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萧条经济学(上海商学院学报)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863012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萧条经济学(上海商学院学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范文:萧条经济学(上海商学院学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范文:萧条经济学(上海商学院学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范文:萧条经济学(上海商学院学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范文:萧条经济学(上海商学院学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文:萧条经济学(上海商学院学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萧条经济学(上海商学院学报)(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萧条经济学关于“大萧条研究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大萧条”不但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的产生,而且成为此后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论战的主要阵地.而八十年代之后的经济学发展更是在此争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了新古典综合、新凯恩斯主义、新新古典综合、新宏观政治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等流派。关于这场危机的争论始终推动着经济学的前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汇总关于“大萧条”的研究对于我们加深对经济学的认识、增加经济学解释现实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萧条 经济危机 文献综述Depression Economic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2、Great DepressionAbstract: The 1930s Great Depression not only inspired the formation of Keynesianism, but also became the arena of arguments between Monetarism and Keynesianism. After the 1980s, a lot of schools of economic thought have been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arguments, such as Neoclas

3、sical Synthesis, New Keynesianism, the 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 the New Macro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Austrian School。 Argument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 have been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nd a contending state among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has been shaped. Therefore, making a ge

4、neral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Great Depression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deepen our knowledge of economics and increase the interpretation capacity of economics for the reality。Key words: Great Depression, economic crisis, literature review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平均年增长率达4,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例达到485(

5、1929年),对外资本输出比一战前增加3倍以上,对外贸易增加110%,国民收入为8281亿美元,人均收入681美元,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从23%上升到36%.从更大的范围看,新移民不断涌入、城市化速度加快、美元不断走强、金融体系效率逐渐提高、产业结构也逐步升级这一切都昭示一条摆在他们面前的通向世界强国的坦途.然而,从1922年的小经济危机开始,1929年出现了的“大崩溃”,紧接着的是31年开始的银行业危机和此后的多年难以复原的困顿:物资短缺、存货上升、银行挤兑、货币投机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这段被称为“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历史中。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诸多关

6、键事件都发生在几乎没有任何预示的前提下。例如: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的报纸的内容是:洲际商会决定推进其依法收回超额铁路收入的计划、康涅狄格州制造者协会成功的引进了一条有利出口的关税条款、墨索里尼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法国总理宣布了未来的内阁外长、一家小型飞机失踪、一批科学家开始对北极和南极进行探险 希勒,非理性繁荣,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101这些信息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难以构成当天的股市崩盘.而切切实实的崩溃却的的确确地发生了。尽管很多人认为罗斯福新政(The New Era)拯救了大萧条中的美国。但是此后的研究对此却争论颇大.因为从历史角度来看,大萧条并没有真正的被人为地

7、“解决”。因为此后的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被拖入了一场浩劫式的战争。战争中断了经济进程,让一道难题(永远地)失去了展现其答案的机会,也给后面的人们更多的遐想与猜测,更引起了此后的多次争论。每次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事情是去追溯大萧条的种种,并往往以此作为一个参照和争论的平台。尽管大萧条是一段过往,但是历史的密码却总是吸引着人们去不断的追寻其中的种种奥秘.一、“大萧条”的理论价值整个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就是建立在大萧条这个历史事实基础之上的。“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因为“从学术角度来说,从大萧条中会学到了很多关于经济运行的知识”尽管“有些人怀疑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与今天21世纪信息

8、时代的经济联系不多”,但“ 高失业、银行倒闭、不稳定的金融市场、货币危机以及通货紧缩.这些问题在大萧条时期都出现过,而其经验教训,至今仍有教益” 伯南克,大萧条(中译本)【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4.P3。如果在NBER和JSTOR的学术论文中搜索“Great Depression”,会发现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一直到今年几乎每年都有着丰富的文献。尤其是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大量运用实证方法的文献不断涌现。其作者群体几乎涵盖了我们所可以记起的所有宏观经济学家.大萧条的相关研究不仅直接催生了宏观经济学这个学科而且始终作为此后经济学观点论战的最主要的战场和争夺的领地。也在这样的争论中不断地

9、催生着新理论的发展。因此,持续的分歧和争议市场成了宏观经济思想史的特点(Woodford,2000).尤其是当73年美国进入“滞涨”之后,各个学派纷纷展开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和改进成为催生经济理论前进的原动力。(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总结针对大萧条的诸多研究,会发现相关的争论主要是七十年代之后“需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催生的.因此,相关研究总是将大萧条与滞涨或多或少联系在一起的。二、关于大萧条经济史实的相关研究关于史实的研究大体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学家的专业性著作,另一类则是由专栏作家或者专业作家对大萧条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进行的全景式描述。 1、代表性的经济类著作斯坦利L恩格尔曼(Sta

