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40487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调查报告一、调查的具体目标(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向老教师学习。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然后给自己的师傅上一堂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3、对不同的课型如: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教师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敏锐地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

2、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嘴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二、调查方法1、调查实验法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调查出“动手实践”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2、座谈会谈话法我利用班会和上课时间对我校三(1)班和一(1)班学生开几次座谈会。因我个人原因没能对小学部6个双语班开个座谈会,但我认为这两个班的情况也大致的能代表整个小学部民族班的情况。这几次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依据。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我校小学部1、3年级双语班。四、调查结果通过多次与教师、学生座谈的结果显示,我们少数民族学

3、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数学课的兴趣很浓厚,课堂上都急于表现自己,但成绩不是很理想。通过调查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孩子比较爱玩,不喜欢课下下功夫,好多家长也不喜欢管孩子管的很严,他们以传统的教育模式看待现在的孩子,以为做完作业就可以了,也不喜欢检查孩子的作业,就算有少数几个关心孩子的家长想检查孩子的作业,但也有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在考试中,孩子经常拿不到分,要么不明白题意,要么因马虎、不认真、不检验导致写错题而扣分。在这短短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中,我积累了一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但也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 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 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 在这一

4、个月,为了了解课题研究的起点,掌握师生教学的具体情况,我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形式,发现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貌似热闹、自主的操作,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一堂课热闹之后什么也没留下。久而久之,既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又使教师对操作活动失去信心,重新使用传统教法。另一方面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2)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不够强,课堂的秩序不能保证。 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得

5、出存在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没有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和实际意义,往往只追求操作结果,而没有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还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做完一个完整的实验需要的时间很长,导致一节40分钟根本就不够,经常会出现拖堂现象。(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我将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内容确定为: (1) 形成操作活动的基本模式。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3) 总结操作活动的一些基本策略。 (二) 完善课题研究制度,扎实有效地实施课题研究 1、建立课题组,形成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的正常有效开展,离不开对课题的管理。正式实施时,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制度。做

6、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课题组成员落实实验教学的任务和分管责任。 2、加强对教师操作活动的指导,形成操作制度 (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及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时,

7、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通过多种活动研究操作方法,改进操作 组织教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通过多种活动总结研究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的操作实效。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总结经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学期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撰写12篇经验论文,学期结束时,

8、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运用恰当的研究措施 课题的研究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手段,辅以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力求研究的客观、合理、有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的整合 在每学期开始,要求课题组成员都将本学期的教材通读一遍,梳理出操作性的相关内容,然后在确定好本学期的研究课。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施,并在不断反思中总结研究经验,提升研究能力。做到“工作就是研究”。 (2)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的整合 我们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数学教研之

9、中,每学期,都围绕研究专题设计“特色化”教研内容,开展了教研沙龙、案例分析与反思等活动,内容突出个人思考、同伴互助。 (3)教师的个体研究和课题研究的整合。 课题研究的宗旨就是要引领教师进行研究、反思、总结,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教师的个体研究也要和课题研究整合。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平时的教学研究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平时的课堂教学、研究课的教学,教学案例的反思等,课题组都要求教师围绕课题展开;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平时的理论学习、教学论文的撰写就有了明确的内容。教师的个体研究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发展,课题研究的指导也促进了教师个体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了课题研究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相互促进、共

10、同发展。 (三)初步形成的有效性操作策略: 策略一、规范操作常规,促进有效操作 动手操作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只要一操作教室里就非常热闹,有时候教师都控制不了局面。由此看来,建立良好的操作常规是很有必要的。课题组教师通过不断尝试,初步制定作常规。 (1)课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学具有没有准备好,此时教师也准备一些提供给忘带的学生。 (2)在教师没有要学生拿出学具前,学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规定课桌上从左到右依次是数学书、文具盒、学具。); (3)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当老师喊停时,学生应及时停手。 (4)在操作中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收学具时要归好类,轻拿轻放,

11、不能乱扔。 (5)操作后保留结果,讨论完再把学具推向一边, 待课后收拾等良好习惯。 (6)注意操作的 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 (7)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活动能力。 (8)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即让学生说说操作所得出的结论。 策略二、改进操作材料,促进有效操作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挖掘生活素材,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灵活创新,就会促进操作活

12、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1)选取材料,突出易行 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研究课、赛课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去制作精巧的教具、学具。越是简便易行,越能受到老师的青睐。如:老师用可伸缩的天线制作活动角、用卡纸制作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等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学具却能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现了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这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材料的使用,教师减负了,课堂操作的实效却提高了。 (2)用好材料,着眼有效 以实验教师张雯雯教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为例。创造性的设计了“量角 观察量角器 疑问 画角 认识量角器 量角”教学程序,尤其是在纸上用

13、量角器画角,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觉地感悟出“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去重合在一起”。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隐藏在操作技能背后的本质原理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同样都是教学运用量角器量角,张老师的设计不仅有技术,也让操作活动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操作的实效出发灵活地使用教具、学具,就会促进操作活动地有效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挖掘材料,强化实效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为例。实验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另辟蹊径,运用“手”做为操作的素材,将复杂的问题生活化、简单化。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原本抽象的规律依附于自己的“手”。这样的

14、设计教师轻松,学生愉快,问题在“信手拈来”中得到解决,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久远的。 策略三、优化语言指导,促进有效操作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要提高操作活动的质量,教师务必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指导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操作的效果,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在操作活动,教师语言指导时要注意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和怎样观察)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

15、抽象概括的作用。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力求做到具有准确性、形象性、幽默性、激励性。 策略四、设计操作活动促进有效操作 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操作过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选择符合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1、验证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形式。操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 2、探索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知的一种形式。其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