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468801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李 红 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在过去两年的课改实践中,实验区的教师们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鲜活生动的经验,使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学生参与程度高,乐于探究,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喜人气象。但是教师们也从教材与教学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也有赖于教材编者与教师们的进一步沟通。这篇析疑的目的,就是期望把教材编写的意图更好地传达给老师们,让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通过老师们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以下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与教师们探讨。 1绪

2、论课怎么上? 新教材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是对传统教科书绪论的突破。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访谈的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邹承鲁教授。邹承鲁院士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大分子,其研究工作与本模块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教材通过介绍邹院士的工作,阐述学习、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意义,解决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访谈重点围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展开,既谈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谈到科学家的勇气和创新,团队合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志向,给学生多方面的启迪,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领悟应该怎样学科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科学家访谈,然后分小组讨论感想。为保证讨论不跑题,教师最好事先拟定讨论提纲,供学

3、生讨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事先收集生命科学最新进展,以及需要依靠生命科学解决的重大问题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资料最好与本模块的学习内容分子和细胞相关。 2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内容多,1课时上不完,怎么办? 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包括两个内容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概念,即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概念的建构,不是靠教师告诉学生,而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认真思考的探究性学习过程而建构的概念,才会比较容易整合进学生的知识网络,印象才深刻,记忆才长久;也才能在需要运用时,

4、比较容易地提取,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教材以及其他章节的教材中,提供了供学生分析、讨论用的大量图文资料,这些资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的,不需要学生记忆。教学时,教师可安排不同的小组分别讨论不同的资料,然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再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修正和概括总结。如果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核心概念的学习,就不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况了。 3本模块的实验、探究很多,如何处理? 在分子与细胞这册书中,一共安排了14个实验、探究。为什么教材要安排这么多的实验、探究呢?因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本模块的学习中,重点掌握观察和实验的科学方法。课程标准在 内容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学

5、生需要完成的多项实验和探究活动。 鉴于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建议是:首先保证完成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的实验和探究,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其次,尽可能地开设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中列出的实验和探究,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有条件的学校,再安排教科书增加的实验,如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见下表)。此外,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精讲多做的策略,给实验和探究活动留出时间。配套的教师用书中所附实验和探究的光盘,也会对实验和探究活动的教学起到一定帮助。 在课本中的编号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的名称课标的要求对是否开设的建议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内容标准要求必做实验2

6、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课标未作要求根据需要选择开设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标准要求必做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课标未作要求根据需要选择开设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

7、学校尽量开设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内容标准要求必做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活动建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开设实验9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内容标准要求必做4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应该先学水和无机盐,还是蛋白质和核酸? 原教材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后学蛋白质和核酸。这是由易到难的认知顺序。新教材学生先学蛋白质和核酸,后学水和无机盐。这是先抓主要矛盾的认知顺序。当人们在研究未知事物时,首先感兴趣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东西,即先抓主要矛盾。在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时,如果有的老师觉得先易后难的顺序比较好,让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5染色体性状等概念的出现没有铺垫,缺乏循序渐进 教

8、科书中新概念的出现是有铺垫的。染色体性状等概念,学生应该在初中生物课中学过。高中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初中的基础上的。学生觉得陌生,可能是由于初中的基础没打好。建议高中教师查阅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如果学生的基础不太好,教师可以适当补补课。 6对于概念的讲解是否都要一步到位? 有些概念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的认知需要有一个螺旋式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套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整体工程,对于同一个概念,编者可能会安排在不同的章节让学生学习。但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结合具体内容不断加深认识。例如,核酸的概念,在第2章第3节出现了,学生只是大致了解,将来在遗

9、传与进化模块,学生还会详细地学习。又如线粒体叶绿体,第3章第2节只是简单提及,在第5章结合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再展开详细介绍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再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学生在初中学过,本书第1章第1节提到,第6章学生在学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癌变时,对于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还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建议老师们在备课时,应首先对三个必修模块学习内容的安排有一个通盘了解,以便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能够统筹考虑。 7可否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合并?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老师都是这么处理的,将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合并,作为一节课让学生学

10、习。老师们觉得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一节内容比较简单,希望在讲解细胞膜的内容时,一次性地把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讲透。从讲解知识的角度来看,这样处理似乎挺有道理。但是这两节的学习内容,其教育价值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及其来源吗? 首先看一下第3章第1节在全书中的位置。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一书的主线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各章节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见下图)。这本书的编排体系渗透了系统论的思想。虽然书中没有谈系统论,但是学生沿着这本书的编写思路学完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体验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为在第3个必修模块稳态与环境中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打下基础。通过具体事例细胞的学习,领悟系

11、统论的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第3章的三节内容,完成的是对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结构的了解。第1节对细胞膜的学习,重点放在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哪些功能。其中细 胞膜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是难点,需要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理解、掌握。此外,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虽然是课标中没有要求的,但是其中涉及的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细胞膜制备的具体操作,都包含了重要的科学方法。应当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再来看一下第4章第2节的教育价值。本节让学生通过分析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来认识生物膜的结构,

12、同时在科学方法、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关系、科学的开放性等方面受到启示。可见,其中蕴涵了知识、方法、科学价值观等多维度的目标,其教育价值是很丰富的。但是在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这三维目标并不容易,特别是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目标,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思考、讨论、领悟,不提倡教师从头讲到尾。因此,本节的教学,如果没有1课时的时间,很难完成教学目标。 而本节在第4章中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总结出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为什么生物膜具备这样的特点,这是由膜的结构决定的,进入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了解了生物膜的结构之后,学

13、生再来学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4章的三节内容之间递进关系清楚,逻辑严密,学生学习起来一气呵成,系统地完成对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有关物质运输功能的了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把两节内容合并为1课时完成,并非明智之举。部分老师尝试之后,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时间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的难点知识,如细胞膜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等内容,教师匆匆带过,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所以我们建议老师们在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再对教材做创造性处理。 8对细胞器的讲解把握到什么程度? 关于细胞器和生物膜系统的内容,新教材比原教材做了较大幅度

14、的删减。原因在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和叶绿体是最重要的两种细胞器,教材在第5章讲述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内容时,结合线粒体和叶绿体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详细讲述它们的结构。因此,教师在进行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的教学时,不必补充太多的内容,否则可能会导致课时紧张。 9关于对照实验和对比实验 关于对照实验,科学方法论的书上一般是这么论述的:如果两组实验中,除了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余因素都相同,那么这两组实验称为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要依据研究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来确定,有时候研究的问题和

15、作出的假设改变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有可能会发生对换。一般来说,保持原有状态的组作为对照组,人为改变条件的组作为实验组;或者是,已知实验结果的组作为对照组,未知实验结果的组作为实验组。 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对照实验的范畴比对比实验广,因而又有人将对比实验称为相互对照实验。 例如,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中,1号试管是在常温下只加入过氧化氢溶液,2号试管是加入了过氧化氢溶液并在90 水浴中加热,3号试管是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4号试管是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肝脏研磨液。那么,1号与2号、1号与3号、1号与4号是三组对照实验,其中1号是对照组,2号、3号、4号是实验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