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写作过程论.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128757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编写作过程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编写作过程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三编写作过程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三编写作过程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三编写作过程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编写作过程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编写作过程论.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编 写作过程论第一章 材料的采集第一节 材料及其相关的概念一:材料的含义材料是作者为了一定的写作目的而采集、积累以及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客观事物和事理,诸如人物、事件、景物、数据、引语等等。采集材料是写作第一个环节。二: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概念1、 素材是指作者收集并准备用于写作但还没有整理、加工的原始材料。2、 题材是指经过作者的分析、筛选、整理、改造之后,才能写进文章中去。3、 素材和题材的概念,主要用于文学创作,是文学写作的特定的概念,实用文章写作一般不用这两个概念。这是因为,实用写作要求事实的真实性,它的价值建立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之上,在写作中,作者可以对材料进行取舍、整理,但不能改变材料

2、本身。第二节 采集材料的意义一:材料是作者形成思想、认识、情感的前提作者定文章的目的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而他将要在一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认识、情感不是与生俱来或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他每时每刻所感受到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来源于他所接触、了解到的各种事实现象和理论知识,亦即材料。材料是促使作者产生思想、认识、情感的土壤,是作者形成思想、认识、情感的前提。二:材料是引起创作冲动的契机人的写作个体户和冲动和他的生活状态关系密切。当人在生活过程中,受到某些特别的人、事、景、物等的刺激、触动,引起感情的激荡起伏,往往会产生写作的欲望。三: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表现主题的支柱材料促进作者产生了

3、思想、认识、情感,在这些思想、认识、情感的基础上,作者朝某一个方向作进一步的开掘、深化,由此形成某篇文章的主题,因此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第三节 采集材料的途径一:观察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感官功能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认知的一种摄取信息的活动。它是认识生活、采集材料最基础、最初始的行为。1、 观察的种类A科学观察着力于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它以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为目的。B艺术观察着力于现实世界的各种美的现象和关系,它以发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美为目的。2、 如何进行观察A观察者要开放五官,全面观察B观察者要细致入微,观察到位C观察时要运用恰当的观察办法:定点观察、动

4、点观察、比较观察3、 观察笔记:观察者要不准备一个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记录观察所得。二:调查调查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了解的一种采集材料的方法。是另一种是采集材料的手段。1、 调查的特点A调查所提的信息兼有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的特性。B调查是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交流为主要采集方式。2、 调查的方法:访谈法、调查表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3、 调查的基本步骤A确定调查对象B认真拟订调查计划C编制调查方案,包括调查表、问卷、观察记录表和访谈提纲等。D就是实施调查E整理调查材料三:阅读阅读是通过视觉从书面材料中来摄取信息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间接获得材料的方

5、法。1、 阅读的类型:专题性阅读和日常性阅读2、 阅读的方法:精读、略读(跳读和浏览)、速读、诵读3、 读书笔记:索引式、批注式、提要式、心得式。第四节 材料的运用一:材料的选择准确、恰当地选择、运用材料,是顺利地体现内容、表达主题的关键环节。1、 选择能表现主题的材料2、 选择真实的材料3、 选择典型的材料4、 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材料的安排1、 材料的顺序要恰当2、 材料的详略要得当3、 材料与观点相统一第二章 主题的确立第一节 主题的含义及其形成一:主题的含义主题的含义就是作者在发表主张、说明问题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基本意思或中心思想。二:主题的形成1、 从作者的生活经验中

6、产生2、 作者通过必要的调查研究,从所得材料中分析、归纳而产生。第二节 主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主题是文章等的灵魂和统帅虽然题材多种多样,作者的构思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只要紧紧围绕主题选材,那么,文章就有了灵魂和统帅,就能达到在行文时既变化自如又使全篇浑然一体、主题鲜明突出的效果。二:主题决定文章的价值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其根本就在于其主题是否深刻。衡量一篇文章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深远的意义。第三节 基本主题的基本要求一:主题要正确:是确立文章主题的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对文章思想性和审美价值最起码的要求。二:主题要鲜明:是指一篇文章的观点要明确,作者的态度要

7、明确。三:主题要集中:是指一篇文章的思想可以丰富,但主题必须集中,一篇文章的材料可以广泛,但必须用主题来管束和统帅。四:主题要深刻:是指文章等要准确地揭示客观本质和发展规律,要善于尾气事物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五:主题要新颖:是指所确定的主题要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力求新鲜独特,不落俗套,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启示。第四节 主题的提炼一:提炼主题必须从全部材料,揭示其本质意义材料是提炼主题的基础。只有掌握大量的材料,立足从全部材料中去提炼主题才容易提炼。二:提炼主题必须体现时代精神,揭示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主题的现实意义,是指提炼的主题能为现实服务。三:提炼主题必须选取新的角度,开掘出新颖且具独创意义的主

