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23098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一、单选题(共30小题,共60分)1人类发生镰刀型贫血症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突变,突变的方式是基因内( )A碱基发生替换 B增添或缺失某个碱基对C增添一小段DNA D缺少一小段DNA2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 )A杂交实验 B射线或激光照射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花药离体培养3育种工作者从纯“南特号”品种的稻田中偶然发现一株矮稻,并由此培育出“矮秆南特号”新品种。矮秆水稻新品种的产生是由于( )A染色体加倍 B基因的自然突变 C基因的人工诱变 D基因重组4杂交育种的理论依据是(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的结构发生变异C染色体的数目发

2、生变异 D基因重组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原理B. 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 培育高产、矮秆杂交水稻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D. 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6在遗传工程技术中,限制性内切酶主要用于( )A目的基因的提取和导入B目的基因的导入和检测C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和导入D目的基因的提取和与运载体结合7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提取目的基因A BC D8要使目的基因与对应的载体重组,所需的两种酶是( )限制酶 DNA连接酶 解旋酶 还原酶A B C D

3、9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占49%,Tt的个体占42%,tt的个体占9%。T基因和t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70%、30% B49%、42% C49%、9% D42%、58%10隔离在物种形成中主要作用是()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雌雄个体失去交配的机会C不同种群各自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D不同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不同的方向演变11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是()A生活在同一片森林中所有食草动物B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C种植在同一块地里的二倍体水稻和普通水稻D培养在同一培养皿中大和小的两种草履虫1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基因

4、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碱基排列发生差错,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产生基因突变生物所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都是有害的,但也有有利的A B C D13下列变异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外祖父色盲,母亲正常,儿子色盲B杂种红果番茄的后代出现黄果番茄C纯种红眼果蝇的后代出现白眼性状D用花粉直接培育的玉米植株变得弱小14若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中,性状上差异甚多,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C环境影响 D染色体变异15下列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B染色体增加了某一段C染色体中DNA增加了碱基对D染色体中DNA缺少了一个碱基16用基因型DdTt的个体产生的花

5、粉粒,分别进行离体培育成幼苗,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二倍体。这些幼苗成熟后的自交后代是( )A全部是纯种B全部是杂种 C1/4的纯种D1/6的纯种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B、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C、基因突变都可以遗传给后代D、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18下列关于育种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多倍体较二倍体茎杆粗大,果实种子大 B、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C、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 D、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19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A害虫

6、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20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适者生存21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是( )A长颈鹿最初都是短颈B长颈鹿在缺乏青草时,只能吃树上叶片,由于颈的经常使用而逐渐变长C长颈鹿的长颈必须通过长期遗传和变异,逐代选择才能形成D长颈鹿的长颈是由环境引起的,所以说是自然选择的产物22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按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最好的解释是( )A农药浓度的增加使害虫抗药性也增加 B群体中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下来并不断繁殖C这一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D农药引起的害虫的

7、抗药能力可在后代中不断积累而增加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 B C D24在某一人群中,调查得知,隐性性状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排列)( )A0.36 0.48 0.16 B0.48 0.36 0.16C0.16 0.48 0.36 D0.16 0.36 0.4825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 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

8、出生物的新类型A B C D 26.鹰和高山松鸡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A.能量交流 B.相互竞争 ( )C.相同进化 D.相互选择27.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却有1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 ( )A0.5 104 B104 C2104 D410428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 B C D29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猜

9、测最有可能的是( )A厌氧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需氧自养C厌氧异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3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 B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型C基因型的改变只能来自基因突变D基因突变可增加基因的种类二、简答题(共40分)31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个是矮秆易染锈病(ddtt),现有实验三组: 第一组是: DDTT ddtt F1(自交) F2 第二组是: DDTT ddtt F1,并将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第三组是: DDTT进行X射线、紫外线综合处理。

10、实验结果发现:三组实验中都出现了矮秆抗锈病品种。试问:(1)第一组F2出现矮秆抗锈病的几率是 ,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其原理是 。(2)第二组使用的方法,在遗传育种上称为 ,其培育中首先要应 _ 技术;然后用 _ 使其染色体加倍,这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优点是 。(3)第三组方法出现ddtt后代是偶然的、个别的,它是DDTT通过 来实现的,这种育种方式叫 育种。32桦尺蠖的体色受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烟污染了环境,s的基因频率降低,S的基因频率提高。请回答(

11、1)19世纪时,桦尺蠖种群中S和s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2)工业革命后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降低的原因是 。(3)上述凋查研究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但基因频率的改变是 ,由此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决定的。33.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_。(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_。理由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