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24967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动式”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肖家芸一、活动的重心与特性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活动是以“第一课堂”的常规教学为中心,以“第二课堂”和“两个范围”为辅助的。因为活动重心在教学主渠道,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所以,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活动有着很强的教育性、整体性、互动性。教学要活动化,活动须教学化。因而它区别于课堂教学中华而不实之类无序无效的非教育性活动;区别于教学中引兴激趣等单纯的“调味”性辅助活动;区别于教学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零星教学性活动;区别于简单对答而无过程体检、或是少数人(尖子生)“活”而多数人“死”,互动不起来的过场性的活动;当然更区别于课堂之外的某一辅助性的活动,如“两个范围”的活

2、动。因活动重心在课堂,应试技能的操练也是体验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活动有助于加强必要的应试技能训练,提高必要的应试能力。实施“活动式”教学,为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应试能力,找到了可以兼而利之的契合路径。语文“活动式”教学也不同于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形式,更是一种教学观,而语文活动课属于专项课程范畴,其活动内容、范围、形式都是相对而定的,且以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活动式”教学的一个方面,是语文“活动式”教学思想、教学形式在专项课程训练上的运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攻坚目标在课堂,这就决定了语文“活动式”教学比其他的教学“活动”意义更深远,任务更艰巨。

3、活动不等于活动教学,真正有志于“活动式”教学者,必须努力探索,为自己的活动教学实践正确定位,实验靠的是真诚实干。二、活动的定势与变式分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组活动的定势:其一,分工明确。包括组织明确(组长与组员),任务明确,过程明确,成果形式(书面的还是口头的,统一结论还是争鸣实录,等等)明确。其二,活动到位。个体思考到位(“作”而后“合”),人人思考,尽力思考;合作互动到位(“合”而升“作”),有互补共享的努力(成果是否圆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和体验)。其三,培育产权意识。分组学习必须有组长集中汇报环节,组长汇报必须突出问题的解决人(我们的见解是由某某同学提出来的),充分地尊重与抬

4、举发现者,使发现者得到成功感与自豪感,激活每个人心中以发现为荣的内在动力。其四,着眼综合能力。除了提高学习能力之外,还有组织、沟通、分享、融合等技能,因而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做组长锻炼的机会。其五,教师的活动到位,包括沉入学生当中,相机点拨,适时扶掖,推波助澜,渐趋高潮。分组活动的变式,也因课程内容而定。世间最美的坟墓正好四处写坟墓(主体部分分四块),可分四组活动。神奇的极光有三部分内容,则分三组活动。常用有效的变式有五种。其一,竞比式。不同小组面对同一活动目标,相互竞比,看谁完成得快完成得好。教师或学生按时按质按量打分或评优。一般来说,活动内容比较简单,活动目标容易达成的可用这种分组方式。

5、比如说明文、文言文等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资源,用竞比式效果良好。其二,互动式。每个小组接受相同的任务,讨论同一问题,先行小组交流,后由小组推出一个优秀代表,集中全组智慧,到全班交流,在互动中达成共识,形成资源共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有一定广度、深度,需要深入、全面讨论的活动内容。其三,互补式。各小组分别接受不同的活动目标,讨论不同的问题,先行小组解决,达成共识后推出一个优秀代表,面向全班报告。这样,各个组分别完成自己点上的活动,再从交流中接受面上的学习成果,以达到目标集中、节省时间、共享互补的收益。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篇幅长、内容多、难度大的学习内容,长课短教或一课两文等活动教学

6、课型多用这种分组活动。其四,对抗式。这种方式借鉴于辩论活动。当学生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产生分歧时,教师可用这种分组方式,将相同与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个阵列,展开论辩。在对抗中发现自己的破绽,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收效。对抗还可以由学生自发形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潜能,收获精彩。其五,答辩式。每个小组(人员由学习分工而定)的学生按要求预先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研究,作出相应的研究报告。活动中由该组学生作为课堂主讲,其他小组的学生凭借自己研究的体验与积累,对主讲者提出质疑,由主讲者作出解答。这种方式适合于具有一定基础的拓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活动的适量与适度教

