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門教授習定論》講記(未定稿)(惠敏法師).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202896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163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門教授習定論》講記(未定稿)(惠敏法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六門教授習定論》講記(未定稿)(惠敏法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六門教授習定論》講記(未定稿)(惠敏法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六門教授習定論》講記(未定稿)(惠敏法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六門教授習定論》講記(未定稿)(惠敏法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門教授習定論》講記(未定稿)(惠敏法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門教授習定論》講記(未定稿)(惠敏法師).doc(1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門教授習定論講記(未定稿)(惠敏法師)緒說序六門教授習定論是惠敏赴日深造,學成歸國後,在淨苑所講的第一部論。從1992年9月20日開始,至1993年6月止,固定每週日於於淨苑 念佛會講授。1993年8月21日,又應馬來西亞馬佛青總會及太平佛教會之邀,於第十三屆高級佛學研修班講座,為期一週講授瑜伽行派的修道觀,亦以本論為主要教材。本講記即整理此二次講授之內容而成。六門教授習定論提示在學習和教授禪定時,所須注意的六項要點或過程。本論濃縮許多禪定的重要觀念,在修禪定方面提供很好的參考原則,可說是瑜伽行派修道觀之代表作。本文除以解說六門教授習定論為主之外,亦多處補充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之戒律、禪定等相關

2、資料,在九住心的部分,又補充西藏、印度的調象九過程,以及禪宗的牧牛圖頌。對於如何準確解讀經典,也有費心的解說。我的教學目標我教學的第一個目標是教大家如何準確地解讀佛典。因為這是讓大家深入佛法的第一步。過去大家或許是跟著人老師或師父,或者自己從書上學,但是因為你需要透過人或書來幫你詮釋佛法,所以這個階段還不算是接觸到所謂的第一手資料。因為釋迦牟尼佛所留傳給我們的佛法是在經、律、論三藏,總稱為大藏經裡。假如你沒有能力去閱讀、直接解讀的話,就需要透過中間者幫你解釋、閱 讀。如果總是停留在這個階段的話,不太容易進步,也不太容易了解到許多問題的來龍去脈。因為你所接觸到的算是第二、第三手資料,有的更是展轉

3、經過很多老師 才教到你。到底它是對是錯,或者它真正的背景如何,它為何這麼說?實在很難有能力去檢證它。所以,真正想要深入佛法的話,非得設法盡量接觸第一手資料,學 術用語稱為解讀原典,解讀最根本的典籍,如此你才能學到他為何會這麼想的原因。好比你向別人買魚來吃,不如去學捕魚的技術一樣。學會了捕魚的技術之後,才能永遠不愁沒有魚吃,用買的話則很有限,今天買、明天還要再買。所以,學會如何解讀原典,這是深入佛法的關鍵。比如這位法師根據佛典的基本資料,而有獨特的解釋方法,這是很好的。但是你如何了解它背後的材料與理路?這很重要。因為由這點可看出他為何能這麼做? 雖然他自有獨特的體會、見地,這是很好的,但是你會發

4、覺,不一定要這麼做,你也可以換個角度,調整理路,形成另外一個講法;或者換個角度,再加上新的材 料,又可形成第三種看法。如此學起來就很活,就能活用,你也敢用,因為你知道這個東西的背後是什麼材料與理路。好比我桌上的這台電腦,我只是一個使用者,我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可是一位電腦工程師或程式設計師,他知道它是怎麼來的,他可以把軟體或硬體加以改造成適合他使用。所以如何解讀原始資料、第一手資料,這是大家在學佛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突破點。我們現在所解讀到的是漢譯藏經,若將初步階段定在俗稱的大藏經的話,諸位可能大多是停留在大藏經之前的階段,也就是看他人所詮釋過、整理過的,導引入門的書。但是因為漢譯的佛典還是從

5、梵語或巴利語翻譯過來的,所以假如走原典路線,追溯到原典的話,進一步要求必須探究原先所翻譯的語言是什麼。 在翻譯的過程中,是否有什麼變化,或者是否有譯者獨特的用意。因此,原典深入,最後必須懂得梵語、巴利語。此外,還有一些是譯自梵語的西藏語的藏經,它與漢譯是同等的地位。為何要這樣要求呢?因為我們是透過漢譯的語言去了解釋迦牟尼佛,所以當我們進一步懂得梵語時,在語言上會更接近釋迦牟尼佛的思想。這是講原典的要求。但是也並不是說,不懂得梵語,或者深奧語文的人,就無法了解佛教。因為從整個佛法來看,除了原典的要求之外,另外還有一個要求:掌握原點佛法的根本 精神,這就不容易了。因為有些學者或許懂得許多語文,可是

