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12155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见梁襄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孟子见梁襄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孟子见梁襄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孟子见梁襄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孟子见梁襄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见梁襄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见梁襄王.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见梁襄王教案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练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卒然(c) 沛然(pi) 嗜杀(sh) 枯槁(go) 恶乎定(w)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四解释下列词语:出,语人曰 语:告诉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如有不嗜杀人者

2、 如:如果 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一A谁能一之 统一B用心一也 专一C一鼓作气 第一次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就A由水之就下也 往B金就砺则利 靠近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六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3既然梁襄王

3、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

4、?(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十课外阅读: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提

5、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十一课外作业: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孟子见梁襄王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

6、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同步达纲练习】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3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

7、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

8、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访之于勋 访:询问B而诣勋求谢 诣:到去C勋被三创 被:覆盖D乃以兵捍众曰 捍:抵挡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 B或劝勋可因

9、此报隙C羌精骑夹攻之急 D有诏穷案,威震京师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B.鹄从其言 余嘉其能行古道C. 众相视而惊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D. 幸于皇太子 故燕王欲结于君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苏正和有私仇,但能公正地劝告梁鹄,使梁鹄不杀苏正和。B北地羌胡侵拢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敌打败,困境中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C盖勋任汉阳太守,采取有效的方法救济饥民,带头拿出自家粮食,救活了千余人。任京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因而遭到报复。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盖勋不怕得罪这三个有权势的人,敢冒生命危险而绝不这样做。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1卒,通“猝”,突然。2由,通“犹”,犹如,好像。3说,通“悦”,喜悦,高兴。二、4C5B6A7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