7、学化的活动,必须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适时、适量、适度、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语文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盲动,不是虚动,不是滥动。适时,即分组合作一定要以学生个体充分的独立的有效学习为前提,也就是说问题情境具备后,教师要留足时间(中心活动的思考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让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思考真正有得,交流才有资本,分组才有必要,合作才有价值。正如生活中的运动一样,剧烈运动前要作必要的热身准备。课堂活动之前,同样需要一定的预热,可以是课下提前做,可以是课堂临时做。适量,即分组合作一定要把握好量。内容过于简单,活动过于频繁,满堂分

8、组,合作划一,有热度,没有效度,那违背了分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有效的分组合作,一般一堂课设计一个中心活动,活动的目标必须是学习的重难点或特点所在,突破了此点,即把握了要点。一个中心活动可以设计23个环节(实践表明分组活动一堂课一般不过二),分成几段进行,阶梯状地渐趋高潮。活动的课堂要有起伏顿挫的节律,理想的“活动式”教学应有一个高潮出现。 适度,既有量的适度,更有活动目标的难易适度。活动目标过大(空泛),学生不着边际,只能浪费时间;活动问题过难,学生深入不进,必然运动迟缓;活动过久,学生同样会疲劳,学习效率不高。活动是语文教与学的要素,但不是唯一,学语文应是静和动的结合。静,就是学会倾听。通过倾

9、听去吸收,去思考,去感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动,就是学会交流、合作、探究。学语文,没有耐心倾听是学不好的。精彩的课堂当是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式教学尤其要培养学生“动”的良好习惯。首先是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看书做题,写字答卷,每做一事都像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幼时那样“放整齐”,不马虎、不苟且,兢兢业业。其次是培养学生干净利索的现代作风,干什么都有时间观念,不等不靠不要,努力创造条件,力求又好又快。再次是培养学生善始善终、脚踏实地、诚信尽责的精神,哪怕是细小的一道练习,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好,不半途而废,不虎头蛇尾,始终瞄准更新更高的目标。 特级教师肖家芸谈优秀作文的个性化感受(2013-

10、02-04 23:03:13)转载标签: 教育 诠释个性化的感受一、什么是个性化的感受所谓感受,通常是指接触外界而得到的认识、体会、领悟。把这种认识、体会、领悟,用恰当的语言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谈感受。从角色形式上看,感他人之所未感,言他人之所未言,你的感受就区别于他人,拥有了你的个性,你所谈的便是个性化的感受。二、如何进行个性化感受1。个性化感受来自个性化观察,眼中有“我”,心中才有“我”。(1)真处看,纯真之眼见卓然。成人在尘世沉浮久了,对人对事寻问作答,均难以摆脱逐渐形成的诸多思维定势,感受容易多共性,少个性。孩子遭际与因袭的东西少,往往跳出各种定势的局囿,生发出令人震撼与汗颜的感受。究

11、其因,落在一个“真”字,童言无忌,纯的可爱,真的可贵。同学们务必珍惜自己的纯真之眼,那才是你这个生命季节中最最可贵的东西,你的“专利”。那种学成人,仿老人,用冷峻淡静的目光看世界,以世俗圆滑的心态想问题,说大话,套“深语”,与其说是“成熟”,不如说是“失真”。那也是一种可怕的“生命失衡”。个性化的感受首先是生命年轮的个性化拥有,跳过了就不是你自己了。湖北江陵郢都中学初二学生李煜辉写过一篇题为逮老鼠的作文(刊于2001年2期语文学习),他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跳出“老鼠是坏东西”的简单思维定势,看到了小动物之间的亲情,想到了“毙命”之外的思考。无论是老鼠母子间的亲情,还是小作者由此激发的珍爱生命的