6、他並沒辦法掌握到釋迦牟尼佛的根本精神。這並不是完全靠語文就有辦法解決的,還必須靠發心、 修行、體驗,過去的善根、今世的精進,才能掌握釋迦牟尼佛教法真正的意義。舉個極端的例子,六祖惠能不識字,可能連閱讀漢譯佛典都成問題,因為他不是走這條路線,所以他對三皈依、戒定慧的解釋都和傳統的不一樣。可是因為他抓住了原點根本精神,所以可以成為一代祖師。他從原點獨創出自己的風格,這是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次最基本的一個教學目標是,如何帶領大家很準確的解讀漢譯佛典。我想這是第一步,至於下一步的思惟、修行,就要靠個人了。不過,第一步很重要,若不 能準確地解讀佛典,對初學者不一定有好處,除非你另外變成祖師,自然不在

7、話下。不過,一般正常的學習步驟,還是按部就班比較好。(講於 1993.8.21,馬來西亞太平,高級佛學研修班講座:瑜伽行派的修道觀)六門教授習定論全文總標六門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習世定及出世定,速能捨離諸煩惱故,述此方便。頌曰:求脫者、積集,於住勤修習,得三圓滿已,有依修定人。釋曰:此初一頌總標六門。(1)言求脫者,謂是求解脫人。(2)積集者,謂能積集勝行資糧。(3)於住勤修習者,於所緣處令心善住,名之為定。由不散亂不動搖 故。問:云何修習?謂:(4)得三圓滿已,有依修定人。圓滿有三。一、師資圓滿。二、所緣圓滿。三、作意圓滿。(5)有依謂是三定。一、有尋有伺定。二、無尋唯伺定。三、無尋無伺定。

8、修定人者,謂能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若人能於解脫起(1)願樂心,復曾(2)積集解脫資糧,(3)心依於定,(4)有師資等三而為依止;(5)有依修習,由習定故,(6)能獲世間諸福及以殊勝圓滿之果。先作如是安立次第,故名總標。第一門:求脫者頌曰: 於三乘樂脫,名求解脫人,二種障全除,斯名為解脫。02應知執受識,是二障體性,惑種一切種,由能縛二人。03已除煩惱障,習氣未蠲除,此謂聲聞乘,餘唯佛能斷。04若彼惑雖無,作儀如有惑,是習氣前生,若除便異此。05釋曰:此之四頌釋求解脫者,謂於聲聞乘等有差別故。於三乘中,心樂解脫,名求解脫。云何解脫?二種障全除,斯名為解脫。何者是二障,除之名脫?應知執受識,是二障

9、體性。識者即是阿賴耶識,執受者是依止義,謂是煩惱、所知二障體性。此復云何?惑種即是煩惱障自性,一切種即是所知障自性。又一切種者,即是二障種子,能縛二人。煩惱障種子能縛聲聞,一切種子能縛菩薩,由與聲聞、菩薩為繫縛故。云何此二解脫差別?謂聲聞人習氣未除,斷煩惱障而證解脫;唯佛世尊,能總除故。云何習氣?彼惑雖無,所作形儀如有惑者,是名習氣。此中應言,若惑雖無,令彼作相如有惑者。此言作儀如有惑者,即是於因說果名故。彼謂聲聞獨覺。未知此是誰之習氣?謂是前生所有串習之事,尚有餘氣,今雖惑盡,所為相狀,似染形儀,名為習氣。若能除斷,與此不同。應云若彼習皆無,不作儀如惑。第二門:積集頌曰:種植諸善根、無疑、除

