解和研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找出了

3、最能体现玉米心情变化的词:心灰意冷,再让围绕“心灰意冷”这个词提提问题。此时的学生,因为已经对这个玉米原先的“自信”有了充分的理解,因此对这样的心情变化自然而然有了疑问,质疑问难水到渠成,也很好地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二、抓住课文主线,用好教材教语文课文语言浅显、生动,但篇幅较长,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文本,教学过程很容易变成繁琐的“教教材”。最初设计本课时,我没有很好地吃透这一点,觉得这个点也重要,那个点也重要,结果第一次试教不仅时间上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学得似乎也是云里雾里。试教后,张老师告诉我,我们上语文课,一定要学会有效处理教材,敢于取舍,

4、同时也要学会抓准课文的主线,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去积累、内化课文语言。听取了张老师的意见后,我对文本进行了更细致的解读,结果发现,其实本文的主要线索就是这个玉米的心情变化: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恢复自信,而他样子的变化其实就是渗透在这条主线中的。修改教案时,我紧紧围绕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去研读有关句子,重点体会玉米的“自信”和“心灰意冷”,在品读有关句子的过程中,又有机地渗透了字词的学习、朗读的指导、语言的积累、表达的训练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样一来,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课的“语文味”也较好地体现出来了。三、充分借助文本语言,扎实开展表达训练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表达训练,这可能是这一段时间语文教学的

5、热点问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知道要“训练表达”,却不知道该如何“训练表达”。在听了我的试教课后,张老师指出,表达训练不应该是为了表达而表达,而应是为理解语言去设计表达,再用表达去进一步内化、积累、运用语言。于是,在后来的教案中,我为本课设计三处表达训练:第一处,在交流并板书了文中有关玉米原来样子的词语后,我让学生借助板书,进行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很棒的玉米,_。”第二处,在品读了有关玉米“心灰意冷”的语句后,我让学生运用刚才学习的语言,说一说“我(怎样地)站在玉米地里,心灰意冷地想(说):_。”第三处,在理解了玉米为何迟迟没被摘下的原因后,我再一次让学生换位思考,说一说“此时,我恍然大悟:_

6、。” 三处表达训练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都是让学生换位思考,以“我”的角色进行表达,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较好地融入课文情境,体会玉米的心情,是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其二,都是让学生充分借助文本语言及老师的板书进行表达,此时的表达,是有依托的表达,是充分建立于文本语言之上的表达,学生有话可说,也有兴趣说,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其三,三处表达训练都较好地为学生内化、积累语言提供了载体。应该说,在进行了反复地修改教案和试教后,这一课还是上得较为流畅的,我为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达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整堂课也上出了些许“语文味”。但是,由于自己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急躁心理,在课上忽略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面,因此仍有少部分学生在本课中充当了“观众”的角色,成为本课的一大遗憾。看来,语文教学这条路,真是一条“学无止境”的道路。(2011.3.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