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宣传材料10种疾病.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251911 上传时间:2024-03-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25宣传材料10种疾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425宣传材料10种疾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425宣传材料10种疾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425宣传材料10种疾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425宣传材料10种疾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25宣传材料10种疾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5宣传材料10种疾病.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防脊髓灰质炎一、什么是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故俗称为“小儿麻痹症”。感染者可能出现肢体麻痹,多数留下跛行等终生致残。二、脊髓灰质炎怎样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病毒通过粪便排毒时间较长,在整个病程中或病后数周仍可排出病毒,通过污染食物、用具、玩具、手而传播。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三、脊灰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 335 天,一般 514 天。感染脊灰病毒后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不产生病毒血症。4%8%的感染者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部不适,扁桃体肿大

2、等;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也可出现流行性感冒样症状,如头痛、乏力、关节和肌肉酸痛等。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麻痹,体温较高,头痛加剧,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全身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颈背肌痛,颈强直。1%2%感染者出现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麻痹,留下终生残疾甚至死亡。四. 脊灰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人人易感。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本病主要而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脊灰疫苗后能产生持久免疫力。患者至发病起至少隔离 40 天, 第 1 周为呼吸道和肠道隔离, 1 周后仅进行消化道隔离。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3、 20 天。对于带毒者,应按照患者要求加以隔离。应对病人呼吸道、粪便及其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做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管理。个人要注意饮食卫生。五、目前使用的脊灰疫苗种类有哪些?目前使用的脊灰疫苗主要有两种: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和注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 从2016年5月1日起,我省开始使用IPV 和 OPV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保持接种 4 剂次不变,按照“知情、免费”的原则,常规免疫儿童在 2 月龄接种 1 剂次 IPV,3 月龄、4 月龄和 4 周岁各接种 1 剂次 OPV。若受种者监护人主动要求接种含 IPV 成分的第二类疫苗,应按照“自愿、自费”的原则实施接种,并可

4、视为完成相应剂次的脊灰疫苗接种。五、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我们正在努力由于人类是脊灰病毒的唯一宿主,又有经济有效并可产生终身免疫的疫苗,全球消灭脊灰在技术上是可行的;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66个成员国的代表通过全球消灭脊灰的决议。通过努力,我国已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目前,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有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我国专业人员正在努力提高并维持高水平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病例监测。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儿童家长的积极参与,一定能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彻底免除脊髓灰质炎对儿童的危害。预防麻疹一、什么是麻疹麻疹俗称“疹子”、“痧子”,

5、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幼儿和学龄儿童多见,青少年和成人也可发病。麻疹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上呼吸道症状,可于口腔内双侧颊粘膜处出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其后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出现皮疹,出疹顺序一般为耳后发际、面颈部、胸、背、腹及四肢,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待皮疹出齐后进入恢复期,按出疹顺序隐退,留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麻疹发病时,有的人可并发肺炎等,严重者会导致死亡。二、麻疹怎样传播人类为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接种者均

6、为麻疹易感者,病毒通过呼吸道在人现人之间快速传播,与患者共同生活的易感者(同一家庭或托幼机构中)几乎90%可受感染。本病的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染者甚少。在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开展得不好的地区,麻疹一般呈地区性流行,约每23年流行一次。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多,但一年四季均可见。三、怎么预防麻疹麻疹是可以预防的。其主要的和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接种麻疹疫苗,未接种疫苗的易感儿童接触麻疹病人后,可尽早(5天内)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以减轻症状。注射麻疹疫苗后的预防效果是非常好

7、的,但必须正确使用疫苗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由于初生儿大多已自母体经胎盘获得麻疹的被动免疫抗体,这种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以后逐渐下降,至9个月时已消失,所以此时要及时按四川省计划免疫程序,在婴儿8月龄时接种麻疹疫苗第1针,此后于孩子1岁半-2岁时接种第2针。由于接种的疫苗为麻疹减毒活疫苗,该疫苗必须保存在低温环境下,为了保证效果,孩子的每1次接种都应到指定的接种单位进行。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是一种创伤感染性疾病。在皮肤创伤时,破伤风芽胞带入伤口。随着伤口内氧气的消耗,破伤风芽胞在坏死组织内变成破伤风杆菌并产生破伤风毒素,沿神经逆行到中枢神经活动区域,而破坏神经的正常抑制性调节功能,以致肌肉痉挛

8、、运动失调,造成破伤风特有的以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主要症状的表现,最后可因窒息、心力衰竭死亡。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的一种类型,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约占破伤风病例总数的80%。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所致。新生儿破伤风多发生在出生后4-6天,病初常有烦躁不安、哭闹,以后可出现吸奶不紧、牙关紧闭、抽搐、眼裂变小、面肌痉挛,及出现皱眉、举额、口角向外牵引、口唇皱缩、撅起成苦笑面容;颈部和躯干、四肢肌肉痉挛,再现双手握拳、两臂强硬、头向后仰,呈

