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方面的院士.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404538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方面的院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岩土方面的院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岩土方面的院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岩土方面的院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岩土方面的院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岩土方面的院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方面的院士.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岩土方面的院士岩土作为土木工程的一大分支,涉及大土木的各行各业,了解一下都有哪些行业,有多少院士,可以增长我们的见闻,开拓思路和眼界。现按入选年份编排如下:黄文熙黄文熙,岩土工程与水工建筑专家,原籍江苏吴江,1909年生,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3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善于抓住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性学术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基本研究,十分注意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例如创导用栅法分析拱坝应力;阐明影响砂土液化的许多因素,并创议用振动三轴仪研究液化问题等。建议用砂井和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用反滤层和排水井防止闸坝

2、地基渗透破坏;用补偿基础原理建造水闸;用就地浇注混凝土防渗墙阻塞砂粒地基的渗漏等。参加了治淮和治黄工程中一些水闸和佛子岭、梅山、板桥、岳城、新丰江、毛家村等水坝的科研与加固工作,以及武汉长江大桥、上海宝山钢厂及其它一些工程的有关河道冲刷防护与地基加固处理的咨询工作,并对这些工程提出了积极建议。潘家铮潘家铮,土木工程学家,浙江绍兴人,1927年生,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国家电力公司技术顾问、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一直从事水力发电建设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七里泷、乌溪江、锦屏、

3、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加乌江渡、葛洲坝、凤滩、陈村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东江、二滩、小湾、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研究进一步加快开发我国水电资源的措施。在学术方面,主要致力于创造性地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对许多复杂的结构如地下结构、地基梁与框架、土石坝的心墙斜墙、调压井衬砌、岔管和法兰等,应用结构理论、弹性理论或板壳理论以及运用特殊函数,提出了新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设计中注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推动技术的发展。研究和推导出不稳定扬压力和封闭式排水设计理论等。张宗祜张宗祜,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家,河北满城人,1926年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

4、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11955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自1948年大学毕业后,曾参加过石油地质、非金属矿地质调查、以及铁道工程地质调查工作。1955年回国后早期参加我国西北地区工业建设布局选址的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国内一些大江大河水利工程建设选址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以后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的科研工作至今。对我国黄土高原的区域地质、地层、地貌及黄土工程地质性质、土壤侵蚀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黄土的微结构与其力学性和黄土湿陷性变

5、形、黄土的渗透性规律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的认识。曾著有中国黄土、中国第四纪地质、中国地下水等专著;主编了中国黄土高原黄土工程地质图(1:100万)、中国及毗邻海域第四纪地质图及说明书(1:250万)、亚洲水文地质图、黄土高原地貌图(1:50万)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特别荣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汪闻韶汪闻韶,土力学及土坝、地基抗震学家,江苏苏州人,1919年生,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留美后获衣阿华大学力学和水力学硕士和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研

6、究员。重点研究饱和沙土的液化机理及其在振动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和消散的基本规律,建立了计算机模式的雏形。主要成就有探索和澄清了国外对土液化概念和机理中的一些较模糊的问题,以及土液化与极限平衡状态和破坏间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土坝和地基地震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震变形分析比地震稳定分析更为重要和抗震工程措施比计算分析更为有效的见解。著有饱和沙土振动孔隙水压力扩散和消散问题等论文,参加编写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唐山大地震震害等著作,主编了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5,保存了我国19611985年间15次地震中水利工程震害情况历史性第一手调查资料。1997

7、年专著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出版。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孙钧孙钧,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原籍浙江绍兴,1926年生,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系。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务委员,还担任中国岩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开拓并发展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地下机构工程力学,并对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以及脆弹弹粘性节理岩体的蠕变损伤断裂效应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北京、上海地铁;江阴跨江悬索桥大锚碇工程的研究等2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1993年参与了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

