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王安石变法.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119932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王安石变法.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宋社会积贫

2、积弱的根源及表现,并从中总结出改革的原因。逐渐形成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政策因素对一国政治的巨大影响。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变法的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

3、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教学流程】投影:问:国库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投影: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项目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4)商税450万贯1975万贯酒税428万贯1710万贯盐税355万贯715万贯总计1233万贯4400万贯问:封建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会导致什么后果?答:人民起义-投影:王

4、小波、李顺起义农民起义各朝各代都有,没什么稀奇的。但是王小波、李顺起义跟我们以前熟知的几场起义却有不同。哪里不同呢?投影: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答:中国历史上,一般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期,可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却是发生在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统治时期。为什么北宋的农民起义会这么早爆发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般是由于什么原因爆发的?答:我们发现: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往往容易导致发生农民起义。那么北宋政府有没有采取措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答:没有。北宋王朝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北宋时期农民起义会这么早爆发了。频繁爆发的

5、农民起义说明了北宋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与此同时,北宋还面临着严重的外患。投影: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答: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军权,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政府还把地方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投影:五代十国形势图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呢?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仁宗对西夏用兵,从各路、州、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全国军队总计1259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宋朝统一后,旧官加新官,加上科举取士越来越多,官员不断增加,机构更加庞大。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

6、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讲评学案】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一、变法的原因(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1、出现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2、弊端表现:冗兵: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冗官: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通过科举制和

7、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冗费: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大兴土木,修建寺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每年给辽夏“岁币”。3、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积弱局面1、策略失当: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对夏作

8、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1、原因: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问:面对危机,北宋统治者做了什么尝试呢?结果如何?投影: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提起

9、岳阳楼,我们就会联想到一个人范仲淹,以及他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问:范仲淹“忧”什么?答:“三冗”、“两积”。他是如何尝试解决问题的呢?【讲评学案】(四)揭开序幕“庆历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1、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2、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3、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投影:王安石像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

10、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王安石介绍“拗相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人物形象1、立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2、为官一任,造福一方3、言事书请求变法4、“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幸运的是,王安石遇到的是一个立志有所作为的皇帝宋神宗。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在宋神宗的支

11、持下,王安石掀起了变法的浪潮。请思考: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答:积极开源。【讲评学案】二、变法目的和性质1、时间:1069年。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3、中心:富国(理财)。4、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5、性质:在不触动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三、变法措施(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1、思想和策略:对社会问题认识: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贫困是由于官僚豪强兼并土地和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2、具体举措(商

12、业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农业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内容作用均输法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就近采购。政府物资需求和东南物资供应得到配合;纳税户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节省运费和购价,增加财政收入,也避免囤积居奇。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商贩向市易务缴纳抵押品,可成批赊购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一分利息。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青苗法各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加收20%利息。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免役法废除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办法,改由州县

13、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按照户等高下分派。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克服官僚地主隐产逃税,田赋不均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二)强兵之法内 容作 用将兵法对禁军精简裁并,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各路设置负责操练的将官,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保甲法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保丁操练,夜间维持治安。壮丁

14、受到军事训练并和正规军相参为用,国家养兵费用减少,财政负担减轻。保马法废掉依靠政府的牧马监,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以优惠政策,使民户踊跃养马。节约朝廷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设军器监在开封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产量提高,数量足够十年之用。(三)育才之法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取士,在诗、书、易、周礼、礼记中选一经。作用: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2、改革学校制度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目的)原因:太学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装饰门面的地方,已徒有虚名。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舆论阵地。内容: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作用: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北宋末年仍在太学中流传。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20年之用。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如: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