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3《山中避雨》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215535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3《山中避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上3《山中避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上3《山中避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上3《山中避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上3《山中避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上3《山中避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3《山中避雨》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七上3山中避雨 课型:新授 总第 5 课时主备者:翦红梅【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2、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生字、词语。3、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学习方法】 :第一:以自读为主,了解文章大意和框架。第二: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第三: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时间】 :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自然界中一处靓丽的风景,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诗词及俗话等,不知同学们准备的怎么样?(教师可以指定多名学生

2、回答。诗歌要求学生先自读,再齐声朗读) 1、诗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神话传说:断桥、雷峰塔(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 俗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同学们,西湖这么美,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下雨了,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点击多媒体,出现课题)。(二)出示漫画,简介作者(灯片)点击多媒体,出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一幅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另一幅是瞻瞻底车一一脚踏车。可先引导学生欣赏,说说有何特点。漫画的特点是:能寥寥几笔传

3、出人物的神来,一低头、一回头、一抬头,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所以对丰子恺的漫画人物,有这样一句赞美:“丰子恺画人不要脸。”日本友人评价丰子恺,说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是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桐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绘画与音乐,从夏丐尊学文学。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还出了子恺漫画集音乐人门等作品,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丰子恺谈到创作时说:“我对于我的描写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体验的。这对我们的写作可能会有所启发。(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点击多媒体) 自学指导 大

4、声朗读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画下来。 学生交流、指名读后正音 :寂寥(lio) 冗(rng)长工尺(ch)嘈杂(co ) 里弄(lng )乐(yu)以教和陶冶(y)释词: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自学指导 1、浏览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六要素,完成下列表格。 3、作者游览遇雨,引发了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时间 前天 地点 西湖山中

5、人物 “我”、两个女孩、青年们 起因 避雨 经过 游玩遇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 乐以教和(五) 细读课文,讲述故事自学指导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教师提示:(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讲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六) 小结本节课内容(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知道了)掌握了(理解了)理清了 (七) 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备注教学反思:课题:七上3山中避雨 课型:新授 总第 6课时主备者:翦红梅【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弄清文章中心;2、理解“乐以教和

6、”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3、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学习方法】 :第一:以自读为主,把握文中思想感情的主线,抓住中心。 第二: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第三: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悟文中“乐以教和”的主张。【学习时间】 :1课时【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设置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自学指导点击多煤体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前后四名同学为一

7、小组进行讨论,并推选代表回答。可以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 (要点提示:(I)作者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而感受到了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因给山村青年拉琴,大家齐声歌唱,而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对山村青年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古语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至于两女孩,开始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2)“三家村”气氛发生的变化:先前是雨越落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少;后来作者拉琴两女孩和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进而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暧;

8、最后“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3)变化的原因是“乐以教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2、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朗读)(要点提示:钢琴笨重如棺材,提琴要教十百元一具,胡琴只要两三角一把,这种乐器在我们民间很流行。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旨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让许多普通人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艺术的陶冶以使更好地发挥乐以教和的作用) 自学指导2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同学四

9、人一组讨论。教师可以提示:今日般的音乐趣味是什么?这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是不是和以前有所不同) (要点提示:这次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一些青年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的,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自学指导3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0、。(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要点提示:本文语言不加雕饰,都是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正是这种由情而发的文字才更生动更形象更富于表现力。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2、用词精美。“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中的“闹”“温暖”用的好。“闹”字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闹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温暖”既写出了环境的温暖,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运用修辞手法。排比,句式整齐。“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作者用排比的句式,点出了具体的地点,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胡琴的确到处可见。此

11、外,连用四个“有之”,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反问“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作者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显得更有力量,更加肯定,也更有情感,让我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 (三)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们喜欢唱哪一首歌或听哪一支乐曲?为什么?(由学生讲述,以此感受乐以教和)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要点提示:营造气氛、鼓舞斗志、消除疲劳、催人入睡、使奶牛多产奶、加快植物生

12、长) (四) 小结本节课内容(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知道了)掌握了(理解了)理清了 (五) 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3、山中避雨导学案课堂目标导航:1、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2、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生字、词语。3、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自主预习方案1、本文作者( ),是著名的( )、( )、( )、( )。2、字、词梳理:(把朗读中存在的生字、词找出来,写在下面,并借工具书解决)a生字寂寥( ) 冗( )长 工尺( ) 嘈( )杂b释词:趋之如归:怨天尤人:望洋兴叹:乐以教和:萍水相逢:课堂导学方案1、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2、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中考连线仿写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风海雨中奋斗搏击。假如 ,不要 ,要 。备注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