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的教学设计----黄惠萍老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11602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赤壁赋》的教学设计----黄惠萍老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后赤壁赋》的教学设计----黄惠萍老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后赤壁赋》的教学设计----黄惠萍老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后赤壁赋》的教学设计----黄惠萍老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后赤壁赋》的教学设计----黄惠萍老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赤壁赋》的教学设计----黄惠萍老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赤壁赋》的教学设计----黄惠萍老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语文选修2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黄惠萍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后赤壁赋出自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一书,且位于第四单元的14课。应该说,学生经过前面多篇古代散文的学习,在文言文学习上已具备一定的积累与基础。从另一角度看,相对于苏轼的前赤壁赋而言,后赤壁赋在文言理解上更显浅易懂。再者,本文作为能与古代其他优秀散文相媲美的作品,其优点不在于内容的艰深或辞藻的优美,而在于超尘绝世的思想情感(情感特色)与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表达特色)。正是这两个突出特点,使本文能跻身于宋代美文之列。因此,教授本文时不应过分拘泥于文言词句的逐一解读,而应把教学重心放在“思想情感的领悟与探究”和“语

2、言表达的品鉴与应用”上,才能使本文的教学价值达到最大化。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选修课,其开设的目的在于“在学好必修课的基础上以系列化的形式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诗歌与散文”系列选修课,其课程目标定位在“学生在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据此,结合本文在思想涵蕴与语言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不妨对后赤壁赋的教学目标这样定位:知识与技能层面:导引学生在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思考与领悟文本中复杂的思想情感与人生态度,掌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梦抒怀)的艺术手法;学习文中写景叙事自然生动的语

3、言表达特色,掌握白描、比喻等表达手法与技巧,在“感受与鉴赏”的基础上作一定的应用与拓展。过程与方法层面:强化“一节一主题”的授课思路,每节课重点剖析文章的一方面特色。并以此为线索“化整为零”地融入对重点词句含义的译说,使“基础性、思想性与审美性”三方面教学共进。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解的多元性和探索的合作性,通过加强诵读与设问引导,使学生从中感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情趣,获得审美愉悦,并在逐步深入的小组讨论中,获得对文本个性化的感受与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在剖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人生逆境” 等人生观的深度问题,力求在对文本充分感受与

4、体会的基础上,学会用现代观念去审视文本的思想倾向,并提出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与评价。 在学习文中自然生动的表达特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能力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并在鉴赏文本特色后,作一定的实践运用,从而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总结而言,后赤壁赋这一文本,在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而“三维目标”的细化与落实,正是本文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A.剖析作者情感的发展与内质。通过分析文章1、2段中描写景物的典型句子,以及第三段“道士化鹤”的梦境解说,以及“借景抒情”、“托梦抒怀”等手法的具体分析,逐步挖掘作者面对贬谪逆境时所表现出的超尘绝世的情

5、感内质。B.学习本文自然、生动的语言表达。通过重点讨论三处(写景名句中的白描手法 ,登山过程中准确的动词运用,以及对陡峭山径形象的比喻),归结本文在写景叙事上的语言表达特色。然后以这三类文句为范例,借鉴文章的语言表达手法,应用到课外文句的鉴赏与仿写中,从而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教学难点A引导学生在“感受与鉴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辩证地评价作者复杂的人生态度,以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思维对文本情感价值作出自我个性化的理解。(文本难点)B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古文枯燥感”和“时代距离感”,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诵读、多思考、多讨论、多表达,并以文本为发散起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

6、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授课难点)二教学特色1化整为零,分解传统串译流程。 考虑到文本词句含义浅显,结合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基础,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地突破传统的“文句串译法”,转而以文章的两大特色(情感特色,表达特色)为主线展开。在分析特色的重点词句中渗透文言字词的知识解释。这样处理,既突出了对文本特色的集中学习与透彻掌握,也不会造成文言基础的缺失。2一节一主题,提升课堂突破能力。本文预设课时两节。第一课时教学主题定位为“感受作者情感,评价人生态度”。通过由浅入深、逐层剖析作者被贬后的思想感情发展轨迹,以及用现代观念客观评价其人生观,引导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感受,思考,领悟”的目标。

7、第二课时教学的主题定位为“分析语言手法,鉴赏表达特色”。抓住文中多处自然生动的语言特色句子,以语言表达的相关手法为载体,通过“鉴赏,拓展,应用”实现对语言表达的品赏与拓展目标。3淡化结论,突出讨论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淡化对专业术语的结论性介绍,而强化结论源来的分析过程,强调在老师的导引和设问下,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品赏,探究,从而达到对专业术语内涵的本质性理解与内化。“引学生想,让学生答,导学生用”是本文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举措。4以文为源,反思自我回归应用。学生普遍反映文言文脱离现代,远离生活,学起来有费力感和距离感。为了克服这一教学盲点,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两个环节。一

8、个是第一课时,在感受领悟作者面对逆境复杂的人生态度后,加入了“学生辩证评价作者人生观,联系生活实际,反思自己应如何正确面对人生逆境”这一讨论活动,使文章的思想态度与学生的人生观建构在文本的学习中产生交点,从而实现古代文本精神向现代自我反思的迁移。另一环节是在第二课时。在品鉴文本的表达手法及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相关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等反馈形式,开阔语文应用视野,使文本特色与现代语言表达需要相互链接,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应用拓展延伸。这两个环节的设置,目标在于“以文为载体,使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个体自我、与现代语言的发展需要相钩连”,有效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距离感与被动感。三教法、学法结合选修课