12、纯情,都是美丽动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所以,他的个性化感受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影响深远。(2)细处看,滴水之光见太阳。“细处”可以是细微之物。贾平凹从一块丑陋的小石头上,看出了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揭示了我们在人才观上的世俗偏见,于是他的丑石一文便有了个性化的感受,有了非凡的影响。“细处”可以是细小之事。鲁迅从一次雇车的小事之中,见出了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伟大,于是有了严于解剖自己的独特感受,一件小事成了人们反躬自省的一面共同的镜子。“细处”可以是细小之举,很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蕴含着丰厚的内涵,引发独到的感受。方纪在回忆当年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国共两党合作谈判

13、时,紧紧抓住了毛泽东上飞机时挥手致意的举动,感悟出了这一历史瞬间深邃的内涵: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抗日的决心与诚意,宣告的是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历史进程,传达的是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于是,挥手之间一文有了非凡的影响。“细处”还可以是细微之言,细微之神(情),甚至是细小之数。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普通工人,看见未划过的火柴扔在地上一根根的,便开始拾捡,越积越多。一位新华社记者知晓后立即赶去采访,由此及彼推算出去,一人一天省一根,一个县,一个省,一个中国,每人每天省一根,得出的是一个惊人的数据,于是一根火柴的精神一文问世,渐渐演化成举国上下倡导的一种精神风范。(3)无处看,蜂逐马蹄得花香。宋徽宗主

14、持画院考试,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命考生作画。获头彩的作品恰恰是一朵花都没有的,画上只画一匹飘逸而来的骏马,其高扬的右蹄旁有几只追逐的蝴蝶。正是这无花中尽得花之神韵,因为蝴蝶宁死也不愿离去,可见马蹄上有多么诱人的花香,可想马踏了多少花才有蹄上浓郁的花香。断臂的维纳斯迷人处也正在其双臂“无”中,因为“无”才有了无数双存在于想象之中的精美绝伦的“有”。欣赏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乐等,尤其需要从“无”处看,“无声胜有声”。现实生活同样如此,看上去好似无风景、无感觉的地方,往往是绝版的风景,会引发独绝的感受。亲人相处平平淡淡总是真,真得你觉不出新鲜,“不新鲜”之中正是你定心定意,尽享温馨的特有感觉

15、,那是家才有的感觉,那是亲情的独特沐浴。2。个性化感受来自个性化思考,脑中有“我”,心中才有“我”。要脑中有“我”,关键是学会换位思考。(1)角色换位思考。凡涉及两人以上的素材,如寓言故事、现实事件等,不同的人在情境中扮演的是不同角色,对情境的发展及其寓意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赋予了不同的意向。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滥竽充数的故事中角色有三个,南郭、君王、乐工(同伙)。过去大家一直是从南郭先生这个角度去思考,得出的是一种认识,即讽刺不懂装懂混日子的人下场可悲。如从君王角度思考,人们不禁要问:南郭在齐宣王时混得挺逍遥,到齐王时为何混不下去了?由此可得,这则寓言揭示了大锅饭体制实际上是“混混”的保护伞,

16、南郭的闹剧根子在体制问题,哪个地方有南郭出现,在治南郭的同时,须追究齐宣王之责任,否则是治标不治本。再换一换,从其他乐工角度思考,南郭在齐宣王时混了那么长时间,无论是吹出不和谐的音调,还是装腔作势不出声,都逃不过身旁同伙的耳目。为何一直隐而不揭?无非是以为,俸禄有皇帝给,皇帝不管,关我屁事。由此可知,这则寓言揭露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只要个人切身利益不受损,得过且过,其他人爱怎么就怎么,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正是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劣根性,使得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正气不盛,邪气猖獗。还可以再换,从整体看,南郭蒙混得逞,上下有因,绝非偶然。由此又可以悟出,制假使假由种种因素促成,屡禁不止,则因有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伞在。真正打假,须标本兼治,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