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学生为主人.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6869075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学生为主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视学生为主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视学生为主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视学生为主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学生为主人.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视学生为主人学校办学如何,看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即知。时下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学校把自己摆在了服务者的位置上,教师把自己降成了服务者的角色,视学生为主人。简单三个词,顺序一颠倒,风采尽出,意思大变。短短三句话,无所不包,无处不含,囊括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敬佩创设者的崇高精神,真感叹创设者的语言智慧!可以说,此语一出,旋即风靡全国,成为学校最响亮的口号。然而,在佩服这种高妙的文字游戏之余,总感觉这些话语太大、太虚、太空,始终在飘浮之中,还似乎带有一种忽悠的成分。而且,更让人感觉此话官味十足,难见人情,更看不到热情。纯属理想,宣传而已,总归难变现实。换言之,这是学

2、校为自己戴的高帽,不过是一种为自己打气壮胆的东西。反观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作为一部法规,竟从孩子个体角度切入,显得具体、实在、真切。两相比较,优劣可见,一个是静态、缺乏生气,一个是动态、生机勃勃;一个是站在高处作俯视,一个是蹲在低处搞推进;一个是难觅学生行为,一个是孩子组成的队伍始终在前进。“不让掉队”,就是让稍显落后的孩子跟上队伍前进的步伐。教师们常说“师生之间应该是朋友”,这种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把学生摆上了平等的地位。可事实并不尽如人意,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教师行为极端、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了。资料显示,“师生朋友关系”一说,来自欧美社会。西方学校这样做,有它坚实的基础。因为他们

3、的大环境允许这样。也就是说,他们的法制意识、文化传统给社会创设了平等的条件,为个体提供了平等的空间。强制、贬低、歧视、惩罚等,都会受到谴责,甚至吃法律官司,对此,教师心知肚明。同时,西方教育体制下的教师非“铁饭碗”制度,也使其行为不敢越界。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建立朋友关系,彼此尊重,也就是自然的了。再看我们社会,无论从政治体制上,还是从文化传统上来说,一直是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君臣父子,各归其位,各守其责。师道尊严,凌然不可侵犯。尽管社会呼吁教育抛弃师道尊严的臭架子,教育内部也肃其“流毒”多年,然而,时至今日,教师们不妨反思一下,谁思想中不多少残留一些?西方学生对教师可以直呼其名,而且稀松平常,

4、我们呢?学生们不妨喊声试试,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连最表面的形式都做不到,何谈平等?何谈朋友?从另一方面说,尽管“朋友”一词在我国起源很早,但当初并没有今日“朋友”之意。按古人的解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朋”,就是指“同门中人”。而“友”才等同于现在的朋友,指志趣相投,能合得来的人。“朋”“友”二字构成一词,但二者并不对等,其核心是“友”,即突出友情、有爱。成为朋友,最主要的外在因素是地位平等。一般情况下,地位高的人很难与地位低的人结成朋友。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教师往往就是高高在上,所以,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也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何况,我们社会上那些所谓的朋

5、友,关系、友情又是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为人只说三分话,莫可全抛一片心”,各人都戒备着呢!当然,师生经过努力,若能真正做了朋友,那定然是一种美好的情景!让我们再来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他在我之学校观一文的结尾处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也许你认为这种说法太俗、太土、太旧,不大气,不华丽,难登大雅之堂。其实,细细品味,这句话恰恰符合我们本土的实际。中国传统社会是与宗族观念、宗族制度密切相关的,宗族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涉及到包括教育在内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血缘群体中,家庭的关系表现的更为突出。父子、兄弟间的情感肯定不是一般所能比拟

6、。亲如父子,情同手足,正是这种关系的真实写照。父母关爱孩子,期盼孩子成人成才,是人之常情;兄弟相互关爱,彼此尊重、帮助,是传统美德。翻看一下古代、近代书信,写得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正是那些家书,曾国藩、梁启超、傅雷等,个个影响深远。曾国藩对兄弟们谆谆告诫,梁启超二千多封书信成就了九个孩子的辉煌,傅雷父子也都是大师级人物。时至今日,虽然没能诞生如此美妙的书信,但是父母们对子女的感情却远超以往。不惜一切代价,全身心投注,盼望孩子恨不得一夜成功。兄弟姐妹之间,也多是如此。可以说,这就是古往今来家庭教育的状况。阐释列举这些,就是为了加深对陶行知“待学生如亲子弟”观点的理解。这里可以猜测一下,当年陶行知

7、作此比拟,或许正是出于以上所言。陶行知虽接受过西方教育,但他本人始终是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呀!无论如何,这一说法贴心、温暖,一下子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一说法更有感情,有画面,呈现出的是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而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教育所苦苦追求的吗?“待学生如亲子弟”,学校领导就会扎下身去研究学生,就会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办学方向,制定办学策略,就会引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同甘共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待学生如亲子弟”,教师就会从本质上理解教育,就会从学生身心健康方面考虑问题,就会主动关心学生疾苦,就会积极学习,汲取营养,完善自己,就会以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的巧妙设计吸引学生,就会耐心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而取得成功。“待学生如亲子弟”,学校员工就会真正把学校环境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一大关键,就会认真负责,并努力增进业务内的学问,做学生的言行表率,就会做好学生的保障。“待学生如亲子弟”,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做法。“待学生如亲子弟”,普通,平实,质朴、无华,但却颇具亲和力和感召力。“待学生如亲子弟”,家长就会把学生心甘情愿送来,学校就会获得社会的赞誉!如此,学校就是成功!让我们抛弃那些空洞无情、尽是唬人的口号,“待学生如亲子弟”吧!这是学生的需要,这是学校的需要,这是社会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