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笔记.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50545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外国教育史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外国教育史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外国教育史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外国教育史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笔记.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外国古代教育(四)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辨析)1教育目的论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2德育论与智育论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是由于人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行为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相连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

2、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3“苏格拉底方法”他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间的对话的方法,一般成为“苏格拉底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

3、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五)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学习即回忆” 这一提法受毕达哥拉斯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相信轮回说和灵魂转世说,同时源于他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他认为从感性的个别实例中即现象世界中不能获得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强调理性认识,追求共相、本质。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内部。他说人出生已经获得一切事物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

4、过接触感性事务,才能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认识只不过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获得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回忆是对苏格拉底“一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开启了“内化说”,与洛克的“白板说”相对立。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第一,儿童的早期教育。他主张对儿童从小讲故事和进行音乐教育,但歌词、曲调、故事的内容要经过检查。还要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培养儿童吃苦、耐劳和勇敢的品质。他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是他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这会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不会轻易改变。他还主张在早期教育中,“寓学习于游戏”,使学习符合儿童特点,但要注意游戏内容的选择。在儿童早

5、期教育中,他十分重视理性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使理性在人的灵魂中起主导作用,将欲望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使人成为一个正义的人。第二,哲学王的培养和教育。他认为,理想国的最高教育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在儿童10岁时,除学习认字、阅读和道德教育外,还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20岁时进行筛选,被选出的青年要将学过的课程加以综合,看其是否具有辩证法的天赋。30岁时,再对这一部分人进行筛选考核,选出的人再学习5年的辩证法。35岁时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50岁时,在实践中和学习中成绩突出者接受做后的考验,成为哲学王,从事国家事务管理工作并继续研究哲学。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有一些积极因素,

6、如注重早期教育;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主张男女教育平等等。但也存在过分强调一致性,轻视变革,忽视个性发展等问题。(六)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1灵魂论与教育 他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分为两种部分。所以人的灵魂有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的、欲望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分有理性。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并存,人就成为人。他的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意义在于,人也是动物,不能不正视这一点;其次,人具有动物所不

7、具有的理性,能够领导和控制欲望,若不能,则沦为动物。发展人的理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第三,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德、智、体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2教育作用论 他认为。人之为人有三个因素。“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习惯和理性”。首先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身心必定有某些特性。但在出生时有些品质虽有而无用,因为他们可以为习惯所改变,还有些禀赋天然的有待于习惯使之变好或变坏。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领导,人就能成为良好德行的人。在这三个要素中,教育具有特殊作

8、用。他的这三个因素的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型,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不同的是,卢梭以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服从于自然教育(天性),而亚里士多德则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 四、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和作用他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矛盾的,从宗教世界观出发,认为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准备,因此,教育目的也应是使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但另一方面,在他的大教学论等著作中又渗透着现实性的教育目的,认为人既是上帝“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创造物,人就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要主宰万物,并利用万物来过好现实生活。在教育作用上,首先,他

9、把教育看作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意义,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其次,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天赋发展的如何,关键在于教育。2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这一原则贯穿他的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性原则,他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因此,人的活动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他把遵循这一法则称之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据此把学校划分为四个阶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季;大学相当于冬季。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他的适应自然原则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普遍

10、的秩序”,即客观规律。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遵循这些规律;二是既然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那么应该努力探明、发现这些规律。他的这一贡献使以往零散的教育经验加以理论化,引导人们注意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理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人们以教育思想的解放。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从他的民主主义“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这一主张无疑是进步的。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提出这一主张。他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1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1218岁)、青年期(1824岁

11、),并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他在泛智学校中根据学年制度,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中世纪学习的教学组织工作十分松散,为改变这种状况,他总结各教派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初步经验,提出全面系统的论述班级授课制。他主张把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的班级。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个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采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扩大了

12、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也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可能。5论教学原则他的有关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6论道德教育他的道德教育理论突破了宗教教育的模式,把世俗道德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分;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上,他也突破了宗教教育的束缚,不以基督教教义为理论基础,而是以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础。在道德教育内容上,他把勇敢、智慧、节制、公正,还有劳动教育作为内容。德育方法上,采用正面教育、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择友等方法。7教育管理思想 认为国家应重视教育,拥

13、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因此,应设置督学,对全国进行监督。督学的职责是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对各级学校人员进行管理、检查学校教学工作、监督各级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对家长和监护人员加以指导。他是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倡设置督学的教育家。(二)卢梭的教育思想1论人的天性 在人性论问题上,他认为人性善,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存在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他的性善论与宗教的原罪说针锋相对,充满着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他同其他启蒙学者一样,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持感觉论观点。2自然教育理论 他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他从儿童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

14、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只有三种教育圆满的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能是良好有效的教育。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这个概念不同于“公民”或“国民”,“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平等的、自由的、自食其力的、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在方法上,首先要正确看待儿童,不要把他们看成是小绅士、小大人,看成上帝的产物、成人的玩物。其次要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

15、让儿童遵循自然就是所谓的“消极教育”,但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观察自由活动的儿童,了解他的自然倾向和特点;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在自然教育的实施上,他分为婴儿期教育、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四个时期,还提出女子教育问题。3公民教育理论卢梭又是一个对新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的思想家,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他认为理想国家中的教育“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改变现存制度及其教育,主张国家掌管学校教育,“设立一个最高行政院为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三)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

16、展。这一思想有其独特的丰富内涵。首先,在他看来,每个人生来就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其次,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第三,“教育意味着完整人的发展”;第四,通过教育完美的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授予人民谋生的本领,培养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就可以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独立的人。2论教育心理学化所谓教育心理学化,第一,是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第二,就是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第三,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第四,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3论要素教育 要素教育论是他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对初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论述。基本思想是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