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513392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赴四川大学教育研修实践班学习体会仪陇县环山小学校 邓仁勇有幸于10月10日至20日赴四川大学参加了由仪陇县教育局、四川省教育学会和中教频媒教育培训中心共同举办的“教育研修实践班”培训学习。十天来,聆听了中央教科所程方平博士、重庆谢家湾小学教师李晓琼、北师大和芝加哥大学联合培养的发展心理学博士程跃、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重庆市江北区教科院院长李大圣、成都市教科院义务研究室主任杨霖、校长杂志编辑部主任唐亮、北京市顺义区教科所所长赵文增、广东教育学会教研部课题指导专家王蓓蓓、中央教科所博士后李松林、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刘文江、北京市大兴二小校长兰祖军

2、、武侯区教科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长徐猛和四川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谢谦共计十四位专家的主题报告,参与了培训班组织的所有分组实践研究活动,担任了培训班的宣传委员,撰写了近二万字的新闻报道,访问了所有专家及其重点推荐的名校名师网络资源,反复研究了所有授课专家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反省了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认真思考了自己专业成长的努力方向。十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深,收获颇多。为了再次从学习中吸取营养、获得能量和影响带动更多朋友,现将本次的学习总结如下:一、拥有正能量是促进教师获得成长的最基本因素。何谓“正能量”?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自己的专著正能量中告诉我们,正能量是指一

3、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十天的学习中,所有专家的报告内容、推心置腹的收获体会和恰到好处的精彩故事无不传递着正能量。中央教科所程方平博士在研究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中国教育改革的国家思想与民间探索和中小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后,提出了响当当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家来自学校,普通学校摸索的教育教学经验更有普世价值,真正的教育家出自一线教师和校长。”程博士的观点传递了正能量。程跃博士从一个医学硕士变成一位中美联合培养的发展心理学博士,他的新著潜能发展心理学被教育心理学界称为“将改变教育发展走向”的最新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跨越。为研究、实践和推

4、广自己的“潜能发展心理学”,实现自己更大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创办了北京金色摇篮潜能教育集团和北京金色摇篮全程实验小学,两所教育机构在他“因教育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以他为首的教育团队努力下一步步走向辉煌。从程跃博士的身上,我看到了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刘希娅31岁时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乡结合部学校校长升任重庆市重点小学校长,为彻底改变谢家湾小学“省重”不重的窘况,上任伊始大刀阔斧地改变了学校的育人氛围和校园环境,摒弃了过去一些不合理的文化氛围,短短几天时间让“省重”不重的谢家湾小学焕然一新,这需要刘希娅校长巨大的勇气与魄力,她的故事让人振奋,感人至深。为了实现谢家湾小学新的跨越和个人的

5、专业成长,她提出了“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在她颇具责任感的课程理念、无声胜有声的教师文化和潜移默化的学生文化感召下,短短不到十年时间让谢家湾小学成为闻名全国的重庆市名校,这是正能量。重庆市江北区教科院院长、西南大学硕士生导师李大圣在“卓越课堂”建设引发的思考主题报告中,告诉大家许多充满正能量的教育思想。她认为课堂是教育的“阿喀琉斯脚踵”,学校发展之本应以教师发展为本,要变课堂首先应该改变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一定要有责任感;她认为观照课堂须用复杂性理论视

6、野,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是万能的,任何一个学习科目和学习领域都是复杂的,教师课堂教学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落脚点不是教而是学;关于“卓越课堂”,李教授认为教育一定要为孩子服务,因为人的内在积极性和内驱力是最重要的正能量,她要求大家一定要全心全意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工作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始终着眼于有意义的学习,始终坚持以提升学生学习和生命品质为核心;李教授认为“卓越课堂”必须建立教学整体观,因为达成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内涵,课堂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有效教学就是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交往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教

7、学的针对性是有效教学的充分条件,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巨大的潜能,让孩子们自觉自愿地付出额外的努力,教师的教一定要量学生之力而为之,“教”最终是为“不教”,课堂上一定要将传授知识与训练思维能力相结合,坚持实现教学活动与学生自我探索共振,努力促使学生学会使用自己的“猎枪”,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动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努力让孩子学会自已学习,没有体面的教师就一定没有珍贵的教育;李教授认为“卓越课堂”中,教促成了高水平的学,“变”最终是为了“不变”,她希望大家“痛下决心,回归常识,守住根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教育不变的

8、本义立场思考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努力给予孩子们课堂的温度、力度和价值尺度,从而实现自己的卓越课堂。”校长杂志编辑部主任、中教频媒发展中心主任唐亮笔下的三位校长更是“正能量”的典型代表。贵州省实验中学刘隆华校长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对教育独有的情怀和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让“危机四伏,四面楚戈”的贵州省实验中学焕发生机活动,成为贵州省名符其实的省级重点中学;没有办学场地、只有学生的贵州省贵阳市行知科技职业学校校长杨洪昌,带着“多办一所学校,减少一所监狱”的初衷,辗转反侧几易校址,与学生同甘共苦,用爱心鼓舞学生,用陶行知思想指导自己,他认为“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教师没有嫌弃的理由,学生中没有

