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要点.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715985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要点.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为何说本文的看法是孟子“德政”主张的详细表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浏览题在时节、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中间,孟子以为人和事最重要的,也就是要博得民心,博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向主张的“德政”。因此孟子从“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1开篇作者以为决定战争输赢的要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质上就是在说他的“德政”主张。时节、地利、人和。人和最重要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睁开论证的?8中心论点既然已获得了论证的状况下,为何还要写“故曰,战必胜矣”?这样写是在前面阐述的基础长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进而全面表现

2、了孟子中心论点是“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拥有广泛意义。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取胜的首要条件,其次,“得道”实质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势不可以当;失人心由此逐层睁开,用归纳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时节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时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此,最后一句绝非剩余的闲笔。而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说了然“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9.应当如何对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照,自然导

3、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重申指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顺乎民心,这一看法,不单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拥有进步性,反应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成效?,其见高见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关于我们今日办妥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运用了两重否认的排比句,起必定、增强语言气概的作用,极言防守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胜。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以防止地使他的这一看法带有时代的限制性。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4、以兵革之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三个句子的次序可否改变?有什么作用?10联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案例来证明这个看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说实行德政的君主会获得宽泛的拥戴,不可以德政的君主则会失掉民心。周文王排比。和商纣王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不可以,从“域民”到“固国”到“威天下”是治国的次序,一定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以人民拥戴,贤士归心,为以后周朝商而立确立了基础。商纣王固然天资矫捷,“材力过人”,却不可以仁政,赋税沉重,以酷刑伤害臣民,最后孤家寡人,

5、断送了商代。这几句从反面推论,再次重申地利的不足恃,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依赖人和,增强了文11、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章气概,有说服力。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层,直截了当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时节5. 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作用?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运用对照的手法,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结果进行对照,点明文章的要旨。要“得道”。全文牢牢环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实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6“人和”与

6、下文的“道”是什么关系?(2)谈论中运用排比、对照等手法,使文章气概恢宏,笔酣墨畅,构造周密。“道”即指德政。“得道”就是实行德政。实行德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基础知识一、累积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2)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常用于把事情交给他人去办,任命或推诿等。去:古义:走开;今义:往、到,到去)3)是时节不如地利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界线。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7、今义:常用义为“领土”或某种范围,境城、音域等。)5)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家属,包含父系家属和母系家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6)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池塘。)3一词多义亲戚畔之(代词,他。)泉香而酒洌(表并列而且)之三里之城(助词,的。)而夫环而攻之(表修饰着、地)寡助之至(动词,到)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地利不如人和(有益)以利以天下之所顺(用)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4.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稳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8、)5.要点词语:城:内城。郭:外城。环:围。是:这。夫(fu):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谈论。必:必定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坚:牢固。利:尖利,锋利。粟:粮食。委:放弃。去:走开。以:依赖,依赖。寡:少。之,到。至:极点。“畔”:同“叛”,背叛。6.文学知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有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被尊为儒学经典,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与论语同样,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论语的文字简洁委婉,孟子却有很多长篇大论,气吞河山,谈论尖利,机智而雄

9、辩。二、运用翻译句子1.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益于作战的天气、季节,比不上有益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益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利于作战的人心团结。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周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可以取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时节者矣,但是不胜者,是时节不如地利也。四周包围攻打它,必定是获得有益于作战的天气、季节的条件,但是不可以取胜,这是由于利于作战的天气、季节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呀。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优良,粮

10、食供应也非不充分,但是人们却弃城而逃,是由于利于作战的地理局势不如人心团结。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因此说,令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地方去,不可以只靠划定的界限,稳固国防不可以靠河山的险峻,震慑天下不可以靠武力的强盛。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获得道义的人好多人帮助他,失掉道义的人极少人帮助他。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家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君王,因此君子不战则已,战就必定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