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教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225525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寓言四则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寓言四则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寓言四则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寓言四则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寓言四则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寓言四则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寓言四则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寓言四则学案 主备人:黄冠美一、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习改写、续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诵读。分析故事情节,多角度概括寓意。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四、课前预习搜集有关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等有关资料。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选讲伊索

2、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二、资料助读(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早在

3、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2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三、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学生集

4、体诵读,思考:(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2)对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 第一层;发展和结局是第二层。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1)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问句中同中有变,“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第二次点写明,第三次则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

5、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3)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1)听读录音,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2)组织讨论: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

6、”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这段着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

7、墨斯是一个 的形象。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4)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表演,学生评议。(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6)鼓励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进一步领会作者安排情节的意图。(7)集体诵读。读出语气、

8、语调。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教师提示: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师明确: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3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问题讨论:(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下列成语中:骄

9、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5)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2)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

10、。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3)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4)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5)鼓励学生谈出自

11、己的理解,结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4跟录音仿读,体会拟人的妙用和情节的起落。五、课堂练习展开想像、续编情节。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教师提供示例(一):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六、课堂小结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

12、。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七、布置作业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对于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两则古代寓言,提供关键字词提示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自读智子疑邻,掌握不能因人废言的寓意;研读塞翁失马理解寓言中福与祸的相互转化。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推举想像新颖、合情合理的佳作在班上讲述,大家欣赏、评议。二、指导自读智子疑邻1资料助读,学生间互相交流。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13、,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2自由诵读,注意下列字词:(1)智子疑邻:(2)筑:修补。(3)暮而果大亡其财:3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思考: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

14、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4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三、研读塞翁失马1资料助读,学生互相交流。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

15、今。2听读录音,注意下列字词。(1)马无故亡而入胡: (2)何遽(j) (3)其马将(jin)胡骏马而归:(3)其马将(jin)胡骏马而归:(4)堕(du)而折其髀(b):(5)人皆吊之:(6)引弦而战:(7)死者十九:(8)此独以跛(b)之故,父子相保:3畅读寓言,结合提示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教师明确: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