9、角弓反张状;严重者呼吸肌痉挛,出现口唇青紫,甚至窒息;而且任何轻微刺激,如声音、光亮、震动都能引起痉挛发作;多数患儿有发热,但也可以无热或低热。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很高,是新生儿致死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但新生儿破伤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主要的预防措施是育龄期妇女应接受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注射和分娩时应采用新法科学接生。对育龄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TT),提高育龄期妇女尤其是孕妇的免疫水平,可以大幅度降低新生儿破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完善的免疫策略是从婴儿期开始接种百白破三联(DPT)疫苗,因此我国的免疫程序规定,婴儿出生后3、4、5月龄分别注射DPT的第1、2

10、、3针,1824月龄时加强1次,6岁时再用白破二联(DT)疫苗加强接种1次。 在接生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脐带端的清洁处理,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若遇急产而来不及使用消毒接生包,可将剪刀在火上烧红后使用,并把脐带残端多留4-5厘米,并在24小时之内按严格消毒操作将脐带远端再剪去一段,重新消毒结扎。其近端用1:4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再涂以2.5%碘酒,同时,给新生儿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可以预防感染。预防白喉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鼻、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白喉又称“马喉痹”、“锁喉风”

11、、“喉痹”等,很早就被认识到有传染性,称为“疫喉”。白喉杆菌为严格寄生于人的细菌,因此,病人和有毒菌株的带菌者为唯一的传染源。白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其次白喉可通过与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而传播,即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仪器、手帕等传播,污染食物有时也可能引起流行。外伤性感染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呼吸道以外的粘膜感染。人群对白喉普遍易感,发病多见于秋、冬季。患者以儿童为主,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喉痛、喉咙出现一片片浅色的薄膜导及呼吸困难,严重者会令呼吸道闭塞、心赃衰竭和神经受损至病人死亡。预防白喉最好的办法是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按照四川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婴儿出生后3、4、5月龄分别注射DPT

12、的第1、2、3针,1824月龄时加强1次,6岁时再用白破二联(DT)疫苗加强接种1次。完成上述免疫程序后,可有效预防儿童白喉的发生。预防百日咳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感染,但婴幼儿更为敏感,密切接触者发病率可高达80%。百日咳典型的临床症状为持续性阵发性咳嗽,带有吸气性尾声及呕吐,易合并肺炎及脑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6000万百日咳病例,其中50100万死亡,严重地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人是百日咳杆菌的唯一天然宿主,传染是通过与百日咳患者的接触传播的,患者是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百日咳是通

13、过个人接触和空气飞沫快速传播的。人对百日咳具有易感性,儿童更易感染,近年成人和青少年百日咳有所上升,并常导致儿童感染百日咳,已成为百日咳暴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百日咳杆菌对许多抗生素敏感,但当百日咳病例被确诊时,细菌已经损伤了呼吸道,释放出各种毒素,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使用抗生素治疗已经不起多大作用,因此,实施百日咳疫苗接种是预防消除百日咳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我国的百日咳病例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因此,对于未免疫儿童进行百日咳疫苗的全程免疫,提高免疫接种率,并适时进行加强免疫,降低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到控制儿童百日咳的目的,此外,对青少年和成人进行疫苗加强免疫,消灭传染源,

14、可控制百日咳的暴发或流行。全程的计划免疫程序为婴儿出生后3、4、5月龄分别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DPT)的第1、2、3针,1824月龄时加强1次。预防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是我国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流行型。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乙肝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以体液传染为主要传播途径。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或血液可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不安全的注射和针刺等方式传播,性接触是体液传播的另一种方式,病毒可通过唾液、阴道分泌物、精液排出,故性接触也是乙肝病毒的重要

15、传播途径。患乙肝的母亲可在分娩前28周至婴儿出生后的6周将病毒传给婴儿,是新生儿及婴儿感染乙肝的重要途径。此外,密切接触也是乙肝的传播途径之一。未获得有效免疫的人群对乙肝病毒都存在极大的感染危险性。在乙肝疫苗问世之前,采取综合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预防感染和发病仍很不理想。实践证明,乙肝的控制如同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一样,通过免疫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措施。给全体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带病毒的母亲对婴儿的传播,儿童、少年和青壮年均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有效预防乙肝的感染和发病。为了有效地发挥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感染与传播中的作用,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疫苗接种。我国

16、已将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按0,1,6的时间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1个月时接种第2针,6个月时接种第3针。其他人群的接种也按0,1,6的时间程序进行接种,即接种第1针后的1个月时接种第2针,6个月时接种第3针。成人可采用10微克乙肝疫苗,按照“0,1,6”的程序接种预防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淤疸型肝炎、重型肝炎等类型,常出现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功能明显异常,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的严重消化道症状及肝性脑病,肝脏缩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