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35822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看和试验熟悉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加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洁的科学探究方案和试验方案。 3、本节课注意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加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

2、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同学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依据同学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组织同学完成书中“用法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试验。 提出问题:同学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试验: (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肯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试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头试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试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用法动滑轮会省力,但

3、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同学小组争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同学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老师提问同学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学问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

4、法 (1)从生活实际动身,培育探究物理学的有关学问,深化熟悉事物的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1)让同学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培育同学严谨求实的科学看法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同学分析 同学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已对“功”有肯定的熟悉,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学问的理解奠定肯定的基础。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2、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5、复习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方法 W=FS 二、新课教学 1、思索: 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沙子运上三楼? 通过比较三种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没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机械的三种功,并总结出三种功之间的关系。引入机械效率。 2、有用功的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 3、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W有 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磨擦,所以用法任何机械,不仅要作有用功,还不得不作,不行避开的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 4、

6、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 5、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总功是500J,有用功是400J,机械效率就是400J/500J=0.8=80%。 6、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轮组的效率是50%7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60%80%。 7、例题: 用一个动滑轮,将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高,拉力F为120N,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W有=Gh=200N2m=400J W总=Fs=120N4M=480J =W有/W总100 =400J/480J100%=83.3%

7、8、如保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例题进行改动得出访用同一动滑轮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及用法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从而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出示幻灯片,对本课内容进行检测 四、小结:让同学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五、作业:同步练习 机械效率物理教学设计3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不仅属于机械与人章节的重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八班级(初二)物理学习的集大成章节。其内容包含本章节机械功能特点、功、功率等相关学问,还囊括了多种受力分析、推断和物体运动、平衡等众多学问。可以这样说,本节内容基本上把一本书大部分学问都融汇交织于此。因此不仅是一堂新课

8、,而且还是一堂涵盖面特别广的总结课,当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难度的挑战课。 2、本节课不仅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机械效率”,能够对于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让同学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实意义,能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3、本节内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8班级物理学习一年以来的收关之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把同学对于物理学科的熟悉和理解水平提升肯定的层次和高度。 4、本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简洁的理论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结合试验让同学真实的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考验同学的试验探究,制造性、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力量。 二、 同学分析 通过一年以来的学习,同

9、学们储备了肯定量的物理基本学问,把握了肯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具有肯定的试验、实践方法和力量。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办法少数同学学习力量不足的现象。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留意以下几点: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学问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同学通过生活来理解学问,同时利用学问来说明、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看不同学习力量层次的同学,()让全部同学都能够参加学习和思索,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同学预留肯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育实践力量。 4、引导同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学问和力量的高度。 5、依据本地同学实际学习状

10、况,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两个教学时进行。第一部分让同学通过简洁的试验理解机械效率,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达到对机械效率的切实理解,把握试验探究各种机械效率的方法,为下一节实践探究各种机械效率做好充分预备。其次部分为实践探究课,同学们应用上节所把握的学问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机械在多种状况之下的机械效率,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熟悉理解,同时能够利用所把握和发觉的学问去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 1、学问和技能目标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分、来源、联系等关系。 把握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把握通过试验、实践探究、测量和分析计算各种机械的机械效

11、率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试验采集数据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机械效率,然后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层次更加深化透彻的理解机械效率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3、情感和看法目标: 培育同学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 重难点: 重点:通过试验探究初步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洁的计算分析。 难点:对机械效率深化分析,把握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能够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简单混淆的概念和意识。把握试验探究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 教学设备和教辅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滑轮、细线、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钩码等

12、 六、 设计思想 本堂课应当有以下几点突出表现: 1、老师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引导者,奇妙和高效的引导同学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应当成为学问的灌输者,甚至老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同学教老师,体现同学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育自我学习的力量。 2、试验、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首先由生活发觉问题,通过试验探究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然后上升到高层次的理论分析,最终又回来到生产生活中。切实的体现物理科技学问训练的价值和意义。 3、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老师能够切实的把握同学对于学问和力量的把握程度,能够见机行事,准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 4、奇妙铺垫,预留学习内容,为下节试验探究做好充分的预备。 七、 教学流程

13、1、同学课前预习 2、课堂用简明、形象的问题引入新课题 3、试验探究,归纳总结 4、小习题训练,检查学问把握程度 5、对机械效率深层次,高高度的理论分析,把握测量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支配课后作业,以及下节学习内容 7、总结 八、 教学具体环节以及同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简洁的学问构建 1、让同学选择搬运砖块的方式引入新课 同学活动:抽点同学回答,让其说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需做的功。 额外功: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碍因素所做的功。 总功:用法机械时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同学活动:老师引导示例,利用多媒体展现图片,同学分析运输砖头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引导同学分析:在实际用法机械的时候,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额外功。 3、引导分析机械效率 分析引入缘由 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表达式: 说明:: 数值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意义和作用:评估机械的性能,效率。 同学活动:翻看书本,找出答案回答。并且对学问点加强记忆。 (二)试验探究,切实体验实际,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向提问如何进行试验体验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机械 同学活动:思索,争论和回答,老师引导 2、同学分组试验,采集数据,分析计算,并且把各组数据公布于黑板之上。老师引导同学归纳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