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402442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导学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 题主 备审 核使用教师编 号编写时间荷塘月色(第1课时)贾克文2016、12、18【学习目标】 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3、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4、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课前导学】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

2、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

3、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

4、,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二、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 ) 袅娜( ) 踱步( ) 脉脉( ) 曲曲折折( ) 霎时( ) 弥望( ) 斑驳( ) 妖童媛女( ) 渺茫( ) 点缀( ) 酣眠( )鷁首徐回( ) 倩影( ) 敛裾( ) 梵婀玲( )2、解释下列词语。蓊蓊郁郁: 霎时: 袅娜: 脉脉: 朗照: 【课堂导读】一、整体感知。 1、写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2、在各部分中划出作

5、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二、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 题主 备审 核使用教师编 号编写时间荷塘月色(第2课时)贾克文边 强10362013、12、6 【课前导学】知识链接。1、关于比喻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

6、,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2、认识“通感”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例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例2: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

7、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作者在描写潮落时的大海景象时,着重描写了“那声音”。在描写“那声音”时,又以比喻从各种感官来描写:“温柔”是写触觉,“芳醇”是写嗅觉和味觉,“微风拂过琴弦”是写听觉,“落花飘零在水上”是写视觉。本来是诉诸听觉的“那声音”,作者却从触觉“温柔”,嗅觉“芳”,味觉“醇”,听觉“微风拂过琴弦”,视觉“落花飘零在水上”五种感官相互交错起来集中描写,因而使其审美形象显得异常优美和鲜明。例3: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钱钟书围城)不笑的“

8、笑意”是写视觉,“余音”是写听觉,“甜”是写味觉。这是由视觉通过听觉,又通过味觉来描写唐小姐的笑意,联系许多女人都笑得很甜,更确切地做到了表情达意。3、关于叠字叠字叠音,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一个字重叠以后就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 比如:人人每个人,大大较大或很大。爷、奶、爸、妈个字,太生硬;重叠一下,便倍增亲切感。还有的词重叠以后,竟然会改变它的词性和词义。比如:翼鸟的翅膀,名词;小心翼翼特别小心的样子,成形容词了。亭亭子,名词;亭亭形容高耸的样子,完全成了形容词。濯洗,动词;濯濯童山光秃秃的山,濯濯:形容词。 可见,运用叠词,不仅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

9、。例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例2:爱国忠忠贞贞,敬乡敦敦睦睦,侍亲孝孝顺顺,持家勤勤俭俭,为人堂堂正正,接物诚诚恳恳,执事兢兢业业,求知切切实实,生活朴朴素素,休闲轻轻松松。(厦门普陀寺一块石刻) 例3: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杭州九溪十八涧路亭上的一首诗)【课堂导读】一、整体感知。阅读本文2、4、5、6段,完成下面的表格。描写对象景物特点心情小煤屑路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二、问题探究1、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比喻句和拟人句并分析其妙处。2、品味下面的句

10、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3、找出文中的叠词,试举例分析其妙处。【课后训练】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霎时 倩影稀疏 没精打彩 笼着轻纱 B缈茫 虚无缥缈 隐隐约约 嬉游无度C和谐 櫂櫂童山 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D风致 丰姿绰约 不绝如缕 叶嫩花初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的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

11、”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4、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下联。(1)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联:_(2)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12、 下联:_5、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拓展阅读】古诗文中有关“月、荷”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诗人从自然引起的遐想,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而产生无限感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亮从海上升起来的时候,远隔天涯的双方都在同一时刻看到了。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唐李白峨嵋山月歌)这是作者早年写故乡夜景的有名诗句。高山秋月,月影江流,描绘出一幅幽美的清江山月图。暗点秋夜行船,空灵入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唐李白把酒问月)以月亮为见证,说古人今人来去如流水。人生有限而时间无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白:诗作于白露节夜晚。前句写见露白而叹自然时序的变迁,后句见月明而思故乡之月更明。通过心理幻觉,表现对故乡的怀念。在战乱中见露见月,更增其忆舍弟之念。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