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思路梳理专题复习.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224783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思路梳理专题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述类文本思路梳理专题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述类文本思路梳理专题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思路梳理专题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思路梳理专题复习.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思路梳理专题复习宣汉县南坝中学 向兵教学目标:知识:复习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思路及常用论证方法。能力:掌握论述类文本的思路解读方法。价值观:熟悉高考题型,做足准备。教学重点:常见思路及论证方法。教学难点:论述类文本思路解读技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学案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巩固1、 投影第20天基础知识默写,随机抽同学板书默写,其余自默。2、 讲解拓展古文官职的升迁词二、前置作业交流1、 读钱钟书读拉奥孔选段,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诗文叙事是继续进展的,可以把整个“动作”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传达出来,不比绘画只限于事物同时并列的一片场面;但是它有时偏偏见首不见尾,紧临

2、顶点,就收场落幕,让读者得之言外。换句话说,“富于包孕的片刻”那个原则,在文学艺术里同样可以应用。但丁神曲里弗朗契斯卡回忆她和保罗恋爱经过的末一句,她说和他同读传奇,渐渐彼此有情,后来读到一个角色为男女主角撮合,“那一天我们就不读下去了。”他在被逼临写男女两情相悦的顶点时,把话头切断,那必然的结局含而不露。这和黑格尔所举打仗的例子性质完全符合,都是事势必然而事迹未必露,事态已熟而事变即发生。水浒第七回林冲充军,一路受尽折磨,进了野猪林,薛霸把他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劈将来,“毕竟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的道理。野猪林的场面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故事画:一人缚在树上,一人举

3、棍欲打,一人旁立助威,而树后一个雄伟的和尚挥杖冲出;一些“绣像”本水浒里也正是那样画的。恰和秦王独猎图、四足动物史插图一脉相通,描摹了顶点前危机即发的刹那。 答:2、 小组合作,回忆小结论述类文本常见的论证思路。3、阅读下文,理清文章思路,并简述所采用的论证方法?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这粗心和细心,

4、差距如天上地下。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溴失之交臂。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答:4、小组交流,归纳常见的论证方法。三、解题方法探究1、 读读书三境思考: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划出依据性语句。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5、。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

6、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

7、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答:2、归纳论述类文本思路题解答技巧。四、当堂训练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冯骥才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星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

8、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后,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

9、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过渡)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札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前后呼应

10、)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都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文化不精不深,怎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

11、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度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先完成第16题)15、简要概括文中糟蹋历史文化的表现及其后果。(6分)16、概括“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一文的思路。(6分)17、依据文本,概括作者关于历史文化建设方面的正确主张。(6分)五、家作:完成2014年江苏高考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