9、程的目标设置,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能力、对作者的生平和作品风格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教学思想主要定位于“引导学生感受,思考,鉴赏与应用”。其中第一课时集中探讨作品的思想情感,反思自己的逆境情商;第二课时重心在语言表达特色的鉴赏与应用。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1始终贯穿“诵读法”。本文骈散结合,声韵和美,诗情画意,节奏富于变化,十分适合通过朗读来深入领会其思想情感与语言特点。因此,教学设计上应始终贯穿课文朗读,坚持“读中加深感受,读中体会特色,读中鉴赏应用”。2重视“点拨导引法”。教学过程的层层深入,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巧设问、重点拨来实现,教师少讲,学生多答,以问题引导分析的深入

10、,以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结论,教师在教学中更重于问题的设计与点拨的精要。3突出“讨论探究法”。坚持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突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读-思-答-研-结”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其中主要的一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对文本的两大特色进行探究与延展,创设让学生大胆讲、愿意讲的学习氛围,以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以上的教法与学法,其理论原则在于“诵读研读,感性理性,设疑探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四教学流程(预设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步骤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研读讨论备注作用分析一导入1 在900年前的宋代,文学家苏轼来到了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现在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这篇优美

11、的散文。请看投影。学生看PPT,一起背诵赤壁赋文章的第一段。在PPT上展示“被贬谪-人生逆境”(并板书)1.温故而知新,以学生熟悉的赤壁赋引出本文,以此开篇较自然流畅。2.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开口朗读,突出古文教学的诵读法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 .通过已学课文的背景重温,引入后赤壁赋的写作背景,为下面剖析文章情感作铺垫。2真不错。再来考一考。文章是苏轼来到赤壁后写下的,那么还记得苏轼这个朝廷大学士,为什么会来到偏远的赤壁呢?它的写作背景是 。提问或让学生齐答:因“乌台诗案”被贬至赤壁。3好。请大家翻开选修2课本P57,把背景记录在标题上面的空白处。 刚才老师和大家复习了苏轼的赤壁赋,在写

12、下这篇散文三个月后,十月,苏轼重游此地,写了同样精彩的后赤壁赋。那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后赤壁赋,看看苏轼在被贬的岁月里,人生思考有什么不同?学生翻开课本,在书上记下本文背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鉴赏提示,划出相关内容。二.分析第1段写景句与情感倾向1.下面开始课文的学习。请大家欣赏文章第一段的配乐朗读,给不会读的字注上读音,并且划出段中描写景色的两个句子。任务明确了吗?好,开始。学生听课文朗读,注音并找写景句。老师播放音频第一段,并作巡视。配乐朗读,给学生以初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2.订正存疑读音。注意教学中“双基”的落实。3.提问:第一段中描写当时景色的两句是 ?请齐声朗读一

13、遍。学生回答写景句“霜露既降仰见明月”,并齐声朗读。4.师生共同串译两个写景句含义。(注意引导逐字直译)引导学生作好翻译笔记“既已经,尽全部”。5.翻译得很不错。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当时景色的特点。请填空。学生按PPT的提示填写特点。PPT展示: 季节的 时分的 、 特点的景色(答案:秋冬;夜晚;清冷静谧)6.面对这样的冬夜,苏轼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请在段中找出情感词。学生寻找情感词并翻译。老师引导学生圈出情感词“乐”、“歌”,并略作解释。7.小结1段情感特点:在一个静谧清冷的秋夜里,苏轼的心情是快乐的。因此在第一段末,他和客人带上鱼和酒,连夜出游赤壁。那么当晚的赤壁又是怎么样一番景象呢?作者的心

14、情会有什么变化?请大家看第二段。老师板书:1段:乐,歌(板书精炼易记)三.分析第2段写景句与情感倾向1. 请听文章第二段的配乐朗读,任务加重了。不仅要给不会的字注音,还要回答投影上的两个问题。(展示投影)学生听配乐朗读,准备作答。老师播放朗读音频第二段。PPT上展示问题:1. 段首和段末有两处写景的句子,划出并归纳景物特点。2. 圈出表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关键词。2.好。当来到赤壁后,作者看到的景象是 。(要求女生齐读回答,后老师翻译全句) 这是怎样一个景象?请看投影感受归纳一下。女生齐读“江流有声水落石出。”老师在PPT上展示景色图片。(山崖,江流,枯水,石出)3.师生共同归纳赤壁夜景的特点:陡峭,晦暗。 这样的赤壁,作者不禁感叹一句:江山不可复识矣。(师生齐译,引导关注课下注释1)学生与老师一起归纳特点,翻译相关文句。老师在PPT上展示景物特点:陡峭,晦暗。 4.后来当作者尽力登上陡峭高处后,见到的又是什么景象呢?请男生齐声朗读段末写景句。男生齐读“山鸣谷应,风起云涌”。5.老师串译句义,同时请学生们发挥想象,归纳景色特点。提问,学生归纳特点。老师在PPT上展示答案: 令人惊心动魄。6.面对这样陡峭、晦暗而令人惊心动魄的景象,作者心中禁不住 。引导学生圈出作者的心情词(老师同时写黑板)悲, 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