8、。设计施工。在同济大学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并使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同类专业之一。主要论著有地下机构(上下册)、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岩土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等以及论文约175篇(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光华基金科技一等奖。卢肇钧卢肇钧,工程地质专家,祖籍福建福州,1917年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4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力学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朝鲜战争时辞职回国。回国后在铁道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并创建土工研究室。在1979

9、至1990年的11年间连续兼任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常务副理事长和理事长。1999年被美利坚科学名人传记学会(AA*)评选为千禧年(2000)世界科学名人。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并对我国特殊土地区的筑路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五十至六十年代研究解决了西北地区盐渍土和东南沿海软粘土的工程性质和筑路技术并制定有关的设计原则。在挡土结构方面发展了新型锚定板结构的设计理论。七十年代以后对我国中南和西南各省膨胀土地区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1997年和1999年发表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的新概念。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出版了各届会议的论

10、文选集,并组织中国的学术论文和代表团出席了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会。在国内外主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数十篇,并主持编写了我国土木工程指南和地基处理手册中的地基基础部分。为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科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宋振骐宋振骐,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湖北汉阳人,1935年生,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山东矿业学院教授、矿山压力研究所所长。现任山东科技大学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局(IBSM)成员。第八届、

11、九届全国政协委员。40多年来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建立并完善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该理论体系把中国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把煤矿现场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从过去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的发展阶段。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矿山压力研究所,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六五”、“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20多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创造的“井下岩层动态观测研究方法”及成功研制的顶板动态仪等监测手段,以及顶板预测预报和顶板控制设计等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实现了理论和方法的统一。80年代以来主持了包括顶板预测预报和控制等 10多个重大项目的

12、研究,成果先后获煤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10多项奖励。由于他在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及用于指导生产实践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科学技术拔尖人才、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诸多荣誉称号。陈梦熊陈梦熊,水文地质学家,原籍浙江上虞,1917年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生于江苏南京,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80年

13、代以来,开始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除对水文地质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外,对环境地质,以及地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也造诣较深。钱七虎钱七虎,防护工程专家,江苏昆山人,1937年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1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部防护工程专业学习,获副博士学位。1965年7月回国,在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1年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83年起任院长,1988年授少将军衔,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

14、青年专家”称号,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成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爆炸与冲击等杂志编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防护工程、系统工程及岩土工程等领域里,他出版了民防学等专著4部,论文50多篇。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工程兵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周镜周镜,岩土工程专家,原籍江苏宜兴,1925年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获硕士学位。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铁路路基建设和科研工作,为路基土工的理论和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较系统和突出的贡献:提出了按黄土结

15、构力学性质确定边坡的成果;提出了第二破裂面计算衡重式挡土墙土压力的原理和判别墙后滑动面出现范围的公式;最早采用桩排架支挡、短密砂井和生石灰桩处理软土路基取得成功,为贵昆铁路、塘沽新港铁路大面积软土路基的修筑作出了贡献;提出了静力触探确定桩承载力的综合修正系数法,并较系统地组织解决了静力触探应用中的技术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昆铁路新技术”项目的主要参加者之一。结合工程,指导研究生研究软土连续加荷固结试验技术,土工织物加固软土的破坏机理,实用的软土沉降计算方法等。黄熙龄黄熙龄,岩土工程专家,湖北钟祥人,1927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南

16、京中央大学,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顾问总工程师。1962年提出软土地基设计施工的“控制长高比组合单元法”,解决了沿海软土地区房屋大量开裂的问题,该方法编入国家规范沿用至今。1987年主编的“膨胀土地区建筑规范”,其系统性、技术性均达到国际标准,并解决了国内外膨胀土地区建筑物大量破坏的事故,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主编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等书。解决了数十项重大工程复杂地基处理的问题。沈珠江沈珠江,岩土工程学家,浙江省慈溪人,1933年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1956年赴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留学,获副博士学位。现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教授级高工,岩土学报主编。 60年代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