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484411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让数学生命化课堂更加焕发生命和活力(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 -让数学课堂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姓名:宫波乳山市畅园学校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 -让数学课堂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乳山市畅园学校 宫波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深刻地相识到以往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满堂灌”,老师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缺少互动,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实力低下,学习数学的爱好不高等,严峻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有思想、有特性,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学问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的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沟通、阅历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叶斓教授强调:“老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

2、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意和发展,老师的劳动才会出现出创建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学者鲁洁曾说,教化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也是一本用生命打开的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必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化理念,构建生命化数学课堂,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空间里,用充溢才智的方式来发觉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的面对明天!所以,在一节充溢生命活力的数学课中,作为一名执教者,应当很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角色的本质改变,老师是引导者,是合

3、作者,是评价者;如何设计好每一节课的驱动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多元评价,使数学课堂更充溢生命的灵性、才智的火花、情感的流淌和价值的体现,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样性尤显得重要。一、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动力源泉。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三个维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看法,我们要把关注的焦点定格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我们在数学教化中不仅能够收获学问,更要能够收获情

4、感和意志。实现“三维目标”优化整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将“三维目标”转化成详细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三维目标”.优化的教学目标与传统单纯学问传授目标不同,应由若干目标组成,应从学问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表现在要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学问、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学问技能);要以满腔的热忱、才智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才智,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建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要当心翼

5、翼地呵护学习热忱,想尽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爱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逐步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情感上,从不喜爱到喜爱,从不酷爱到酷爱,从不感爱好到感爱好。我们在探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从详细的事例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会推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探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育学生视察、分析、概括和合作沟通的实力;(4)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视察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育学生

6、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目标设计是动态化呈现的,是在“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困难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行预见和不行复制”下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是抽象的素养发展目标,而是可观测的行为性目标,包括表现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教学目标设计优化要避开刚性统一的传统思维,要避开“一刀切”,重在设计底线性目标,留有余地并保持适当弹性,强化弹性目标设计,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尽可能为全部学生预留自主生成的学习空间,真正通过目标的特性化促进学生的特性化学习.生成空间的预设关键在于降低统一性目标,明确提出分层目标,同时提动身展性目标。教学目标设计不仅重视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而且应留意

7、在“双基”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力及创新实力,创新的最好体现应反映在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上.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思索、探究创新的氛围等等,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二、教学策略的敏捷运用,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重点关键。(一)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相识的过程,又是一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激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能使学生尽快地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育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1、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

8、究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到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转变。如在探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老师手拿自制的三角形模型问学生:“谁能画出一个与老师手里的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学生问:“请告知我们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大小?”师说“这个三角形有一条边是 ,或有一个角是 ,你能不能画出来?”学生说“不肯定能,大部分画的三角形和老师手中的三角形不全等,但也有可能全等”。师问“有一个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肯定全等,那么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须要几个条件呢?六个条件全要?还是能少一些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个

9、三角形具有几个条件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2、生成性的探究性问题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针对学生即兴提出的或自己即景想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探讨。例如: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是CD的中点,点F在BC上,且FC= BC。图中有几对相像三角形?请把它们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 (图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三对相像三角形( ADE ECF AEF)这时,有一学生问:“老师,图1中有4个三角形,其中三对三角形两两相像,只有 ABF与它们不相像,是否存在某种条件,使得图中的4个三角形都相像?”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我发觉这是一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实力的好机会,于是,我立即调整教学安排,将

10、上题改编成如下探究性问题:如图3,在矩形ABCD中,E是CD的 (如图2)中点,点F在BC上,且AEEF交BC于F。(1)图中有几对相像三角形?请把它们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 (2)设 ,是否存在 的值,使得 ABF与 ECF相像。若存在,恳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1/3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角色,小组合作,沟通探讨,实行兵教兵。老师要做仔细听讲的学生,还要擅长视察,组织管理到位,融入到各组的沟通中,刚好点拨、释疑。在刚好给学生供应必要的学问帮助的同时,还应留意培育学生主动争取老师和同学们帮助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是开放的,他们可能提出和想到的问

11、题许多,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呢?我认为,一是出现了新学问,须要新实力时;二是遇到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三是在学生看法不一样,且有争议时。如在引入方差概念时,我增设了这样一个实际情境问题:我班两位同学李军、王宏为了竞选参与运动会的参赛资格,在相同条件下各打靶10次,成果(单位:环)如下:李军:7、8、6、8、6、5、10、9、7、4王宏:9、5、7、8、7、6、8、6、7、7依据上述成果,你能推断出谁应当取得参赛资格?我先让每位同学独立思索谁去参与竞赛?学生马上进入角色,问题快速内化,并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被调动起来,争论纷纷,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军应当去,

12、因为李军最多能打十环;另一种观点认为王宏应当去,因为王宏的成果比较稳。在学生争辩激烈、难分难舍时,我公布了答案:应当让王宏去。一语既出,学生立刻陷入了问题思索中:为什么应当王宏去?从而产生了心理冲突,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空前高涨。此时,我抓住时机,马上转入新课,让学生独立学习教材内容,若是存在问题,可以在小组内相互解决。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对全部方差学问的学习,而且思维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时通过对例题的深层次挖掘和有效处理,可以使学生达到乐学、会学、善学的境地,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双赢。“让蜗牛爬得更远,让雄鹰飞得更高”,这唯恐是我们每一位教化工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愿望吧!三、

13、评价方案的科学有效,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后继保障。新课程标准提倡在关注获得结果的同时,关注学问获得的过程。除了提出“了解、理解、驾驭、能(会)、娴熟”等行为目标外,特殊提出了“经验、体验(感受)、探究”等过程性目标。这就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供应了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空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1) 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看法和特性倾向。如:课堂表现、学习看法、合作精神、作业状况、独创性等。(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将

14、考试、学问小结、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提问以及日常视察、学生成长档案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3)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做数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数学思维过程。(4)留意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学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5)评价结果:留意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学段评价等。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为:成果(或等级)+评语(说明或建议)+成长档案材料。总之,评价应是留意过程的、动态的、多样性的。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恒久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缺憾。在进行生命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时常在想,当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们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我们要从关注学问转变为关注学生,从以老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我们只有做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一样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溢生命的活力。让我们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感受这样一句话让我听,我记不住;让我看,我能记住;让我参与,我会明白。这或许就是生命化课堂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