8、题。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要有新鲜感觉和独创性,而不能简单重复前人的思想。第三章 结构的安排第一节 结构的含义一:什么是结构其一,结构指文章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形式上的统一,这时的结构是一个名词;若干,结构指安排结构的过程,即以各种手段组织文章内容,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这里的结构是一个动词。1、 结构指文章内在联系的统一:文章的外在形式是可见的,如标题、开头、结尾、段落、线索等,这是外部结构 ;文章的内在联系是深藏的,如逻辑条理、意念脉络、情调氛围等,这是内部结构。2、 结构指安排结构的过程:结构的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用过渡、照应、抑扬、穿插等手段,

9、有主次、有步骤地对材料进行组织安排,使原本零碎的松散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二:结构的基本要素1、 开头与结尾2、 层次与段落3、 主次与详略4、 过渡与照应5、 脉络与线索三:构思构思是酝酿、设计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浮想联翩、深思熟虑、和收束定型。第二节 结构的原则和要求一:安排结构的原则1、 结构要反映写作对象的规律:指写作对象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也是谋篇布局的最根本的依据。A记叙性文章:表现写作对象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结构安排中,要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顺序,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事情的开端、发展和结局。B议论性文章:分析问题,或是探究矛盾形成的原因,或是寻求

10、解决矛盾的途径,在结构安排过程中,要符合人们一般规律,由表及里,由现象而本质,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来结构文章。C说明性文章:是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基本要求是“说清楚”也就是说,要让人看过之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写作顺序:引出说明对象、阐释说明对象、总结说明对象。D抒情性文章:按照感情变化或是心理变化的规律来安排结构。2、 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结构一篇文章绝不能简单地复制写作对象固有的结构形态,而是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富有创造性地加以巧妙安排。A先扬后抑 B先抑后扬 C双线发展3、

11、 结构要适应文章体裁的特点4、 结构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A从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文化素养等角度,读者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群体,不同的读者群,对于文章结构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B从审美的角度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的欣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读者对文章的要求,除了内容上的更新、主题上的创新,结构也要求有所改变。二:安排结构的要求:A完整 B连贯 C匀称 D严密 E灵活第三节 安排结构的几个环节一:开头与结尾1、 开头的方法:开门见山,揭示全文主题;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目的;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设置悬念,突出主要矛盾;描写环境,展开背景;反悔感情,渲染整体气氛;单刀直入,直接发表言论;巧用名言,引出深刻

12、道理。开头的误区:拐弯抹角、突兀而起、弄巧成拙。2、 结尾的方法: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篇末点题,首尾呼应 ;抒发情感,激励读者;形象议论,深化主题 ;饱蕴哲理,发人深思 ;含蓄委婉,余味无穷。结尾的误区:拖泥带水、潦草收场,装腔作势。二:层次与段落1、 层次的安排:并列式,递进式,混合式。2、 段落的划分:保持段意的单一,保持段意的完整,保持段长的适度。三:主次与详略1、 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2、 根据材料的典型3、 根据所用文体的性质四:过渡与照应1、 过渡: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要的过渡可以使结构更严谨,也可以强化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有三种形式:过渡段,过渡句,关联词语2、 照应:

13、不但能够使文章结构更紧凑,而且能使层次更分明,还能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有三种形式:内容与标题照应,行文中相互照应,结尾与开头照应。五:脉络与线索:线索一般来讲是可见的、显性的、有迹可寻的。线索与脉络是表与里、显与隐、浅与深的相对应的关系,它们常常交织着贯通整个文章,起着结构上的凝聚作用。第四章 表达方式的运用第一节 叙述一:叙述的概念叙述,文章的表达方式之一。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表述也来,就是叙述。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二:叙述的种类1、 按叙述的节奏快慢划分,有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2、 按叙述的角度划分,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个人

14、称叙述。3、 按叙述的具体方法划分,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四种。注: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倒叙:是指先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最突出的片断放在前面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叙述。(造成悬念,抓住读者;强调效果,突出主题)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把叙述的线索暂时中断一下,插进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事件的叙述,插叙结束后,文章仍然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来。平叙:也叫分叙,是指对同一时间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进行叙述。三:叙述的特点1、 叙述事件的条理性2、 叙述线索的清晰性3、 叙述节奏的灵活性第二节 描写一:描写的概念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

15、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描写的内容:人、事、物、景。要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事则如历其事。写景写物则如临其境。二:描写的种类1、 根据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 细节描写2、根据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一种情况是借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来写作品中的另外一个人物。另一种情况是通过作品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表现和反应来写作品的另外一个人物。3、根据描写的方法:细描:对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亦称工笔。文字绚丽,色彩斑斓,笔触细腻,眉须毕现,常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达到描绘的形象。 白描:不尚修饰,以质朴的文字,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描写对象的形象。三:描写的特点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