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381482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教学思路: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

2、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二)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

3、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三)感情、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教学设计:一、 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

4、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1、 认识厘米(1) 认识刻度尺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

5、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同学们,我们认识了

6、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7、。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

8、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米。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

9、的长度是5厘米。2、 小组合作。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3、 量课本的长、宽。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4、 深化练习。你们还想测量什么?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汇报。5、 开放练习。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

10、,全班汇报。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用手指比一比。 用眼估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四、 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

11、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一、 体现问题性。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二、 体现体验性。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

12、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三、 体现合作性。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

13、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四、 体现多样性。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