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程管理和开发(紫金镇小学)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153814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课程管理和开发(紫金镇小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强课程管理和开发(紫金镇小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加强课程管理和开发(紫金镇小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加强课程管理和开发(紫金镇小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强课程管理和开发(紫金镇小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课程管理和开发(紫金镇小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课程管理和开发构建校本特色课程体系2007-9-2615:11:35发送人:紫金镇小加强课程管理和开发构建校本特色课程体系谷城县紫金镇小学新课程计划与以前国家颁布的所有课程计划相比,突出的区别就在于首次明确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概念。这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个概念上的变化,更应看成是课程管理指导思想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国家改变了原来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给予地方和学校较大的课程管理和开发空间,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当前学校实施新课程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有课程计划只有到学校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2、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对于确保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在课程管理中有两个重要职能,一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就当前学校实际情况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难于实现。几年来,我校根据湖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意见、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在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现将我校的主要做法和成绩汇报如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

3、容。对于语文教学,我校明确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1)规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加强识字、写字和词语积累。低、中、高年级分别练习用铅笔、圆珠笔、钢笔写字、作业,并注意衔接过渡。重视教给学生正确规范的用笔方法和笔画顺序、间架结构、字体美感。中高年级鼓励使用行楷作业,各年级都要开展毛笔字教学,语文教师每学期用于写字教学的时间不少于8课时。(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定时开放图书室,课外阅读篇目达到新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从三年级开始,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报纸和文学作品。开展记日记、缩写、改写、仿写、写读后感以及句段抄写积累等写作训练,每周应用写作不少于1篇。(3)要从生活中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时时处处都

4、在从报纸、电视、杂志上接受文字或文学信息,现实生活中凡有文字的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这些鲜活而有生命的学习材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大胆将它们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既接受语文知识,又接受现代思想观念和现代生活时尚熏陶。(4)增强语文课程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和想的、说的、做的东西是丰富多彩的;提倡、鼓励、赞许、理解学生去听、去说、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尊重学生创作活动,并对学生创作提供指导。二、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构建系列化德育课程。我校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以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全面提

5、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开发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道德认识、道德表现和行为习惯的德育内容,充分挖掘各学科德育资源,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讲求方法、注重实效。(1)以“主题月、训练周”为形式载体,全学年形成六大教育主题,18项训练内容。具体安排见下表:时间 教育主题 训练项目 检阅形式9至10月 养成教育月 校纪校规训练、社会法律教育、公共安全教育 社会公德、法规、规范知识竞赛10至11月 爱国主义主题月 国情与时政、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时代英模教育 社会调查研究、作文朗诵赛11至12月 文化艺术主题月 科普教育、文化教育、创新教育 文化艺术周活动2至3月 环保主题月 爱

6、护校园、卫生保洁、社区实践、环保教育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3至4月 劳动主题月 五爱教育、市场经济启蒙教育、孝悌教育 评选采茶能手5至6月 理想信念主题月 理想教育、立志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竞争教育 “六一”我们的节日综艺活动(2)重视各学科思想品德渗透。全体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子,对学生进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伟大民族精神教育。鼓励并倡导全体教师收集、编写对学生思想品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由学校结集编撰校本德育教材。(3)发挥学校领导干部在学生品德和行为教育中起带头和示范作用。不论分工职责如何,都要时时处处监管学生,用自己的知识、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

7、生,要带头讲公德、讲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为师师表。值周期间更应全天候跟踪管理学生。坚持升降国旗和国旗下讲话制度,认真撰写国旗下讲话稿。每周一次讲话,让学生认识一个历史人物、了解一个历史事件、记住一个历史故事。(4)依托少先队组织,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努力把少先队组织建设成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阵地。少先大队要围绕学校“主题月、训练周”创设各种特色鲜明的活动,引导各中队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班队教育,每次班队会要有完整的活动设计方案。少先队要协助学校办好校园广播,充分发挥学校舆论喉舌作用。广播室要在每个主题月活动中,组织广播征文活动,引导师生

8、撰写相关文章,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大队部每月要组织一次大型的活动,以检阅各中队“主题月、训练周”教育成效。还要聘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担任校外辅导员,举办事迹报告会。每学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动员部分学生自愿组成夏令营,开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城市景点游、与城市孩子手拉手活动。各班中队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的诞辰和纪念日以及党和国家经历的重大事件日,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举行讨论会、辩论会。各个班级中队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查。如参观工厂、农场、林场、义务清洁街道、敬老助残、游览、拉练等。三、整合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9、内容,统筹编排成校本课程。地方与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综合课程和经验课程,目的是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及社会实践。因此,我校地方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安排是:一二年级每周有节地方和校本课程,结合我校实际,开设:童话故事与卡通人物欣赏:由语文教

10、师负责组织教学。教师通过指导阅读中外名著、童话故事和欣赏电视卡通人物,进行听、说综合训练,师生共同围绕童话和卡通人物进行讨论、创设更多情节内容,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学与生活:由数学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称一称、数一数、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认识事物的空间形象和数量关系,感知实际物体的轻重、长短、大小等,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并学习制作简易的数学学具。形体舞蹈:由音乐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对幼儿进行肢体柔韧性和力量美感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四肢灵活、协调,增强肌肉力量,能完成基本的劈、弯、翻、转动作,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能在音乐节奏中完成简单舞蹈。手工劳动:由美术教师

11、组织教学。结合寄宿生活,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技巧,达到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进行泥塑、折纸、剪纸、粘贴等,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三至六年级每周有节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开设:班队会由班主任负责组织。主要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主题教育周、道德实践及班级文体竞赛。信息技术教育由计算机教师负责组织。主要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学习,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能在网络上查找学习资料。文化鉴赏由语文教师负责。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当代文化。三四年级主要通过收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广泛的精美短文、小说、散文及报刊杂志文章,进行学习,展开讨论,搜集相关知

12、识链接。形成网状知识结构;开展硬笔字、毛笔字书法教学,积累并抄写好词好句。五六年级主要突出阅读欣赏和文学创作。艺术实践活动由音乐、美术教师负责。三四年级艺术活动突出歌咏和素描,主要指导学生学习发声和演唱技巧,能在乐器或曲子配合下,运用简单的艺术表现方法演唱歌曲;初步掌握花鸟人物特征及素描方法,能独立构思简单的记忆画;五六年级主要学习1-2种器乐演奏和写生创作,能单独演奏或合奏简单的乐曲,能创作表达一定场景情境的想象画。体育实践活动由体育教师负责。主要进行体育达标训练和单项体育竞技训练,在一二年级形体训练的基础上,突出体操教学特色。能在平衡木、跳马、单双杠、吊环上完成简单的动作。组建体育校队,形成一至二项传统体育项目。科技实践活动由科学(自然)教师负责。主要进行种植、养殖、气象观测、天象观测、科技参观活动。学习使用工具对废旧物进行简单拼装、焊接、设计等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