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7311338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微生物学 复习资料:一、复习资料:1 芽孢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是细菌的休眠状态,不具备繁殖功能。2 无菌物体中无活的微生物存在,称为无菌。3 转导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它是细菌之间传递遗传物质的方式之一。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4 菌血症菌血症多是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主要发生在炎症的早期阶段,肝脾和骨髓的巨噬细胞可组成防线,以清除细菌。5 抗原转变指编码抗原的基因组重排引起的变异幅度大时,产生新的亚型,这种变异为质的改变,往往引起流感的世界大流行6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

2、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7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8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9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10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并将其整合到受体菌基因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11脓毒血症(pyemia):化脓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引起全身各组织的

3、化脓性病灶12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13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14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15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二,填空题:1, 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 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包括慢发感染、慢性感染。3,有col质粒的细菌具有性菌毛。3, 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温度、适宜的温度,合适的气体、必须的气体环境。三,知识点:1, 支原体

4、是无细胞壁微结构的微生物。2, G-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磷壁酸。3,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不是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4, 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5, 实验室常用干烤法灭菌的器材是玻璃器血。6,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脂多糖。7, 类毒素是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8,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易产生耐药性,抵抗力强的说法是错误的。9, 可与IgGFc段结合的细菌表面蛋白是葡萄球表面蛋白A。10, 我国城市水饮用卫生标准是:每1000毫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杆菌。11, 所有大肠杆菌均是条件致病菌是错误的说法。12, 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的机制是中和游离的外毒素。1

5、3, 结核杆菌是各细胞壁中含脂量最多的。14, 病毒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以获得核苷酸,是病毒的错误说法。15, 病毒体是成熟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16, 风疹病毒是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17, 麻疹病毒式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18, 细胞浆中具有遗传功能的物质是质粒。19, 败血症通常不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20, 外斐反应可用于斑疹伤寒的辅助诊断。21, 鉴别肠道细菌有无致病的重要依据是乳糖发酵实验。22, 病毒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病毒吸附。23, 有人受到外伤,首先应考虑使用破伤风抗毒素血清。24, 带状疱疹不是肠道病毒引起的25, EB病毒目前认为与鼻咽癌有关的

6、病毒,26, AIDS的病原是病毒。27, 对乙肝病毒具有保护作用的是HbsAb。28, 单纯疱疹病毒-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29, 高压蒸汽灭菌法可以杀灭芽孢。30, 病毒与衣原体在生物学性状上共同具有的特点是对抗生素敏感。31, 沙眼衣原体不能引起人类肺炎。32, 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是抗O实验。四,问答:1 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基本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质、核质、核糖体、质粒等。通过革兰氏染色,我们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请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及其医学意义。答:主要是细胞壁的结构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厚而致

7、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是多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脂蛋白层/周质层,磷脂层和脂多糖层。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结构也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有所不同,肽链是直接交联在一起的。细胞壁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两类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阳性紫色阴性红色)和对不同类抗生素敏感性的不同。2,述HBV的抗原抗体检测及其临床医学意义。乙肝两对半查了5个项目,不同的项目阳性有不同的意义,大三阳和小三阳是其中的一种, 大三阳,体内携带乙肝病毒,病毒在复制,传染性很强 小三阳体内携带乙肝病毒,但病毒没有复制,传染性不强肝功能正常就不用治疗。 具体是这样的:

8、序号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8 - + - + + 9 + - - - - 10 + - - + - 11 + - + - - 12 + - + + + 1、俗称乙肝大三阳说明患者是慢性肝炎,有传染性。 2、急性乙肝感染阶段或者是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些。 3、乙肝已趋向恢复,属于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弱,长时间持续此种态可转变为肝癌。 4、既往感染过乙肝,现在仍有免疫力,属于不典型恢

9、复期,也可能为急性乙肝感染期。 5、既往有乙肝感染,属于急性感染恢复期,也少数人仍有传染性。 6、过去有乙肝感染或现在正处于急性感染。 7、以前打过乙肝疫苗或以前感染过乙肝。 8、急性乙肝恢复期,以前感染过乙肝。 9、急性感染早期或者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 10、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11、早期乙肝感染或者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2、急性乙肝感染趋向恢复或者为慢性携带者3小题.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G+菌G-菌粘肽组成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同左同左无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度高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10、差含量多,50层少,12层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 紫色(G+) 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 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

11、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溶菌酶:裂解b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7.叙述细菌的特殊

12、结构及其医学意义。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五、论述有人说疾病原本就在那里,是人类到达这些疾病的疫源地,所以被感染,甚至流行;有人说,原本没有那么多疾病,因为人类大量使用抗生素,所以导致疾病比原来更多更厉害。试用微生物的知识论述这两种观点正确性并获得自己的结论。答:第一种说法侧重于新发现的流行病,第二种说法侧重于老病原的基因改变,两种说法都正确,又都不完全,针对疾病而言可获得的主流观点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疾病会不断出现,不管愿不愿意,疾病永远不会消失,人类同疾病的斗争是永无止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