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27].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36235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2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2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2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2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2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2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27].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仅准确严谨,还能够具有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过程与方法: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3话题活动由“面”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概括资料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资料要

2、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2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个性是第一段描述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学难点: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量。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三、教学策略采用朗读课文、主要问题设计与追问、讲解与练习等方式,按从“面”到“块”、从“块”到“点”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资料,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语言特色。四、教学过程(一)解题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并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

3、法叫什么?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解题: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把物候现象比成大自然的语言,形象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设计意图】了解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体物候及物候学。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潜力。(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及说明顺序引导学生二次走进文本,从“面”到“块”,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说明事物的特点讲得有条有理,有主有次的。1什么是物

4、候和物候学?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的?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好处。追问一: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好处?【明确】能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能够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追问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追问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好处?【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

5、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设计意图】把握文本资料,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潜力。追问四:这四部分资料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作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构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好处,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追问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

6、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追问六:研究物候学的五个好处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首先”“对于”“还能够利用”“也能够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文极具章法的美、结构的美。【设计意图】帮忙

7、学生理清全文思路,了解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的潜力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三)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引导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练习1:解释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练习2: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唐杜甫梅雨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宋苏轼舶棹风练习3

8、: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歌的理解。(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高下差异)(2)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唐白居易种荔枝(古今差异)提示:当时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此刻四川有荔枝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竺可桢的观点: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之后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3)小时候的冬天,我经常和小伙伴一齐在湖南老家放牛(我们那儿属于江南丘陵地区)。天气很冷,太阳出来后,我们把牛赶向了山腰。那些牛儿呢,似乎有灵性,不约而同地撒欢儿往山腰去了你能帮我

9、解释一下吗?(逆温层现象)【设计意图】帮忙学生初步了解物候知识并简单运用,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四)品味并鉴赏说明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第四次走进文本,由“面”“块”聚焦于某一“点”,深入品读第一段,品鉴语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并品味鉴赏,谈谈这一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明确】开头一段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生长、虫鸟出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显现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渐渐”是叶子枯黄的过程;“大地”“从沉睡中苏醒”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貌,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

10、春色。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此刻眼前。用一句“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变黄”。作者在描述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述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那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述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状况,

11、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有力的铺垫。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鉴赏语言的潜力,组织语言及表达的潜力。体会还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提示:若课堂时间允许能够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感受到的物候现象,为写作训练带给思路。(五)布置作业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资料,或以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资料,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