10、熱惱,於法流清淨,是名為積集。06能持、樂聽法,善除其二見,但聞心喜足,是四事應知。07釋曰:此之二頌釋積集義。如經中說:此人先應修習多聞,復聽正法,諸見熱惱已正蠲除,心之蓋纏能正降伏。依此文義。故說初頌。云何積集所有善根?謂能持正法故。以此為先,令其信等善法增故。云何無疑?謂樂聽法故。由知法故,已生、未生所有疑惑,悉能除滅。云何除熱惱?謂除二見故。二見云何?一者、欲令他識知見,二者、自起高舉見。謂作是念:如何令他得知,我是具德之人,是則名為令他識見。依此見故,自欲高舉,名自高見。此二能令心焦熱故,名為熱惱。云何法流清淨?謂能除遣但聞法時心生喜足故。上之除字,流入於此。於法流清淨者,謂聽法時,

11、心無散亂,相續而流,心清淨故,蓋纏止息。若聽法無厭,更能進思,勤修不息,方得名為法流清淨。當知此據聞、思、修位,如次應知。第三門:於住勤修習次有十六頌,釋於住勤修習。初一總標,餘是別釋。頌曰:(1)所緣及(2)自體,(3)差別并(4)作意,(5)心亂(6)住資糧,(7)修定出離果。08言所緣者,有其三種。外上及以內,此三所緣生,應知住有三,自體心無亂。09釋曰:言三種者。一、外緣。二、上緣。三、內緣。外緣謂白骨等觀所現影像,是初學境界。上緣謂未至定緣靜等相。內緣謂從其意言所現5a01之相為所緣境。自體謂是心無亂相,名之為住。心無亂者,於外等處三種緣時,隨其所緣,心無動亂。頌曰: 第一住相應,定

12、心者能見,於境無移念,相續是明人。10第二住相應,厭離心寂靜,專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11第三住相應,於前境凝住,定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12釋曰:此之三頌,如其次第,配外、上、內。言於境無移念者,謂於餘境,心無散亂,故名無移。相續者,堅守持心,令不斷絕。言明人者,或因自思,或從他教,於靜慮法而起加行,是謂明人。應知如次是隨法行及隨信行種性。言厭離心寂靜,專意無移念者,謂於其境,生厭離心。前唯觀境,未能生厭,今時專注,心生厭離而不散動。於前境凝住者,謂於意言所現之境,緣此境時,其心凝定,故云定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頌曰: (1)堅執及(2)正流,并(3)覆審其意,(4)轉得(5)心歡喜,(6)

13、對治品生時。13(7)惑生能息除,(8)加行常無間,(9)能行任運道,不散九應知。14釋曰:於彼住中,差別有九。謂最初住、正念住、覆審住、後別住、調柔住、寂靜住、降伏住、功用住、任運住。 此等並依阿笈摩經,隨句次第而為修習。若於最初,學緣境時,其心堅執,名最初住。次於後時,令其正念,流注不斷,名正念住。若依託5b01此,有亂心生,更覆審察,緣境而住,名為覆審住。次於後時,轉得差別,名後別住。次於後時,對治生起,心得自在,生歡喜時,名調柔住。於此喜愛,以無愛心,對治生時,無所愛樂,其心安靜,名寂靜住。次於後時,所有已生、未生重障煩惱,為降伏故,名降伏住。次於後時,以加行心,於所緣境,無間隨轉,一

14、緣而住,名為功用住。次於後時,於所緣境,心無加行,任運隨流,無間入定,緣串習道,名任運住。此之九種心不流散,名之為住。應知以此不散之言,與堅執等皆相配屬。頌曰:勵力并有隙,有用及無用,此中一六二,四作意應知。15謂外內邪緣,粗重并作意,此亂心有五,與定者相違。16於彼住心緣,不靜外散亂,掉沈心味著,內散亂應知。17應識邪緣相,謂思親族等,生二種我執,是名粗重亂。18見前境分明,分別觀其相,是作意散亂,異斯唯念心。19於作意亂中,復有其亂相,於乘及靜慮,初二應除遣。20釋曰:應知作意,有其四種。一、勵力荷負作意。二、有間荷負作意。三、有功用荷負作意。四、無功用荷負作意。此中堅執不散,是勵力荷負作意,初用功力而荷負故。次正流等六種不散,是有間荷負作意,中間數有亂心起故。無間加行,是有功用行荷負作意。入串習道,是無功用行荷負作意。如是攝已,謂一六二,應知即是四種作意。又心散亂,有其五種。一、外心散亂。二、內心散亂。三、邪緣心散亂。四、粗重心散亂。五、作意心散亂。外心散亂者,於住心境起緣之時,遂緣餘事,心流散故。內心散亂者,謂掉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