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关注秘妙.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6839860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读文本关注秘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细读文本关注秘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细读文本关注秘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细读文本关注秘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读文本关注秘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读文本关注秘妙.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读文本 关注秘妙河南省安阳市安阳桥小学 何夏娟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做教材(文本)的开发者、运用者。只有教师细读文本,抓住秘妙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关键词:文本 细读 秘妙“文本秘妙”,就是王国维所指出的“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创意。即“这不正是我所想说的,但我写不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就成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之根本。只有教师对文本(教材)进行全面的、深

2、入的解读,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一、阅读文本,整体感知阅读教学要成为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的动态的对话过程,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先和文本对话。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什么决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的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便敢走进课堂。”钱梦龙先生在“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研讨会上的发言反复强调:“最重要的是自己(教师)对课文的把握,要反复读,理解了其中的感情,充分欣赏了文中的精妙之处,才能传授给学生,反复琢磨,读出了味道,才

3、能帮助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他强调说,最根本的,永远是文本的阅读,是教师自己品出味道,有独特的体验,然后使学生同样获得感受。具体地说,也就是要搞清楚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二、细读文本,抓住秘妙南帆先生说“沉入词语”,对,潜于语言文字之间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吕叔湘先生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没错,文本细读的起点和重点都是“语言”(准确地讲,是“言语”。);王尚文说“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的确,大的声响不用你去倾听也能明晓。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传得远,所以声响微。文本细读,就是要读这些细微之处、细小之处、细节之处

4、。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品出文字之美,悟言外之意,听弦外之音,赏出语言之妙。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教师应细读文本,抓住文章的“秘妙”深入解读。如一夜的工作,“这是一个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段文字的秘妙在于“这是一个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和后面的内容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形成了一种张力。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使我们会有一种期待,期待它的富丽堂皇,想像该有什么?可是进去之后,眼前出现的是这样的情景不大的写字台而这是中国第一代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办公室,这样大的落差,形成了文章强大的张力。文章的秘妙就是文章中“人人心

5、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 “它可能是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是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都离不开不朽的文字”。具体的说,文本的秘妙,有的是一个字(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抓住一个“孤”字,爱如茉莉抓住一个“探”字,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有的是一句话,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有的是部分句段,如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址汀兰,郁郁青青”。还有如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一幕;有的是整篇文章,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鲁迅的阿Q正传;

6、有的是出人意料的结局,如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有的是表现形式,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有的是情节、形式、内容都是秘妙,如红楼梦等。薛法根教学理想的风筝课后有一道练习,让学生读一读句子,体会带点词“泛”和“漾”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乐观、自信和坚强。可以说,一词入口,百味皆生。如慈母情深一文中“背直起来了”这一语段,“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而且还是出现在句子的后面。可不可以将“我的母亲”换过来,王崧舟老师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缓慢的节奏,缓慢的语速,缓慢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背是然而挺拔的背不见了继续看,转过

7、身来了,我的母亲。母亲的脸是怎样的?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脸是这样的吗?怎样的?这样想像开去,再让孩子们读,读出想像、细节、情感,最后告诉孩子,三次“我的母亲能放在前面吗?能出现一次吗?” 这样的秘妙之处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把握文本的“秘妙”所在,在教学时才可以自己的审美自失状态和体验指向,以“深层直觉”启发“浅层直觉”,以高一层次的感性启迪低一层次的感性,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秘妙,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文本秘妙”也并不“玄妙”,她其实就在我们潜心文本曼妙的文字、篇章、内容、形式过程凝炼出来的,只有教师“探得秘妙来”,才能“胸中自然有”,这样对文本的驾驭就成了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了,然后将这些“语文的东西”渗透进学生的血液中,滋养孩子们的语文根脉,让其在学习语文中获得最纯实的快乐和灿烂的阳光。参考文献:(1)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广东教育出版社,孙春成,2004年12月第1版(2)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 王崧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