10、nley L. Engerman)、罗伯特E高尔曼(Robert E. Gallman)的剑桥美国经济史(中译本)(2008)中详细阐释美国20世纪初的经济境况.对大萧条中的农业产出、工业产出、进出口贸易、银行业务、人口以及汇率等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是目前较新的和较为前面的经济史料。沙伊贝著(H。N。Scheiber),瓦特(H.G.Vatter),福克纳(H。U。Faulkner)的近百年美国经济史则较为全面的叙述了美国近百年的关键性事件,按照年代对美国经济的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整理。其叙述的主要方式是阶段性的总结和描述,很多描述没有提供详实的原始数据,但是却提供了80年代美国经济史相关研究的

11、一些结论性意见和主流文献的索引。尤其是政府的干预政策的主要政策手段和历程进行了一些总结性的评述。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大衰退(1963,1965)(中译本,2008)按照时间的顺序,从银行业危机、英国脱离金本位制、美联储的紧缩政策、银行倒闭潮的角度展现了萧条时期美国的金融体系变动和货币政策变动,更是货币主义学派观点的集中体现。其著名的美国货币史和货币的祸害则提供了全景式的美国货币制度历程。在这些研究中,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政策控制物价、利率政策应该重视区分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的观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证。此后的各学派的争论焦点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尽管大萧条发生在二三十年代,但是对此的学派真正争论却主要发

12、生在七十年代美国进入“滞涨”的阶段。.拉斯特维德(2006)(中译本,2008)从资本品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波动角度阐述大萧条时期资产市场的波动情况,其中涉及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描述。弗雷德哈里森(Fred Harrison,2007)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银行体系崩溃与经济萧条之间关联互动的角度分析了经济萧条的历程和原因。克鲁格曼(1995,2000)从政府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的管制导致了经济扭曲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大萧条的形成原因.其中,着重提出放任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是造成大危机的主要原因.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8,1989,1996,2000)则提供了权威的金融危机历史

13、.在这中间追溯了历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各项条件,提出了“最后贷款人”应有的作用以及作用的时机,并借此对货币学派“理性人”假定提出了全面质疑。罗斯巴德(Rothbard)(中译本,2003)作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对大萧条时期资产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的波动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萧条并非是自由主义的恶果而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而大萧条的恢复也应该减少干预。并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提出质疑,认为其政策无非是“雪上加霜。以此反驳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观点。熊彼特(1939)的商业周期理论中专门设章论述了一战以后的工业创新能力转换以及由其引起的创新力衰退引起的经济危机。罗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1999)作

14、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理论的代表人物,对大萧条的描述则具有其侧重点。其中对于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非理性泡沫的叙述较为翔实.相对而言不太注意整个宏观体系的研究和叙述。2、其他的相关著作塞尔温帕克(Park.S,2008)则采用了记述体的方式从JP摩根公司在大萧条期间的经历为切入点,描述了股市崩盘之后的美国工业界的危机以及此后危机向整个社会扩散的整个过程.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1973)(中译本,2009)叙述了大萧条前后美国社会的社会心态以及罗斯福就任的政治环境。着重描述了大萧条时期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股市崩盘、中产阶级心态、法西斯思潮等)以及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和社

15、会的诸多影响。三、对“大萧条”的理论争论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论战尽管后来的很多研究将凯恩斯主义认为是“干预主义”的理论。但是,如果凯恩斯在世,恐怕很难同意其对自由市场的全面颠覆。因为他认为大萧条是经济制度出了问题,如果改变或者消除了制度的缺陷,“古典理论就从这一刻起获得了成功(凯恩斯,1936).后来对凯恩斯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从希克斯(1937)的模型化解释开始的。后来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1944)、帕廷金(Patinkin,1956)和托宾(Tobin,1958)等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六十年代后期菲利普斯曲线被引入到凯恩斯体系(Phillips,1958)。传统的凯恩斯理

16、论由此发展到极致,而凯恩斯主义与其本人的经济思想也由此渐行渐远.70年代滞涨的现实成为菲利普斯曲线失效的最佳反驳。这给货币主义学派的崛起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弗里德曼和施瓦茨(Friedman and Schwartz,1963)通过大萧条的分析奠定了货币学派的基础理论和观点。他们坚持经济体受到扰动时总有一种趋于稳定的力量.货币供给的变化在周期性的波动中起着极大的独立作用。人为调节“总需求”的观点往往不必要的。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关注于货币的稳定和实际利率的变动.而且货币管理当局也应该受到规则的约束以免因为其过度操作造成更加不必要的经济波动(Friedman,1968)。货币学派的理论根据也是有其历史史实作为基础的.虽然很多人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成就之一,但是罗斯福却对凯恩斯的建议认为“不可理解” 经济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