9、差生只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资格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在杨校长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行知学校的“差生”上大学比比皆是,如今的行知学校早已轰动全国、享誉海内外;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2001由一名语文教师直接升任学校校长,他认为“我们的教师似乎从来不肯与孩子们闹着玩,有时候实在是太认真了,总是把孩子视为成人,站在成人角度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大是大非的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李校长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不仅自己非常喜欢阅读,还给学生许多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几次工作调动搬家时,他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书

10、。“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李校长办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渴望成功的孩子而言,这句话充满了无数正能量。十天的学习期间,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这些故事一次次地感动和鼓舞着我,在脑海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也像他们那样时刻拥有正能量,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更加幸福和快乐,仪陇教育也一定会更有希望。二、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过去,教师总是埋怨学生脑子笨、能力差,学生也总是认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和缺乏吸引力。渐渐地,彼此间的“不协调”成了制约课堂教学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孩子们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教师则因无法从课堂和孩子身上看到希望,继而失去激情和

11、信心。如何解决师生之间这种“背道而驰”和相互“内耗”的矛盾呢?十天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教师务必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务必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何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如何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除前面已经提到的重庆市江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大圣重要的教育思想外,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室主任杨霖和中央教科所博士后李松林教授更系统、完整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杨霖在改变教育由认识儿童开始的报告中指出:教师应把“以人的发展为本”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育人为本呼唤教育真正回到“人”,教育者应遵“道”而行,教育的“道”就在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

12、教育教学规律;只有发现儿童之后,才是真正的教育之始;教师应将“教学科”转向为“教孩子”和“教孩子学科”;一个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自己的教育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杨霖指出:教育需要实实在在去做,而不是说出来的;我们的学科教师缺乏“人”的教育,教师应教会学生团队、合作、倾听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良好的情商;教育的耐心来自于对孩子的了解,反思我们的教育,一直从道德评判的角度看待学生,用成人的思维判断儿童,这违背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在本义上是指自由者和探索者,学校和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打造和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童心意味着创造性,更意味着独特的思维,尊重儿童,从儿童的

13、视角寻找教育的途径,教师既要从姿态上与儿童接近,还应变成儿童,用儿童的视角和思维教育儿童,因为教师的儿童观决定了自己的教育观。从孩子的视角和思维看学习,这就是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当然这仅是教好孩子学科知识的良好开端。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关于这个问题,中央教科所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李松林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他在转变学科教材理解方式的深度教学的主题报告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全面理解教材、科学把握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当前教师把握、处理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严重影响和缺失;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理解学科教材的方式、目的、

14、角度、深度和重点。李教授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根源乃是教师的学科教材理解方式及其水准,科学、全面、多维度、赋予思想的教材理解力不仅真正让学生受益,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快速成长。分析理解学科教材时,如果只注重“双基”而忽略学科知识的“多维度”,只看见学科知识的“外表”而忽视学科教材的内涵、内核和本质,只关注“具体”的、“局部”的教材而忽略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关于知识的知识,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意义不足”、“营养不良”、“过程丧失” 、“残价值缺”,继而影响学生课堂学习,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出现五大问题,一是“肤浅”,由于教师缺乏对教材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导致学生仅获得了限于“符号形式”的肤浅知识,缺少对知识

15、“逻辑结构”的认识和“意义结构”的理解;二是“零散”,由于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合和通盘考量,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零散”, “零散”而缺乏整合的知识是没有力量,对学生也没有多少帮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知识面”和“知识块”,使学生具有结构性思维;三是“空洞”,因为课堂的实践训练缺乏彻底的理论,有效彻底的训练应该努力关注“技术”、“方法”、“思想”、“精神”四个层面;四是“狭隘”,主要表现在“视野、角度的狭隘”和“思维方法的狭隘”;五是“死板”,主要表现在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李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把“知识的知识”教给学生,分析研究学科教材时,应该基于“多维的内核整体”模式开展研究,从学科

16、知识的“目标维度”、“内容维度”、“行为维度”和“水平维度”出发,把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找出来,即: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基本结构,尤其是学科知识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育人价值”。他认为:激发学生心灵的根本部位是情感和思维,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态度、习惯、精神和价值观,努力使学生动情动脑地学习和参与,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视野、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关于培养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李教授指出:学科思想方法乃是学科的精髓与灵魂,学科基本结构乃是教材的线索与逻辑。他希望大家从学科历史、学科哲学、学科价值和学科本质四个角度去捕捉和寻找学科的思想方法,从知识结构与方法结构两个渠道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结构,尤其注重培养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和三个方面的方法结构,即:“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