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导学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20389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石吟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化石吟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化石吟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石吟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石吟导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化石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2、 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语言。3、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胡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2、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3、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第一课时一、 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骸骨( )潜行( )葱茏( )卓越( )裹藏( ) 档案( ) 猛犸( ) 潜行( ) 2、解释下列词语。 骸骨: 葱茏: 卓越: 奇幻: 海枯石烂: 二、整体感知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诗人通

2、过这一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大自然的神奇、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2、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清分别概括大意。第一层(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出化石,讲述奇妙故事。第二层(36节):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展现化石的生命档案。第三层(7节): 呼应前文,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2、 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第二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最后一节“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照应第二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最后一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这样有放有收,是

3、全诗结构完整。三、深层探究1、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气息,为你是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这一句话?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从远古时代开始,无论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经过多少时间,都阻挡不了生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 第二课时一、语言品析诗人在本诗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本诗有强烈的韵律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美的享受。清认真品析下里下列诗句。1、

4、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冰冷”二字体现了古生物的骸骨在常人眼里只不过毫无价值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不起眼的事物,在科学家的眼中,它们却在静静的诉说着“平凡的真理”。“平凡”二字更体现了这种真理的无可置疑性。2、 时光在你脸上刻上道道皱纹。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化石比作人的脸,脸上的“皱纹”就成了地球古生物的档案;“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无论多久远,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3、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运用连续不断的疑问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

5、面也打开了读者的思维之门,引起读者去想象远古神秘的世界和倾听神奇故事的兴趣,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4、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扎实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转入了现实,有种的赞叹大自然,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二、写法探究1、 本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化石看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的“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2、 第二节诗的两个问题与第一节诗的四个问题在内容上有什么变化?第一节诗的四个问题,是问为什么这些古生物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感叹变化之大,是从古今对比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而第二节诗却是由眼前的化石想象到古生物时代。想了解这些古生物的世界,突发奇想,显然化石说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