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6课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课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133195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6课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6课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6课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6课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6课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6课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6课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课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语文教学资料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5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举为一D百有余年矣2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B“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将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

2、的原因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铦:锋利B非亢九国之师也 亢:抵抗C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见D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施:施行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然秦以区区之地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5下列语句中,对“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北收要害之郡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焚百家之言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而迁徙之徒也A/B/C/D/二、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11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

3、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4、。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奋六世之余烈烈:威烈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护城河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著作D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使退却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以为桂林、象郡以愚黔首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自以为关中之固A和相同,和不同B和不同,和相同C和相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为天下笑者,何也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俯首系颈,委命下吏D收

5、天下之兵,聚之咸阳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B沛公欲王关中C瓮牖绳枢之子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0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本段文字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C从这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来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D这段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分)译文:_(2)良将劲弩,而守

6、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分)译文:_三、类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215题。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

7、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

8、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责怪B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遮挡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掉转D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佐:帮助13下列语句分成四组,全都是苏辙认为六国应有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2分)()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以四无事之国,

9、佐当寇之韩、魏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A BC D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为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B“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作铺垫,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C“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比喻是上述论点的推论和深化。D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

10、略战争表示愤怒指责。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3分)译文:_(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3分)译文:_四、语言运用(7分)16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3分)过秦论叙写了秦灭亡的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的建议,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和谐文化发挥了重

11、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答:_17下面这幅公益广告图片意在告诉人们“水”的重要性,试从构思和立意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解析】1AB项“景”通“影”。C项“从”通“纵”。D项“有”通“又”。2B作者写作本文是劝说汉文帝即当世统治者的,因此“后世”不妥。3B亢:高,强4D“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为山东省。5C“之”字的用法依次为: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示代词,这些/动词,到。6A烈:功业7B中的“以”,介词,把;中的“以”,介词,用来。中的“固”都是“坚固”。8AA项是被动句式,B、C、D三项都是陈述句式。9DA、B、C三项中的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只有D项中的“小”“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0C他采取的措施并不是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而是加速了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