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370606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能力层级为C级的对文学作品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分值不菲, 其中明确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的一个个“要点”,往往指某一个段落,而中心思想则是指整个文本的主旨或主题。 经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中心意思,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阅读测试中,无论有无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的要求,这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整体的把握,局部的语段理解就失去了依托,归纳中心是针对全文的,概括要点是针对某个语段的。对文学作品的归纳和概括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对段落本身或有关段落内容的概括,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19、20两题(共8分)一种是

2、对段落在推进文意和结构作用两个方面的分析,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21题(占6分)。 首先看2003年文学作品阅读高考试题19。 19.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答:_ 第一, 有的放矢,选好答题点。这里所说的“的”就是题目要求,所说的“答题点”是“答题的范围和答题角度”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答题的范围和答题角度。如2003年高考试题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哪些童年的烙印”,“从文中看”的题干要求暗示着“童年的烙印”所在的第二段是筛选范围,而“乡土都给人们打下哪些童年的烙印”的指向,又规定将“乡土”和“童年”扭结在一起的文字才是我们进

3、行整合的有效信息。 第二,抓准要点,面面应俱到。归纳概括是在抓准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准确筛选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弄清结构和思路的基础上,披文见理,进一步对文章的总体钩弦提要。要求考生放眼全段乃至全文,整体阅读,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与题干暗合的提示语、文中的关联词等),将分散的信息全面的挑选出来。如2003年高考试题19题,具体答题选段为: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

4、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结合文中的“怀抱”“逗弄”“童年生活”“小小心坎”等提示语,尤其句中关联词“而且”可以看出句分别包括了四个信息点,由于考生没有注意到“而且”这个关联词,因而忽略了后两个信息点。 第三,提炼整合,概括好文意。这里的“概括”,就是在对具体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简明、扼要

5、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它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详尽到简洁的过程。概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尤其对一些有字数规定的题目来说,精妙的概括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方法让我们来借鉴一下布朗和戴(A.L.Blown和J.D.Day,1983)归纳的五种方法。(1)略去枝节:略去那些与概括角度关系不大的语句;(2)删掉多余:删去内容重复的词语和关联词;(3)代以上位:以一个类的标志去总括属概念,用一个更一般的行动去代替一系列的具体行动;(4)择取要义:找一个主题句;(5)自述要义:对无现成中心句的信息,可采用换词缩句、变换叙说角度,将某些具体的内容抽象化等办法,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要旨来。2003年19题,首

6、先,根据题干“童年的烙印”的要求,得出的答案必须带有名词性质;其次综合运用上述第(1)(2)(5)三种方法,通过删改,就不难得到命题者提供的答案:父母宗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梵高的坟茔(节选)范曾 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

7、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一次壮烈的抗议。 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

8、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

9、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的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1. 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二自然段的有关内容,作出简明的回答。(回答不超过30个字)1分。 答:_ 2. 在第三自然段中,作

10、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这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情况,这是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1)这是用了_表现手法。(2)在文中的作用是:_(不超过25字)。 3. 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3分 (1)_ (2)_ (3)_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五自然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B. 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前的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等待

11、他的往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却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C. 文章第三自然段说“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D. 古往今来的画家,车载斗量,不可胜计,然而可大至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是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梵高属于第二种类型。 E. 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F. 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

12、越醇。 答案 1. 梵高的艺术无人欣赏,穷困潦倒的他只好用自杀来反抗这不公平的社会 2. 反衬;突出他清白无瑕的生活和朴实淡泊的画风。 3. (1)取材于平凡事物 (2)感情真挚、自然、绝无矫饰 (3)充满对人生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 (4)手法神奇、色彩高妙,构图超绝(1)、(2)、(3)只答出两点即可,(4)是必答内容) 4. A、D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乡土情结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

13、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

14、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薄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