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远离惰性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21444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远离惰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让学生远离惰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让学生远离惰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让学生远离惰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让学生远离惰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学生远离惰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远离惰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生远离惰性时光飞逝,不经意间我已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六年了。我非常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对工作也是十分的热情敬业。但是,如今的教育现状,却也让我重重担忧。我和同事们愈发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了。身边的老师们也在感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刚入学时,课业繁重,压力太大,导致失去学习兴趣;比如家庭教育环境差,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上课没有新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的惰性。在此,作者针对学生的惰性来谈谈自己的见解。就我这几年任教的班级来看,我认为当前惰性在小学生中的表现日益突出,并呈蔓延之势。有一些学生照抄作业甚至

2、根本就不做作业。有的能磨则磨,能拖则拖,放眼望去,各班中不写作业的比比皆是。任凭老师苦口婆心磨破嘴皮却不见成效。有的孩子不愿写作业,不愿写作文,不愿做计算。甚至逃避做清洁卫生工作,值日时能偷懒就偷懒,即使是做了,那也是老师盯着才不情不愿的完成。而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之后发现,这样的孩子在家里也是什么事都不干,而且脾气大,简直就是小霸王。学生中的这种惰性如不纠正,是有碍于他们健康成长的。 惰性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精神病毒,它的危害不亚于毒品。当一名学生被惰性所支配时,会整天无精打采,死气沉沉,只说不做,没有学习激情、没有竞争意识,没有进取思想,没有拼搏精神。整个人不在状态,发展到最后,自己放弃、老师放

3、弃。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后的结局无非辍学,无所事事,甚至是走上歧途。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有着惰性。但有的人却不这样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把惰性看成是传统的好吃懒做,其实不然,没有惰性或惰性轻微的人,是因为他能够在惰性刚出现苗头时,就能即时意识到并加以克制。学生中滋生的惰性,主要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试想,听一会精彩的课、写一会作业,40分钟下了课,学生怎会出现疲劳呢?学生中的怕吃苦、不勤奋、厌倦学习、不求进取等情绪状态都是一种惰性的心理表现。懒惰与疲劳的性质绝不相同,真正的懒惰,是心理的而非生理的,缘于观点和情感作用,而并非源于身体工作状态。正如现今社会上的一些乞丐一

4、样,四肢健全却以乞讨为生,这就是典型的懒惰。一些中小学生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惰性,常常用疲劳来掩饰怠惰,这只能使自己越来越懒惰、越来越厌学。学生中的懒惰同心理疲劳有一定的关系,当前很多学校仍在搞题海战术,学生成天做习题,什么课课练呀、单元试卷呀、模拟试题呀,仅一科就很多类型,再加上其他科,让学生非常疲惫。回到家里,父母又来督促。还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不但造成了学生的生理疲劳,更造成了学生的心理疲劳,而长久的心理疲劳会使学生厌学从而从而产生惰性。这是其一。其二,学生的懒惰,与家庭教育相关系。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孩子要啥满足啥,生活上一切包揽,生怕累坏了或苦坏了孩子,不让孩子做一丁点家务,孩子

5、在家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诸多的不良习惯。其三,缺乏兴趣,也是惰性生产的主要原因,人一旦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那么现实中的一切对他都没有吸引力了,也就谈不上什么目标、动力和来自学习创造的快乐体验了,怎样让学生克服自己的惰性呢?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成效。首先,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克服学生惰性的有效措施,无论何科教学,教师都要精心备课,做到精讲精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打疲劳战,让学生对作业常做常信,时刻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其次,动静搭配,劳逸结合。教学除上好语数英等考试科目外,还应上好音、美、体、综合等课程,让学生认真做到会动、会唱、会画、会运动

6、、体验到张驰结合的学习快乐再次,教育学生经常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经常出现心理疲劳,确认后,想想自己怎样通过情绪调节是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下决心今日事今日毕,每天坚持做一两件实事,做到日有所为,日有所进,不要总想着寄希望与明天或我明天怎么样。第四,寻找并培养学生的乐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他就会去热爱它,追求它,惰性就会随之消失。学生热爱某门功课,这门功课的长进就会带动其他功课,学生热爱某项运动,运动就会给他带来活力,促使他心智健康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就会转化为智力因素。最后,适当的安排家务。父母适当的让孩子干点家务活,能够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水平,让孩子在家扫地、洗衣服、叠被子、擦门窗、星期天做饭等等,通过家务劳动锻炼,可使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养成勤劳的习惯,久而久之,会对孩子各方面产生积极地影响,懒惰就会远离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