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第三讲 抒情散文 知能演练场 大纲人教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46524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第三讲 抒情散文 知能演练场 大纲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第三讲 抒情散文 知能演练场 大纲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第三讲 抒情散文 知能演练场 大纲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第三讲 抒情散文 知能演练场 大纲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第三讲 抒情散文 知能演练场 大纲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第三讲 抒情散文 知能演练场 大纲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第三讲 抒情散文 知能演练场 大纲人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高考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第三讲 抒情散文知能演练场一、(2010全国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彩色的荒漠雷抒雁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沿着公路,

2、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层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拨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

3、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经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公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

4、、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波的困倦和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

5、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咝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 。解析:

6、解答第一问时,首先要找出描写戈壁滩的语句,并对找出的语句进行归纳 ,进而得出戈壁滩的特点。解答第二问时,考生要注意文段所处的位置(开头),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这样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读者会产生怎样的阅读效果等。参考答案:(1)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2)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答: 。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如第(1)句中的“这些树”

7、、“精神榜样”,第(2)句中的“荒凉”、“沙漠”、“人生”;其次,要认真分析句子中各个成分或各个分句间的关系,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用一个完整的语句写出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时,一定要结合语境,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参考答案:(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3.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答: 。解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已经表明,解答时需要分析作者持此观点态度的理由。分析理由,首先,要结合文章对色彩的描写进行分析,得出

8、衣服的色彩与沙漠、油田的色彩的对比关系;其次,要分析作者肯定这种色彩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作答时要注意做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对表现石油工人的作用,二是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参考答案:(1)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2)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3)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4.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一要回答相关语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二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三要分析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作

9、用。分析作用时,要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作者感情两方面进行思考。参考答案:(1)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2)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运用排比手法,对不同劳动情景进行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通过运用比拟手法,对管道天然气声音进行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二、(2010长春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老锅刘学刚一口老锅,是故乡阅历深厚的眼睛。父亲常常说,一口锅,一只脚踏进去,拿

10、东西敲打锅沿,如果脚底麻麻的,便是好锅。现在想来,老锅莫非是故乡的根?锅在灶台上一蹲,整个村庄便不再迁徙,从此敦实沉稳。锅的肚量很大,再冰冷的年月,往锅里一煮,就化开了;再生硬的日子,往锅里一放,就绵软了。在岁月中充满定力的一口锅,更像一个月下荷锄归来的庄稼汉,脸色黝黑黝黑的,宽阔的肩膀能扛起一座大山。我们是一些空空的粗瓷碗,除了一次次让锅底朝天,我们不知道还干了些啥事。我们用胃消化掉青青的菜白白的馍,却不能用心理解一口老锅。如同吵着闹着上山看桃花的孩子,缤纷抢了眼,馨香夺了魄,谁会驻足过冬的铁褐色枝条?然而,锅并不在乎这些。即使遭遇冷落,只要锅底一把火,锅里一块肥肉片,便退尽铁锈焕发青春。说

11、来就这么简单,锅最怕清闲,烟熏火燎着,最持久耐用。“闲着,能闲出一身的病来!”年事已高极少稼穑的父亲昨天还这样说过。一处宅子,不能没有一口锅。有口锅往灶上一放,生活就开始了。锅底的灰烬越积越厚,屋顶的炊烟越飘越高。在故乡,炊烟,不叫做烟,而叫温暖;热气,便也不是气体,是魂魄。我偏执地断定,无上美味在民间。故乡的黄昏是静谧的,一声悠长的牛哞,使时光变得更加飘忽而缓慢。锅如佛,端坐在火的莲花之上,灶里飞出几颗火星,溅成西天的霞光。院里的鸡们总是那么不紧不慢地刨食,石磨下敞着的巢口,是深情的眼睛。站在屋檐下的镰刀,手搭凉棚,眺望田野,镰把平滑细致,被汗珠打磨得匀实合手,那种形状叫完美。乡村此时独有的气息,任谁闻过一回也忘不了。刺鼻的牛粪和呛眼的灶烟相纠缠,干草的味道和热炕上的馊臭相交织。井里新汲的水,无色也无味,倒在锅里一烧,就有了一丝丝甘甜。这种气息不可言传,它是酵母,糅合着每一个贫瘠的日子,放在锅里一蒸,便是饱满灿烂的白面馍馍。这白馍,嚼在口里,全身没有一处毛孔不熨帖;咽到肚里,就是无边无际的舒坦。然而,老锅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的家园,被种上了茂密的钢筋水泥。柴火垛越来越少,煤气灶越来越多。高压锅电饭煲们,让我们一天天失去味觉,我们早年骨子里沉淀的铁质,说不定哪天就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